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61篇
  免费   900篇
  国内免费   268篇
电工技术   142篇
综合类   828篇
化学工业   3411篇
金属工艺   483篇
机械仪表   478篇
建筑科学   760篇
矿业工程   670篇
能源动力   218篇
轻工业   1806篇
水利工程   506篇
石油天然气   125篇
武器工业   18篇
无线电   410篇
一般工业技术   599篇
冶金工业   864篇
原子能技术   61篇
自动化技术   450篇
  2024年   162篇
  2023年   626篇
  2022年   838篇
  2021年   731篇
  2020年   578篇
  2019年   559篇
  2018年   243篇
  2017年   328篇
  2016年   394篇
  2015年   419篇
  2014年   830篇
  2013年   651篇
  2012年   727篇
  2011年   670篇
  2010年   500篇
  2009年   431篇
  2008年   523篇
  2007年   444篇
  2006年   381篇
  2005年   419篇
  2004年   332篇
  2003年   237篇
  2002年   157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41.
乔口镇土壤重金属Pb、Cd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沙市望城区乔口镇周边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单因子评价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土壤中Pb、Cd的含量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乔口镇研究区域重金属Pb污染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而土壤中重金属Cd的累积程度较高,污染严重,已经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产生危害。同时,对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研究发现,土壤重金属Cd的单因子潜在生态危害指数Ei处于40~160之间,且深度为0~20 cm的土样中Cd的单因子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均大于80,表明该元素存在强生态危险。从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危害指数RI来看,乔口镇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危害还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42.
以城市河道底泥为研究对象,用EDTA淋洗进行底泥无害化处理研究。分别探讨了EDTA浓度、淋洗时间、液固比等因素对底泥淋洗效果的影响。目的是为了给底泥中重金属的淋洗实际应用提供技术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淋洗条件如EDTA浓度、淋洗时间和液固比都对淋洗效果有显著影响。本实验中所用底泥0.1 mol/L的EDTA在液固比10∶1的条件下,淋洗效果最好,淋洗30 min就能去除掉70%~80%的Cu和Cd。研究中还比较了淋洗前后底泥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变化,详细探讨了底泥与重金属的结合方式对淋洗效果的影响。从形态分析可以得出,原底泥中重金属的分布形态可以用来预测淋洗效果。EDTA淋洗主要针对的是离子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的重金属,对结合力较强的铁锰氧化物、有机物结合态和残渣态重金属效果较差。因此,可预先进行重金属形态分析来确定底泥是否可用EDTA进行淋洗。  相似文献   
143.
以廉价且资源丰富的细菌纤维素为原料,研究制备了改性细菌纤维素硫酸酯吸附材料,并对其进行表征分析。以典型重金属污染物Pb(Ⅱ)为去除目标,考察了不同反应时间、溶液p H和反应温度等对改性细菌纤维素吸附Pb(Ⅱ)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改性后细菌纤维素的吸附性能有所增加;其对Pb(Ⅱ)的平衡吸附量随p H的增大而增加,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反应方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  相似文献   
144.
针对暗原色先验算法在处理含有大面积明亮区域的有雾图像时,复原图像会产生严重色彩偏移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像素点的透射率修正方案.在分析暗原色先验去雾原理以及复原图像色彩偏移成因的基础上,对去雾模型进行推导,使用暗通道亮度与大气光数值接近度及像素通道间数值接近度作为明亮区域判定机制,得出更具普适性的透射率求取方法.明亮区域采用容差机制纠正错误估计的透射率,非明亮区域仍采用原透射率求取方式,并首次将改进算法应用到雪天模糊图像清晰化中.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算法使去雾图像清晰自然,可有效修正色彩失真.  相似文献   
145.
阐述了含金属污泥的种类、特点和危害。对近年来国内外用湿法浸出技术处理含金属污泥的各类方法进行了概括,包括酸法、碱法、铵法、微生物法和外加场源法等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和资源化利用的市场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6.
对杭州下沙区土壤中酸碱度和铅、锌、铜进行监测分析,并使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与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该区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下沙区土壤偏碱性,重金属含量超过该区本底值,各区域土壤重金属含量关系从高到低依次为工业区、绿地、商业区、高教区。  相似文献   
147.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一种负载纳米水合氧化铁活性炭,研究其对铅的吸附性能、负载前后活性炭的结构的影响,并进行TEM和XRD表征分析。利用动态小柱实验探究不同p H值、进水浓度和空床接触时间对铅吸附能力的影响,同时比较负载前后活性炭处理实际河道水中铅的吸附穿透曲线。结果表明:无定型的纳米水合氧化铁成功负载于活性炭上,负载后的活性炭显著提高了铅的吸附性能,其对铅的吸附容量随p H值、空床接触时间的增大而增加,进水浓度的变化基本不影响铅的吸附容量。以实际河道水为处理对象,得出负载前后的活性炭穿透点运行的床体积分别为1233和11004,显著提高了9倍,表明负载纳米水合氧化铁活性炭可以有效去除实际水体中的铅,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8.
三峡库区城镇污染河流沉积物重金属风险评价与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峡库区城镇化发展迅速的典型流域——梁滩河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河段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用地累积指数Igeo和沉积物污染指数SPI评价了沉积物重金属的累积程度和生态潜在风险,并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重金属来源.结果表明:梁滩河沉积物As、Cd、Cr、Cu、Ni、Pb、Zn、Hg的质量分数变化范围分别处于(2.31~8.56)×10-6,(0.074~0.574)×10-6,(92.85~336.13)×10-6,(19.22~45.35)×10-6,(13.50~48.37)×10-6,(11.77~52.17)×10-6,(46.91~1035.30)×10-6和(0.012~0.229)×10-6.沉积物重金属生态潜在风险较低(SPI为1.11~6.90),但个别重金属累积污染严重,Cr和Zn累积达到超重污染;Cd、Hg在人口聚集地区达到中度污染.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河流污染治理工程实施后,沉积物重金属主要来自于城镇生活污染.  相似文献   
149.
化学法浸提污泥土地利用的适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L-天冬氨酸、氨三乙酸、DL-苹果酸和丙二酸为浸提剂,研究了化学法浸提污泥对重金属(Cu、Zn、Pb、Cr)形态、营养元素流失、污泥农用后作物生长状况及重金属累积的影响,分析了化学法浸提污泥土地利用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浸提剂对Cu、Zn、Pb、Cr最高去除率分别为89.1%、32.4%、52.7%、39.2%,化学浸提后,残留于污泥中的重金属不稳定态含量显著减少,提高了污泥土地利用的安全性;污泥经化学法浸提后总氮和总磷的流失率分别为9.0%~92.0%和56.4%~77.3%,但仍能保持较好的肥效,满足土地利用的需要.将污泥适量施于农田,小麦植株干重明显增加,但随着污泥施用量的增加,小麦根系和茎叶中重金属的累积量随之增加.从小麦生长状况与重金属残留综合考虑,污泥与土壤的配比为50%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50.
The optimization of electrolytes and the material removal mechanisms for Cu electrochemical mechanical planarization (ECMP) at different pH values including 5-methyl-1H-benzotriazole (TTA), hydroxyethylidenediphosphoric acid (HEDP), and tribasic ammonium citrate (TAC) were investigated by electrochemical techniques,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meter (XPS) analysis, nano-scratch tests, AFM measurements, and polishing of Cu-coated blanket wafer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lanarization efficiency and the surface quality after ECMP obtained in alkali-based solutions are superior to that in acidic-based solutions, especially at pH=8. The optimal electrolyte compositions (mass fraction) are 6% HEDP, 0.3% TTA and 3% TAC at pH=8.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oxide layer formed during ECMP process is the applied potential. The soft layer formation is a major mechanism for electrochemical enhanced mechanical abrasion. The surface topography evolution before and after electrochemical polishing (ECP) illustrates the mechanism of mechanical abrasion accelerating electrochemical dissolution, that is, the residual stress caused by the mechanical wear enhances the electrochemical dissolution rate. This understanding is beneficial for optimization of ECMP proce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