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98篇 |
免费 | 147篇 |
国内免费 | 204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67篇 |
综合类 | 243篇 |
化学工业 | 523篇 |
金属工艺 | 228篇 |
机械仪表 | 88篇 |
建筑科学 | 271篇 |
矿业工程 | 151篇 |
能源动力 | 71篇 |
轻工业 | 382篇 |
水利工程 | 100篇 |
石油天然气 | 75篇 |
武器工业 | 20篇 |
无线电 | 15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33篇 |
冶金工业 | 288篇 |
原子能技术 | 89篇 |
自动化技术 | 26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105篇 |
2022年 | 100篇 |
2021年 | 139篇 |
2020年 | 110篇 |
2019年 | 86篇 |
2018年 | 36篇 |
2017年 | 57篇 |
2016年 | 82篇 |
2015年 | 80篇 |
2014年 | 179篇 |
2013年 | 146篇 |
2012年 | 148篇 |
2011年 | 186篇 |
2010年 | 183篇 |
2009年 | 162篇 |
2008年 | 206篇 |
2007年 | 159篇 |
2006年 | 136篇 |
2005年 | 148篇 |
2004年 | 136篇 |
2003年 | 132篇 |
2002年 | 109篇 |
2001年 | 119篇 |
2000年 | 93篇 |
1999年 | 89篇 |
1998年 | 74篇 |
1997年 | 44篇 |
1996年 | 62篇 |
1995年 | 54篇 |
1994年 | 41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27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32.
半导体锗纳米团簇和纳米层的生成与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硅锗合金衬底上采用氧化等制膜方式生成零维和二维的纳米结构样品,用高精度椭偏仪(HPE)、卢瑟福背散射谱仪(RBS)和高分辨率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R-STEM)测量样品的纳米结构,并采用美国威思康新州立大学开发的Rump模拟软件对卢瑟福背散射谱(RBS)中的CHANNEL谱和RANDoM谱分别进行精细结构模拟,测量并计算出纳米氧化层与锗的纳米薄膜结构分布,并且反馈控制加工过程,优化硅锗半导体材料纳米结构样品的加工条件。我们测量出样品横断面锗纳米团簇和纳米层的PL发光谱。我们在硅锗合金的氧化层表面中首次发现纳米锗量子点组成的几个纳米厚的盖帽膜结构,我们首次提出的生成硅锗纳米结构的优化加工条件的氧化时间和氧化温度匹配公式的理论模型与实验结果拟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33.
基于五粒子团簇态实现四粒子团簇态的概率隐形传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更经济的四粒子团簇态的概率隐形传输,提出了一种利用五粒子团簇态为量子信道的隐形传态方案.基于解纠缠-隐形传输-重构纠缠方法,发送者在发送信息之前对信息态进行一次控制非门操作和投影测量,将解纠缠的信息发送给接收者.在这个过程中发送者需要进行2次Bell基联合测量和1次单粒子测量,接收者根据发送者的测量结果进行相应操作,得出解纠缠的信息态.引入辅助粒子重构原始的未知信息态,信息传输成功的概率为4|a|2,提出的方案可以很好地应对一般窃听方式. 相似文献
34.
35.
针对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非均质性强、裂缝分布无序复杂,需充分考虑裂缝网络展布的随机性及非均质性的问题,采用逾渗理论将裂缝网络简化为一随机无序系统,进而对具有团簇行为的裂缝网络的连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裂缝网络由各向同性向各向异性转化,连通性先增大再减小;裂缝网络局部团簇效应会影响逾渗阈值,随着团簇效应的增加,逾渗阈值逐渐减小,说明团簇效应可以改善局部网络连通性,损害整体连通性。该方法在塔河A单元开发过程中进行应用,通过井网构建、井网调流势及井组注氮气驱油等方案,单元采收率由15.6%升至20.7%,新增可采储量超过42.1×104t。该研究对于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6.
通道压裂维持高导流能力的前提是支撑剂团完全支撑裂缝,但目前对于不同厚度和直径的支撑剂团能否完全支撑裂缝尚不清楚。基于弹性力学理论,建立支撑剂团与地层接触有限元模型,研究不同厚度和直径的支撑剂团在地层闭合压力下的最优铺置间距,即支撑剂团最优铺置间距。当相邻支撑剂团间距小于最优铺置间距时,支撑剂团可完全支撑裂缝,反之裂缝部分闭合,导流能力下降。以支撑剂团最优铺置间距为基础,根据物质守恒原理,计算出最优中顶液脉冲时间。研究结果表明:施工排量和地层闭合压力越高,最优中顶液脉冲时间越短;裂缝宽度越大,最优中顶液脉冲时间越长。整个通道压裂过程应提高施工排量,在高闭合压力地层中减小最优中顶液脉冲时间,在低闭合压力地层中应增加最优中顶液脉冲时间。 相似文献
37.
38.
针对循环流化床床内颗粒团动态参数和行为特性的测量问题,提出了基于光散射原理的颗粒团运动速度、高度与浓度等多参数同时在线测量方法,利用该方法对二维冷态循环流化床试验台开展颗粒团参数测量,获得了颗粒经测量区造成的光强衰减信号,通过对上下测量单元光强信号进行互相关分析可获得颗粒团运动速度参数;对信号进行低通滤波,根据低频信号极值点时间差及运动速度测量结果,得到颗粒团高度参数;同时根据光强衰减程度计算颗粒团的浓度参数。由此实现了基于光散射原理的循环流化床床内颗粒团运动速度、高度与浓度多参数同时在线测量,测量结果显示,在典型工况下,提升管中心区域颗粒团运动速度较为稳定,平均速度为3.81 m/s,近壁面区域颗粒团运动速度有较大波动且出现负值,平均速度为0.65 m/s;中心区域颗粒浓度较近壁面区域小;中心区域颗粒团高度主要分布在20~40 mm区间,近壁面区域颗粒团高度主要分布在30~60 mm区间。这为循环流化床内颗粒团的形成、结构及其运动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测量手段。 相似文献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