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4篇
  免费   283篇
  国内免费   246篇
电工技术   8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224篇
化学工业   168篇
金属工艺   9篇
机械仪表   7篇
建筑科学   130篇
矿业工程   581篇
能源动力   34篇
轻工业   60篇
水利工程   328篇
石油天然气   1729篇
一般工业技术   23篇
冶金工业   23篇
原子能技术   18篇
自动化技术   30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84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碎屑岩系中天然气运移的特征及其定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22.
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的陆梁油气田是准噶尔盆地的又一个亿吨级油气田。笔者运用地球化学方法分析了陆梁油气田石炭纪—早白垩世地层水的类型、平面和纵向分布特征,将其划分为3个水文地质旋回,第一旋回为石炭系—三叠系,为深层静止开放的滞流型水力系统;第二旋回为侏罗系八道湾组—西山窑组,为中层弱开放的压实驱动型水力系统;第三旋回为侏罗系头屯河组—白垩系,为浅层强开放的重力驱动型水力系统。第一、二水文地质旋回是油气生成和初次运移的有利时期,淋滤期前的一段时间是油气二次运移和成藏的较好时期,第三水文地质旋回是油气藏破坏及次生油气藏形成的时期。  相似文献   
23.
在总结莺歌海盆地底辟构造特征及其伴生的温度和压力异常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流体底辟模式,并进一步讨论了流体底辟在石油地质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4.
在分析盐渍土道面结构特点和所处环境的基础上,对盐渍土道面破坏的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道面下季节性水盐运动、飞机荷裁以及施工质量是造成盐渍土机场破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5.
采用天然低渗透砂岩微观模型,通过与实际地质状况较为相似条件下的油驱水实验,模拟石油在低渗透砂岩孔隙内的渗流,分析和探讨了低渗透砂岩孔隙介质中石油的微观渗流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石油在低渗透砂岩中渗流路径曲折复杂,运移渗流模式有稳定式、指进式和优势式3种;石油在低渗透砂岩中渗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启动压力梯度与砂岩孔隙度关系复杂,而与砂岩渗透率有很好的相关性;石油的渗流速度与驱替压力呈很好的相关性,石油以相同速度在不同渗透率级别的砂岩内渗流时所需要的驱替压力随砂岩渗透率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26.
本文借助地质、测井、地震等资料,在对孤南洼陷进行油源、沉积、构造精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成藏动力学、层序地层学、流体势分析等理论,对孤南洼陷的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该区沉积上其下第三系为河流、三角洲、湖泊相沉积,储层分布受相带控制,构造上为孤东、孤南、垦利、垦东6断层形成洼陷的边界断层,各种阶梯状断裂带及断层交汇形成了丰富的圈闭类型。油气成藏平面主要受构造控制,环带状分布,迭合连片,纵向上受沉积体系控制的复式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27.
应用一步流动法快速测定土水特征曲线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幻  吴家琦  侯蕊  黄志全 《人民长江》2020,51(2):160-165
实验室常用压力板仪进行常规试验测定粉土土水特征曲线(SWCC),需耗费数月时间,效率不高。对快速测定粉土SWCC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压力板仪对粉土试样开展一步流动法试验;同时,用Hydrus-1D建立一维水分运移模型;结合模型对干密度为1.78 g/cm3粉土试样中溢出水量随加压时间的关系曲线进行拟合,并得出VG模型中难以实测的参数α和n;根据参数反算出粉土试样SWCC并和压力板仪常规试验的SWCC进行对比。为了消除试验中加载压力过大可能造成的固结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还对干密度为1.65 g/cm3的粉土试样进行固结试验使其干密度增大为1.78 g/cm3,再对固结后粉土试样分别进行常规试验和一步流动法试验。对由两种试验得到的固结粉土的SWCC与初始干密度1.78 g/cm3粉土由两种试验实测的SWCC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① 一步流动法试验拟合的SWCC与常规试验实测的SWCC重合度高;② 一步流动法试验具有快速性和有效性;③ 由Hydrus-1D建立的一维水分运移模型得出的SWCC与常规试验实测的SWCC接近;④ 一步流动法试验结果不会受到固结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花岗岩裂隙中溶质运移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花岗岩裂隙所形成的大量"通道"为地下水中各溶质运移提供条件,研究溶质在裂隙中的运移规律可为地下水污染治理、海水入侵等问题提供理论数据。本次试验使用自制花岗岩裂隙溶质运移试验设备,运用动态试验的方法,研究以Na Cl溶液为示踪剂在花岗岩中运移规律,细致描述分析迁移时间、迁移距离、迁移方向对示踪剂在裂隙中的运移影响,并通过配线求出纵、横向弥散度,为试验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9.
氦气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军工、航天、医疗等高新技术产业的稀缺战略资源,但其在世界分布极其不均,中国是贫氦国家面临着严峻的氦气供给安全问题。在系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本次实验分析对比了世界上最成熟的氦气生产气田(美国潘汉德—胡果顿气田)与中国氦气生产潜力较大的东坪气田,探讨两者的成藏要素及富氦机理。结果发现:两者均是以天然气作为载体气的基岩型富氦气藏,储层物性好,均发育以膏岩为主的低渗致密的良好盖层。两者的差异性在于,前者花岗岩形成年代更为古老,尤其是碳酸盐岩地层中富含的花岗岩碎屑,其年龄集中在元古宙,平均比东坪气田花岗岩的形成年代早400 Ma;前者氦气运移模式偏向于单一的饱和地下水脱溶释放,而后者存在“过路”古老花岗岩储层的天然气“萃取”释放。两者对比之下,提出形成年代久远的高U、Th氦源岩、充足的载体气、良好的基岩风化壳储层与致密的盖层,和充足的地下水(边底水)作为媒介参与氦气运移,是形成基岩型富氦气藏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0.
以滇中引水工程某深埋长隧洞为依托,在较深入了解研究区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选取线路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大的区域进行示踪试验,通过试验不仅较清晰地查清了地下水运移通道,而且较为准确地查明了研究区地下分水岭,最终为线路的选择提供了合理、准确、可行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