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3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30篇
化学工业   83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9篇
建筑科学   57篇
矿业工程   7篇
能源动力   16篇
轻工业   100篇
水利工程   95篇
石油天然气   5篇
无线电   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7篇
冶金工业   5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2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通过对食用农产品中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来源与传播途径分析,阐述了STEC污染与家庭厨房食物安全之间的关系,并对当前世界各国食品中STEC的监管情况进行阐述,从而提出我国控制食用农产品中STEC进入家庭厨房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2.
以滇池蓝藻为载体,利用其抗紫外特性,用卡波姆树脂包裹蓝藻-阿维菌素(Avermectin, Av)粉,制成阿维菌素抗紫外缓释剂,利用FT-IR, SEM和HPLC等对蓝藻和缓释剂进行表征,研究其吸附与释放行为. 结果表明,Av在异丙醇中的饱和吸附量为160.81 mg/g,包裹10%卡波姆树脂的抗紫外缓释剂具有很好的缓释功能,在乙醇/水(4:1, j)中释放20 d,累计释放率为51.8%,释放机制是Fick扩散和骨架溶蚀的双重机制. 经4 h紫外光照射,含蓝藻的制剂中Av残留量为61%,不含蓝藻的制剂中Av残留量为39%.  相似文献   
53.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全国河鲀毒素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河鲀毒素中毒的精准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1—2020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上报的河鲀毒素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我国2011—2020年共报告河鲀毒素中毒事件92起,中毒339人,死亡15人,病死率为4.4%。河鲀毒素中毒主要发生在我国沿海地区,原因食品包括鲜河鲀鱼(71.7%,66/92)、河鲀鱼干(13.0%,12/92)、织纹螺(7.6%,7/92)、鲎(5.4%,5/92)和云斑裸颊虾虎鱼(2.2%,2/92),每年3~4月是中毒高发期。结论 做好河鲀毒素中毒的防控,建立生物标本中河鲀毒素检测方法,提高河鲀毒素中毒病原学鉴定能力;加强流通环节监管和科普宣传,改变民众捕食野生河鲀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保山市2018—2022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全市食源性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8—2022年保山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及统计学分析。结果:2018—2022年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59起,发病1 362人,死亡8人,罹患率13.98%。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以6—8月为发病高峰,共报告167起(64.48%)。毒蘑菇中毒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占总数的47.88%和75.00%。家庭、餐馆、学校和农村宴席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场所,家庭报告190起(73.36%),死亡8人(100%);农村宴席平均每起事件发病人数高于其他场所。食用毒蘑菇(99起)和有毒动植物(44起)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微生物因素引起的发病人数(453例)居首。结论:2018—2022年保山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发生在夏季,家庭为主要暴发场所,毒蘑菇中毒是致死率最高的致病因素。应加强卫生监管,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野生菌及微生物食物中毒健康教育,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发病数和死亡数,降低食源性疾病的负担。  相似文献   
55.
目的分析导致278起原因不明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致病物质、污染原因、污染食品不明的原因,提出建议,为提高查明率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2016年山西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系统中报告的原因不明事件,采用Excel 2013软件进行数据导出、整理与分析。结果 2010—2016年山西省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436起,其中原因不明278起,占63.76%;发病人数均小于100人,均属于一般食品安全事故;第三季度报告数最多,占40.65%(113/278);消化系统症状体征居多,有腹痛的占74.76%(1 303/1 743);发生场所排在第一位的为餐饮服务单位,占49.64%(138/278);仅有30.51%(83/272)的事件采集到样品,餐饮服务单位发生的事件中,食品、环境、患者、从业人员样品均采集到的事件仅占2.90%(4/138);137起多次共同进餐的事件,仅18.25%(25/137)调查了患者多餐次进餐情况,16.79%(23/137)调查了共同进餐未发病人员情况,1起事件进行了分析性研究;138起发生在餐饮服务单位的事件中,仅54.35%(75/138)开展了食品卫生学调查,且内容不全面。结论导致致病因子不明、可疑食品不明、污染原因和污染环节不明的因素包括事故调查机制不顺,诊断标准过时,不具备检验资质或检验设备和能力不足,样品采集数量、范围、质量不够,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不足以及行政干预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56.
针对太湖水华蓝藻(CB)资源化利用的问题,以生物可降解的聚乙烯醇(PVAL)为基体材料,CB粉末为填料,采用溶液混合、干燥成膜的方式,简便地制备了生物可降解的PVAL/CB复合膜。采用流变、扫描电子显微镜、力学性能测试等表征手段,研究了CB添加量对PVAL/CB水分散液的流变行为和失水动力学、PVAL/CB复合膜的形貌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以甘油(GL)为增塑剂,研究了GL对不同CB含量的PVAL/CB复合膜微观形貌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CB添加量增加,会使PVAL/CB水分散液黏度略有升高,但对分散液成膜过程中的失水速率影响不大。对于PVAL/CB复合膜而言,CB添加质量分数为10%时,复合膜具有较为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其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可达(46.4±1.3) MPa和(112.1±8.8)%,但由于CB和PVAL基体界面结合牢度不足,添加过多的CB会引起复合膜脆性断裂,力学性能下降。对于PVAL/CB/GL复合膜而言,GL不仅能起到增塑作用,还能改善CB与PVAL基体间的相容性,提升界面结合牢度,从而提升PVAL/CB/GL复合膜的综合力学性能。高CB含量的PVAL...  相似文献   
57.
目的:以从巢湖蓝藻中分离纯化的一种多糖(acidic polysaccharide from Cyanobacteria of Chaohu,CHAP)为研究对象,对其纯度、分子质量、光谱特征、单糖组成、抗氧化作用进行研究,旨在为水华蓝藻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采用60 ℃的热水抽提蓝藻,采用硫酸铵去除其中蛋白质,粗多糖经DEAE-52阴离子交换层析柱分离并用Sephadex G-150进行纯化得到纯化多糖CHAP。结果:CHAP中多糖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91.49%和0.18%,紫外-可见光谱表明CHAP不含核酸,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CHAP的分子质量为2.209×105 D,离子色谱(ion chromatography,IC)表明CHAP由6.36%的阿拉伯糖、35.47%的葡萄糖、5.03%的木糖、17.09%的半乳糖、27.36%的甘露糖及一种未知单糖构成。红外光谱表明CHAP是具有α-D-半乳吡喃糖的特征吸收峰的吡喃糖,CHAP的抗氧化作用表明:CHAP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其IC50分别为276 μg/mL和186.05 μg/mL。CHAP对羟自由基(·OH)的清除能力较弱,清除率不到10%。  相似文献   
58.
尹海川  柳清菊  林强 《功能材料》2005,36(11):1718-1721
制备了纳米TiO2和Ag掺杂纳米TiO2,研究了二者对抑制蓝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太阳光照射下,Ag掺杂纳米TiO2能够破坏蓝藻藻囊;与纳米TiO2相比,能更有效地使蓝藻内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以及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降低,超氧自由基增多;当Ag掺杂量为1%时,掺Ag纳米TiO2对蓝藻的抑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9.
分别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反应物料液比对蓝藻在亚超临界水中的热化学液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380℃,反应时间为40 min,反应物料液比为1:20时,液化效果最好,总转化率和油产率分别达到94.5%和41.3%.生物油的GCMS、元素和热值分析表明,生物油的主要成分是芳香族、吡咯和吡啶衍生物等物质,生...  相似文献   
60.
目的 对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和非O1/O139霍乱弧菌共感染导致急性胃肠炎暴发事件进行实验室病原学分析。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4个病例肛拭子、12件可疑污染食品和8件环境涂抹的增菌液进行多种腹泻病原检测,将副溶血性弧菌和霍乱弧菌分离培养,并对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获取菌株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基于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构建聚类树。结果 4件病例肛拭子增菌液荧光PCR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结果均为toxRVP+/tdh+/trh-,其中2件肛拭子荧光PCR检测霍乱弧菌结果为阳性。病例肛拭子副溶血性弧菌培养法检出率为100%(4/4),分离株均为toxRVP+/tdh+/trh-,血清型均为O4:KUT;病例肛拭子霍乱弧菌培养法检出率为50%(2/4),均为非O1/O139血清型,其中1分离株为toxRVC+/ctx-/t3ss+。可疑污染食品副溶血性弧菌培养法检出率为66.67%(8/12),环境涂抹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12.50%(1/8),可疑污染食品和环境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均为toxRVP+/tdh-/trh-;可疑污染食品霍乱弧菌检出率为25.00%(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