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1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50篇
化学工业   39篇
金属工艺   4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180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105篇
水利工程   11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9篇
一般工业技术   57篇
冶金工业   8篇
自动化技术   1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为了研究民国时期黑龙江省的移民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本文以海伦县为例,研究海伦县的移民增长情况及其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联系,分析认为由于呼海铁路的开通和政府支持移民的政策,海伦县人口迅速增长,人口的增长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海伦的耕地面积和农作物产量都得到大幅增长。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的发展也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基础。  相似文献   
72.
本文主要简单介绍缩微摄制工作的意义,并对文献整理在缩微拍摄中的地位及文献整理的步骤做了一定的介绍。  相似文献   
73.
民国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国文献是我国目前亟待保护、整理与开发的重要文献类型,而民国文献的数字化建设所具有的紧迫时代需求与社会效益,也愈来愈成为新世纪下民国文献保护与利用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74.
为有效提升江门侨乡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等协调发展能力,为"文化强市"和"以文促旅"提供有力的文献保障,有必要对江门市地方古籍和民国文献进行整体研究.以江门市图书馆为例,探讨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市级图书馆如何开展古籍资源整理、研究与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75.
民国文献普查与数字化,是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的两个重大课题,更是两项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笔者从对象、主持、模式、成果、目的及意义等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民国文献普查是数字化的前提和基础.民国文献普查的运作模式对数字化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6.
宋微建 《现代装饰》2008,(10):70-75
平门校场桥路8号,朴园,苏州。上世纪30年代由上海商人营造的这处园子,是苏州市文物保护名单上唯一的一座民国建筑,也是这座古老城市最年轻的园林。70多年间,朴园几易其主:日伪时期,被日军占过;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驻扎过;50年代,国家公路总局在这办起了疗养院:70年代又划归给市卫生局防疫站……历史时空流转,过客穿梭,朴园无语。  相似文献   
77.
周萍 《江苏陶瓷》2012,45(5):74-74
宜兴紫砂始创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时期。自明代正德年间以后,紫砂陶的生产技艺日益精湛,制陶名家辈出,造型新颖、格调高雅,使宜兴紫砂成为世界陶苑中的瑰丽之葩。综观紫砂陶的发展史,无不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清朝末年,由于清政府的腐败统治造成的战乱渐渐平息,宜兴紫砂业也在缓缓地走向复兴。到了20世纪初,紫砂业从清代末期的衰落步入民国初期的振兴,并产生了紫砂史上有重大影响的黄玉麟、程寿珍、傅国良、范大生等名家高手。民国时期紫砂壶  相似文献   
78.
南京民国建筑由于其兼具卓越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的再利用性而成为南京城市发展中不可多得的建筑资源。本文基于典型案例的调研发现有些民国建筑的建筑性能已经很差,无法为居民提供起码的使用舒适度,而且其物理性能已无法通过简单的修缮和出新来提高,必须进行建筑性能的提升设计。进而,本为对于民国建筑性能提升设计的具体方法进行研究,从建筑设计层面的改善和技术设计层面的提高两个方面详细探讨的相应的设计方法,并通过量化分析对于相应设计方法的效能进行检验和研究。  相似文献   
79.
龚建培 《丝绸》2012,(6):63-68
分两个阶段探讨了民国前期杭州丝绸品种的特征。民国前期的杭州丝织业通过丝织设备的更新、国外产品的借鉴,以及新纤维材料的运用等,使丝绸产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在1912-1918年的兴盛时期,丝织设备的更新换代及经营方式转换,引发了丝织品种的近代变革;在1919-1937年的低落与鼎盛并存期,新兴纤维材料的运用和丝织、染整技术的进步,带来了丝织品种风格、织物结构上更大的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80.
张冰  戴航  孟霞 《建筑与文化》2012,(1):121-123
论文探讨了南京民国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现状与方法,并以724所改造实践为例,总结了项目的改造设计原则及规划、建筑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