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426篇 |
免费 | 561篇 |
国内免费 | 18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22篇 |
综合类 | 741篇 |
化学工业 | 325篇 |
金属工艺 | 158篇 |
机械仪表 | 721篇 |
建筑科学 | 9008篇 |
矿业工程 | 7048篇 |
能源动力 | 122篇 |
轻工业 | 256篇 |
水利工程 | 1673篇 |
石油天然气 | 149篇 |
武器工业 | 6篇 |
无线电 | 23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029篇 |
冶金工业 | 278篇 |
原子能技术 | 21篇 |
自动化技术 | 17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9篇 |
2023年 | 453篇 |
2022年 | 696篇 |
2021年 | 1037篇 |
2020年 | 712篇 |
2019年 | 596篇 |
2018年 | 202篇 |
2017年 | 418篇 |
2016年 | 502篇 |
2015年 | 780篇 |
2014年 | 1429篇 |
2013年 | 1020篇 |
2012年 | 1213篇 |
2011年 | 1139篇 |
2010年 | 1157篇 |
2009年 | 1161篇 |
2008年 | 1138篇 |
2007年 | 1016篇 |
2006年 | 820篇 |
2005年 | 842篇 |
2004年 | 795篇 |
2003年 | 771篇 |
2002年 | 673篇 |
2001年 | 626篇 |
2000年 | 491篇 |
1999年 | 399篇 |
1998年 | 294篇 |
1997年 | 245篇 |
1996年 | 265篇 |
1995年 | 226篇 |
1994年 | 201篇 |
1993年 | 153篇 |
1992年 | 154篇 |
1991年 | 136篇 |
1990年 | 135篇 |
1989年 | 108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83.
滨海地区地质条件较差,采用后注浆工艺可有效提高桩基础的承载能力。对于某工程超大吨位承载能力的后注浆工艺灌注桩,其侧摩阻力小于端阻力,经过多种方案比选,笔者设计了自平衡法与堆载配重平台结合的试验方法。该试验方法能够有效验证超大吨位灌注桩的设计承载能力,通过试验推算得到桩身的极限侧摩阻力。试验结果表明,后注浆工艺对侧摩阻力的提高有显著效果。根据岩土参数及试验结果,采用MohrCoulomb本构模型对桩基承载力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试验结果比对验证选取土层参数,可为后期工程桩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4.
85.
通过对爆扩大头桩的试验研究与应用,总结出一种公式加经验的计算方法,并介绍了钻孔灌注桩爆扩大头操作规程,供同类地质状况者参考。 相似文献
86.
随着建筑施工技艺的发展,高层建筑施工实践趋于增多,深基坑支护方式得以大范围应用.在深基坑支护结构中,因其技术要求较高,一般选用钻孔灌注桩作为质量保障手段,以此提高深基坑结构支护的稳定性.本文结合相关案例,分析探讨钻孔灌注桩在深基坑支护结构中的具体应用,希望可为相关技术操作及管理人员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7.
为了明确紧邻既有结构灌注桩施工力学行为,以典型工程实例为依托,借助数值法建立了灌注桩施工过程的三维模型,分析了桩基施工诱发的既有结构变形特性,并通过实测数据验证,同时探讨了桩基孔壁的稳定性。研究表明:灌注桩施工过程中,虽采用钢护筒和泥浆护壁,但受钻孔开挖应力释放作用,依然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位移;基坑设计制定围护结构变形控制标准时,应考虑支护桩施工阶段的位移;桩基施工诱发的既有结构位移小于预警值,既有结构整体处于安全状态;实例钻孔桩设计的泥浆重度偏小,施工过程出现了孔缩和局部塌孔的现象。基于本文研究成果,及时调整了护壁泥浆重度,对于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8.
89.
在地质钻探孔施工过程中,钻孔偏斜的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多年四川攀枝花大田地区的施工钻孔资料及相关文献参考的分析基础上,对钻孔造成的偏斜及规律进行了总结,同时分析了钻孔偏斜的成因及其不良影响,在探讨钻孔偏斜的控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孔纠偏法、短钻头法、换径法等纠正措施,以此来提高钻孔质量,保证了成孔率。 相似文献
90.
为探究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条件下底板变形破坏深度,以兖矿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滩煤矿1305工作面为背景,采用现场实测、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等方法综合分析了该工作面采动煤层底板变形破坏深度。采用应变感应法和钻孔成像技术的现场实测结果表明:底板受采动矿压作用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存在明显的显现特征,水平方向上超前测点50 m附近、底板浅部10 m深度位置开始受采动矿压影响,工作面推过一定距离之后底板变形破坏剧烈;底板不同深度水平方向上超前距和滞后距变化范围分别为96~115 m和48~52 m,工作面综放开采底板变形破坏深度为16~20 m,垂深20 m以下底板岩层以弹性变形为主。数值模拟的底板不同深度塑性区分布特征表明,随着距工作面底板距离越远,受采动矿压影响越小,塑性区范围越小,底板下20 m基本没发生破坏。理论计算结果确定了底板变形破坏深度为19.2 m。综合现场实测、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结果,可知1305工作面综放开采底板变形破坏深度不超过20 m。研究结果可为矿井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底板水害防治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