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13篇
化学工业   9篇
轻工业   360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对调理方便菜肴咖喱牦牛肉的工业化生产工艺与配方进行了优化研究。采用正交实验确定了调味料基本配方。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感官评分为响应值,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加工工艺。结果表明,咖喱酱调味料最佳配比为:植物油:西红柿:洋葱:苹果:咖喱粉:大蒜:牛奶=3:6:5:3:1.5:1:25。菜肴中牦牛肉添加量为20%,辅料添加量为30%。最佳加工工艺为:预煮温度88.80 ℃,预煮时间1.85 min,腌制时间2 h,蒸煮时间13.70 min,调料添加量50%。在此工艺条件下得到的咖喱牦牛肉方便菜肴成品具有浓郁风味,较好组织形态和较佳口感,感官评分为86.2分,色泽与质构特性较优。  相似文献   
82.
本试验共设置了25、30、35和40 ℃四个恒温发酵温度梯度,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牦牛肉灌肠发酵前后的pH、Aw、TBARs含量、亚硝酸盐变化量,游离氨基酸含量、色泽和剪切力理化特性的变化,研究恒温发酵温度对发酵牦牛肉灌肠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恒温发酵温度对牦牛肉灌肠的理化性质具有显著影响(p<0.05),发酵温度越高,发酵完成后Aw和亮度值L*越低,而TBARs含量、红度值a*以及剪切力越大。发酵温度为35 ℃时,发酵后pH最低,亚硝酸盐变化量最大。在30 ℃和35 ℃温度下发酵,游离氨基酸含量较低。综合各项理化性质在发酵前后的变化考虑,35 ℃可能为发酵牦牛肉灌肠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最适恒温发酵温度。  相似文献   
83.
为探究高铁肌红蛋白(metmyoglobin,MetMb)氧化处理对宰后牦牛肉成熟24 h肌原纤维蛋白生化特性的影响,以不同浓度(0、0.01、0.05、0.5 mmol/L)MetMb氧化体系氧化孵育24 h的牦牛肉肌原纤维蛋白为研究对象,以未加氧化剂的肌原纤维蛋白为空白对照,测定不同氧化浓度下肌原纤维蛋白的羰基浓度、巯基浓度、二硫键浓度、表面疏水性、Ca/K-ATPase活性、二聚酪氨酸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MetMb浓度的增加,不同处理组间牦牛肉肌原纤维蛋白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氧化水平,其中羰基浓度、二硫键浓度、表面疏水性、二聚酪氨酸含量和Ca-ATPase活性均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巯基浓度和K-ATPase活性则显著降低(P<0.05)。当氧化液浓度增加至0.5 mmol/L时,羰基浓度较空白对照组升高了近4倍,而巯基浓度较空白对照组下降31.5%。综上,MetMb氧化促使肌原纤维蛋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氧化,增加了蛋白的氧化程度。本研究结果为牦牛肉生产加工过程中蛋白氧化控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4.

为了研究乳酸盐与肌红蛋白(Myogolobin,Mb)血红素辅基的相互作用机制。本试验以牦牛背最长肌为原材料,对牦牛背最长肌中的肌红蛋白进行分离纯化,纯化后加入乳酸钙,在4 ℃条件下贮藏0、12、24、36、72 h,建立体外模型系统,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测定其在特征峰的吸光度,研究肌红蛋白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紫外-可见光谱在冷藏期间4个时间点409 nm的特征峰处吸收强度都略有增加,但峰位和峰形几乎没变化;荧光光谱在597 nm处发射峰强度减弱,肌红蛋白的铁卟啉环的发射峰位置也未发生位移,但荧光强度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减弱;圆二色谱表明对照组和处理组在远紫外区192、208和222 nm 3个特征峰的形状和肩峰的位置未发生明显改变,在190~240 nm处的图谱在乳酸钙处理组中和对照组一样曲线平滑。说明了乳酸盐和Mb的共价加合作用并未发生在血红素辅基上,而是通过非血红素配体结合的方式对肌红蛋白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85.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2022,105(10):7878-7890
The effect of milk on bone health is controversial.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s of yak milk in mice with retinoic acid-induced osteoporosis (OP) were evaluated. Yak milk was provided to OP mice as a nutrition supplement for 6 wk.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yak milk significantly reduced bone turnover markers (tartrate acid phosphatase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The yak milk treatment was also associated with remarkably increased bone mineral density, bone volume, trabecular thickness, and trabecular number, as well as improved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maximum load and stress) of the tibia. Furthermore, yak milk mitigated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network and thickness of trabecular bone in treated OP mice compared with the OP model group.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yak milk could improve bone mass and microarchitecture through the inhibition of bone resorption in OP mice.  相似文献   
86.
将不同添加量(0、20%、40%、60%)豆浆添加到牦牛乳中制备豆浆-牦牛酸奶,探讨不同添加量豆浆对牦牛酸奶理化指标、贮藏期内酸度、质构特性(硬度、稠度、黏聚性与黏性指数)、持水力、乳酸菌数和感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贮藏期内(1~14 d),随着豆浆添加量在0~60%范围内增加,牦牛酸奶酸度、持水力、质构特性、乳酸菌数均有所下降。添加20%豆浆制备的牦牛酸奶蛋白质、脂肪及非脂乳固体含量分别为3.28 g/100 g、4.58 g/100 g、8.76 g/100 g,乳酸菌数>107 CFU/mL,感官评分为87.9分,其酸度、持水力、质构、乳酸菌数等与未添加豆浆的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在牦牛乳中添加20%的豆浆制备豆浆-牦牛酸奶是可行的,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7.
本文以脾淋巴细胞增殖率作为评价指标,比较了碱性蛋白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对利用牦牛骨制备免疫活性肽的酶解效果。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免疫活性肽酶解制备条件。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适合酶解牦牛骨制备免疫活性肽,其最佳酶解工艺参数为:酶解时间4 h,p H6.5,酶解温度60℃,酶与底物比5000 U/g,底物质量浓度6 g/100 m L,对应的活性肽浓度为1.92 g/100 m L,此条件下脾淋巴细胞增殖率达72.09%。   相似文献   
88.
为明确乳酸菌和酵母菌在牦牛酸乳品质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以牦牛乳粉为原料、牦牛酸乳为发酵剂发酵酸乳,在发酵过程中分别抑制乳酸菌和酵母菌的活性,测定并比较正常发酵、抑制乳酸菌发酵、抑制酵母菌发酵酸乳的风味、口感、质构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乳酸菌和酵母菌对牦牛酸乳品质形成均起到关键作用,乳酸菌对酸乳酸度、质构、氨基酸态氮、有机酸、V_(B1)及酮类和酸类风味物质的贡献较大,酵母菌对乙醇、V_(B2)及醇类和酯类风味物质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89.
基于迁移学习的并行卷积神经网络牦牛脸识别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争涛  黄灿  杨波  赵立  廖勇 《计算机应用》2021,41(5):1332-1336
为了在牦牛养殖过程中对牦牛实现精确管理,需要对牦牛的身份进行识别,而牦牛脸识别是一种可行的牦牛身份识别方式.然而已有的基于神经网络的牦牛脸识别算法中存在牦牛脸数据集特征多、神经网络训练时间长的问题,因此,借鉴迁移学习的方法并结合视觉几何组网络(VGG)和卷积神经网络(CNN),提出了一种并行CNN(Parallel-C...  相似文献   
90.
罗毅皓 《中国油脂》2021,46(1):76-84
将SPF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黄酥油组、白酥油组、黄酥油磷脂组和白酥油磷脂组,用牦牛酥油和牦牛酥油磷脂饲喂小鼠。饲喂1个月和5个月后分别测定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血糖浓度,并进行肝脏和腹腔脂肪病理观察及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长期饲喂牦牛酥油会使小鼠体重增加,而饲喂牦牛酥油磷脂小鼠体重增加较少。随着饲喂时间的延长各试验组均可提升小鼠血清HDL-C水平,小鼠血清TC、TG、LDL-C水平和血糖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酥油组、磷脂组、对照组。饲喂1个月后各组小鼠肝脏和腹腔脂肪结构正常完整,未见明显组织病变,而饲喂5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黄酥油组、白酥油组、黄酥油磷脂组、白酥油磷脂组可见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和脂质沉积。与饲喂1个月相比,饲喂5个月牦牛酥油磷脂可使小鼠脂肪组织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升高。与对照组相比,饲喂牦牛酥油和牦牛酥油磷脂可极显著提高小鼠脂肪组织中支链脂肪酸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