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76篇 |
免费 | 177篇 |
国内免费 | 88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80篇 |
综合类 | 200篇 |
化学工业 | 22篇 |
金属工艺 | 3篇 |
机械仪表 | 27篇 |
建筑科学 | 342篇 |
矿业工程 | 49篇 |
能源动力 | 65篇 |
轻工业 | 47篇 |
水利工程 | 2471篇 |
石油天然气 | 18篇 |
武器工业 | 3篇 |
无线电 | 4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07篇 |
冶金工业 | 8篇 |
原子能技术 | 5篇 |
自动化技术 | 5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59篇 |
2022年 | 93篇 |
2021年 | 110篇 |
2020年 | 75篇 |
2019年 | 64篇 |
2018年 | 31篇 |
2017年 | 53篇 |
2016年 | 76篇 |
2015年 | 111篇 |
2014年 | 171篇 |
2013年 | 150篇 |
2012年 | 181篇 |
2011年 | 156篇 |
2010年 | 148篇 |
2009年 | 127篇 |
2008年 | 158篇 |
2007年 | 115篇 |
2006年 | 120篇 |
2005年 | 112篇 |
2004年 | 168篇 |
2003年 | 168篇 |
2002年 | 120篇 |
2001年 | 121篇 |
2000年 | 98篇 |
1999年 | 105篇 |
1998年 | 99篇 |
1997年 | 98篇 |
1996年 | 76篇 |
1995年 | 88篇 |
1994年 | 66篇 |
1993年 | 53篇 |
1992年 | 47篇 |
1991年 | 38篇 |
1990年 | 32篇 |
1989年 | 37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爆震条件下淤积砂基础的抗液化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二期高土石围堰座落在极易液化的新淤积砂基础上,故在基坑钻爆开挖过程所诱发的爆破震动作用下对该淤积砂基础进行抗液化安全评价极具工程意义。本文利用爆震条件下一期围堰淤积砂基础中动孔隙水压力实测资料,结合二期围堰的静力有限元计算成果,设法对二期围堰淤积砂基础是否液化作出科学的评估。 相似文献
72.
现阶段,港口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窗口和载体,通过充分提升港口航道建设的施工工作对于提升我国的贸易发展而言具备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基于这一背景而言,在港口航道工程施工的建设过程当中,应当充分针对施工工艺进行创新,进一步全面针对系统性施工流程进行监督,另外针对施工过程当中的重点环节开展严格的质量监控,通... 相似文献
73.
在海床上挖沟深埋并进行堆石覆盖保护是工程中常用的海底管道保护设计方法,以往的堆石保护方法所用的石方量巨大,结果往往过于保守,造成工程造价大幅增加。该文给出几种堆石保护设计的优化方法并结合跨航道海底管道保护案例,对跨航道海底管道保护方案设计进行优化。通过经济评价分析论证设计优化带来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4.
75.
76.
77.
潼关高程对渭河河床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根据渭河下游河段自三门峡水库建库42年以来的大断面地形变化以及泥沙淤积资料,运用河床演变分析法,分析了潼关高程对渭河淤积演变的影响。分析发现,潼关高程的大幅度抬升和下降引起溯源发展的淤积和冲刷的行波,行波传播速度大约每年10km,传播过程中幅度逐步减弱。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潼关高程抬升是引起渭河下游特别是临潼以下河段淤积的主要原因,咸阳及其以上河段的淤积与潼关高程基本无关,渭河上游来水量对冲刷减淤起了很大作用,来沙系数影响略小。本文进一步建立了一种淤积平衡模型,用以模拟渭河下游淤积过程。模拟结果表明,模型能正确地模拟淤积过程,潼关高程抬升引起的渭河下游淤积有一个平衡淤积量。如果潼关高程维持在一定水平不变,渭河下游的淤积就会逐渐趋近于这个平衡淤积量,大约30年左右就会接近这个平衡。目前渭河下游累积淤积量已经接近潼关高程328.5m的平衡淤积量。如果潼关高程保持不变,渭河下游将随着来水量的波动而发生小幅度的冲刷和淤积,不会发生累积性的大幅度淤积。 相似文献
78.
79.
江苏淤涨型海岸河口建闸的目的主要是御卤蓄淡,以保障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由于非汛期关闸导致海相来沙大量淤积在引河内,挡潮闸下河道淤积严重,河道过水面积减少、防洪能力降低,限制了河道的通航能力和河口资源的开发利用。分析了闸下淤积的影响因素,重点论证了闸址条件不同时闸下淤积情况往往也不尽相同,其中闸下河道类型、闸下河道长度、径流条件、植被条件和闸下河道入海方向都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0.
近年来,作者在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区开展历史堵江滑坡调查,在金沙江上游发现序列沿江分布的残碉,其中以左岸的白玉县卓英村残碉分布最为集中,共17座,且未见公开报导。这些残碉是一个历史部落或村庄的遗迹,是藏彝走廊历史文化遗存的组成部分。鉴于藏彝走廊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方面,本文尝试采用自然科学方法拓展相关研究。基于现场调查和地质测年,结合前人工作成果,确定残碉群的建造时间与历史归属,分析历史滑坡堵江事件对河流地貌与河谷文明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卓英村残碉群兴建于1780~1490 a BP,相应的历史年代为东汉末期至南朝时期,按地域极有可能是古白狼国遗迹;(2)残碉的修建高程与时间与措拉古滑坡堰塞湖尾部的湖滩高程与溃决时间等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湖泊淤积、干热河谷气候、取水便利等为卓英村的兴起奠定了基础;(3)约1510 a BP前的一次大洪水事件导致措拉堰塞坝完全溃决,岸坡塌岸引起的耕地逐渐消失、取水不便等人居环境恶化是导致卓英村被遗弃的自然因素;(4)横断山脉河流历史堵江滑坡引起的河道淤积为民族迁徙提供了良好的通道,也留存了丰富的历史遗迹,类似卓英村残碉的深入研究有望丰富和拓展白狼国与藏彝走廊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