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99篇 |
免费 | 941篇 |
国内免费 | 396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204篇 |
综合类 | 696篇 |
化学工业 | 1400篇 |
金属工艺 | 404篇 |
机械仪表 | 940篇 |
建筑科学 | 652篇 |
矿业工程 | 576篇 |
能源动力 | 472篇 |
轻工业 | 255篇 |
水利工程 | 746篇 |
石油天然气 | 228篇 |
武器工业 | 119篇 |
无线电 | 337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664篇 |
冶金工业 | 362篇 |
原子能技术 | 209篇 |
自动化技术 | 27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6篇 |
2023年 | 323篇 |
2022年 | 398篇 |
2021年 | 501篇 |
2020年 | 388篇 |
2019年 | 354篇 |
2018年 | 170篇 |
2017年 | 267篇 |
2016年 | 295篇 |
2015年 | 322篇 |
2014年 | 455篇 |
2013年 | 359篇 |
2012年 | 422篇 |
2011年 | 422篇 |
2010年 | 404篇 |
2009年 | 436篇 |
2008年 | 465篇 |
2007年 | 397篇 |
2006年 | 356篇 |
2005年 | 380篇 |
2004年 | 309篇 |
2003年 | 278篇 |
2002年 | 227篇 |
2001年 | 200篇 |
2000年 | 187篇 |
1999年 | 151篇 |
1998年 | 147篇 |
1997年 | 122篇 |
1996年 | 111篇 |
1995年 | 95篇 |
1994年 | 88篇 |
1993年 | 99篇 |
1992年 | 79篇 |
1991年 | 70篇 |
1990年 | 83篇 |
1989年 | 54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4篇 |
1980年 | 2篇 |
1951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53.
该文由多项式信号的并行表达得到一种FIR滤波器并行结构。通过对FIR滤波器并行结构的分析,提出了几种自适应FIR滤波器的并行处理算法.同时给出了相应的脉动实现结构。 相似文献
54.
55.
分析了利用窄条AlGaAs激光器的自持脉动来进行3R时钟恢复的原理,着重阐述F—P腔半导体激光器自持脉动产生的机理和条件,同时研究窄条AlGaAs激光器的结构参数对自持脉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改变自脉动频率和提高输出光脉冲功率的方法.最后提出了通过采用一种不规则窄条结构来提高激光器的输出光脉冲频率的方法,并使用仿真程序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结构可以比在同样条件下采用规则窄条结构获得更高频率的输出光脉冲. 相似文献
56.
57.
海浪、船舶尾流以及海洋生物游动与呼吸等原因会导致海水中存在大量的气泡,气泡群带来的散射效应对光信号的水下传输具有重要影响,但典型的水下无线光通信信道模型一般不考虑气泡群带来的负面效应。为了进一步完善传统的水下无线光通信信道模型,本文利用Mie散射理论分析海水中的微气泡及微气泡群光散射特性,基于蒙特卡洛法建立包含气泡散射的复合海水信道模型,分析不同海水水质、气泡密度、链路距离等参数条件下接收端的光学特性和信号特性。结果表明:当链路距离为5m时,随着气泡密度的增大,接收端光斑的弥散程度加剧,其面积可增至初始大小的3~5倍,中心能量也显著降低,最多可降至最大值的05;当链路距离为10~40m时,气泡群的存在以及链路距离的增长会导致接收端第一次接收到光子的时间延长约10~200ns,且使脉冲展宽值增大;当链路距离为2~10m时,气泡群密度的增大最多可使归一化接收功率降低至初始值的0004,但随着水质的恶化,其他粒子含量提高,气泡群对接收功率的影响逐渐减小。该研究可以为水下无线光通信系统的设计和理论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8.
59.
将微气泡发生装置与传统鼓泡塔相结合,设计搭建了一套微气泡鼓泡塔实验装置,选取影响鼓泡塔返混虚拟级数的进水压力、进水流量、进气流量、高径比等主要因素,设计了混合正交实验,分别在微气泡与普通气泡两种不同进气方式下,开展了鼓泡塔内液相返混程度对比实验,并进一步采用碱吸收二氧化碳法进行了塔内气液两相反应过程的模拟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微气泡鼓泡塔内液相返混影响程度依次为:进气流量>进水流量>进水压力>高径比;且与传统鼓泡塔相比,微气泡鼓泡塔能够有效改善塔内液相返混程度,并可一定程度上加速鼓泡塔中气液反应进程。 相似文献
60.
为了提高气侵后井筒气液两相流动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实验分析了气侵后井底初始气泡直径分布特征,建立了初始气泡平均直径预测模型。用不同质量分数黄原胶溶液模拟钻井液,用多孔介质模拟地层,实验分析了不同液相流变性、地层平均孔隙直径和不同气侵速度下井筒底部气泡群的直径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模拟钻井液切力越大、气侵速度越大,生成的初始气泡直径范围越大,出现频率最高的气泡直径和最大气泡直径均增大;地层孔隙直径对初始气泡直径影响不明显。基于实验结果,综合考虑钻井液黏度、气体流量和表面张力等因素的影响,得到了侵入井底初始气泡平均直径实验预测模型;并考虑实际钻井过程中井壁处气体径向侵入特征和井斜角的影响,建立了侵入井底初始气泡平均直径预测模型。井底初始气泡直径预测模型的建立,为气侵后井筒气液两相流动精确计算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