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仪、X射线衍射(XRD)仪、偏光显微镜、电子扫描显微镜(SEM)、粒度分析仪,研究四川某磷石膏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微观形貌、粒度组成等矿物学特征,分析其与磷石膏可选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磷石膏主要化学组成为SO 3和CaO,含少量P 2O 5、SiO 2和氟;磷石膏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膏,同时存在少量磷灰石、石英、有机质和黄铁矿;磷石膏中杂质含量与其粒径存在一定关系;磷石膏中磷、氟、有机物等杂质分布在磷石膏晶体表面,影响磷石膏使用性能。本试验通过分析磷石膏中杂质含量及赋存状态,提出最优除杂方法,对磷石膏提纯及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3.
为了实现低ρ(C)/ρ(N)比实际生活污水有效的脱氮除磷,以A-SBR和N-SBR构成的双污泥反硝化除磷系统(A2N2)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反应器在不同进水量(用进水比表征)和硝化液回流量(用内交换比表征)条件下对各污染物的去除情况.A-SBR单元厌氧1.5 h,缺氧2 h,好氧10 min,而N-SBR硝化单元一次硝化和二次硝化时间分别为4、1 h,A-SBR和N-SBR单元的曝气量恒定,N-SBR填料填充率为66%.在此条件下,通过改变进水比R1(70%、75%、80%)和内交换比R2(70%、75%、80%),做了9个平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进水比和内交换比条件下,A2N2系统都能稳定而高效地将有机物去除,各阶段平均COD去除率均在80%以上.而在TN的去除性能上有较大的差异,去除率为61.67%~78.3%.在进水比和内交换比分别为70%和80%时,A2N2系统脱氮效果达到最佳,平均TN去除率高达78.3%,平均出水TN质量浓度为9.2 mg/L,在除磷方面,内交换比由70%增加到80%,反硝化除磷率保持在99%以上,出水磷质量浓度在0.1 mg/L以下. 相似文献
44.
为了研究进水碳氮比对AAO-曝气生物滤池(BAF)双污泥脱氮除磷系统的影响,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研究了一个处理量约为50 m3/d的中试规模AAO-BAF系统在碳氮比分别为3.3±0.3、4.5±0.3、6.0±0.3时长期运行的脱氮除磷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碳氮比约为3.3时,AAO-BAF工艺对COD、TN、PO43--P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71.4%、67.6%和85.6%.适当提高有机物浓度,当碳氮比约为4.5时,AAO-BAF工艺对COD、TN、PO43--P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79.7%、70.0%和93.5%,系统的脱氮除磷性能最佳,平均出水TN和PO43--P为12.40、0.20 mg/L.但当碳氮比继续提高至约为6.0时,过量的有机物会使缺氧区内存在大量可利用有机物,反硝化菌优先利用电子受体NO3--N,削弱了反硝化除磷菌的活性.同时会有剩余的有机物进入BAF,导致异养菌的增殖,氨氮不能完全氧化,使得缺氧区的电子受体进一步减少,影响系统的脱氮除磷功能.此时,AAO-BAF工艺对COD的去除率为81.6%,TN、PO43--P的去除率分别迅速下降至55.1%和63.2%以下,系统接近崩溃. 相似文献
45.
0前言 上世纪90年代,常温磷化工艺已成功地应用于涂装前处理.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中、高温磷化工艺.常温锌系磷化工艺不断改进和完善,第一代常温锌系磷化工艺. 相似文献
47.
乙炔清净中的废次钠溶液依次通过真空回收、酸化、氧化、中和、沉淀、压滤等工序,实现了废次钠中磷的去除及回用. 相似文献
48.
通过SO2腐蚀实验和微动实验,研究了镀镍层中含有不同含量磷元素的接触样品的抗腐蚀耐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含磷量高的接触样品耐腐蚀性能好;含磷量低的接触样品硬度高,不易粘结,不易磨损,耐磨损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49.
通过添加不同比例的硅藻土粉,在200℃高温、200MPa高压条件下烧结制备硅藻土-磷石膏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颗粒(孔隙)及裂隙图像识别与分析系统(PCAS)软件等,研究硅藻土掺量对磷石膏体系物相、显微组织形貌、孔隙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磷石膏体系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矿物种类... 相似文献
50.
为提高磷石膏渣场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降低应用成本。通过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获取磷石膏渣场的三期数据,构建磷石膏渣场三维模型,结合实测存量数据和像控点坐标数据,进行精度验证,并运用三期三维模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运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构建磷石膏渣场的三维模型并进行存量估算,其精度可满足实际生产的需求;运用三期数据进行分析,可及时掌握磷石膏渣场存量的变化情况和生产活动范围,动态监测周边环境变化情况。同时,研究结果可快速、低成本和动态实现磷石膏渣场存量的动态监测,可为企业及有关部门对磷石膏渣场及其他矿区的管理、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动态监测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