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6篇
  免费   235篇
  国内免费   125篇
电工技术   22篇
综合类   127篇
化学工业   189篇
金属工艺   14篇
机械仪表   8篇
建筑科学   209篇
矿业工程   75篇
能源动力   50篇
轻工业   80篇
水利工程   647篇
石油天然气   177篇
武器工业   4篇
无线电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28篇
冶金工业   17篇
原子能技术   9篇
自动化技术   5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昆明某人工湖生态防渗及结构施工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人工湖所处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提出人工湖的防渗方案及其结构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72.
朱颖  王杉  冯育青 《中国园林》2022,38(1):88-93
由于太湖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受到"退田还湖"工程实施的影响,定量研究其发展演变规律,能够为流域湿地的保护提供参考。运用RS和GIS技术,以1990、2000、2010和2019年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4个时期太湖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并分析"退田还湖"工程实施前后湿地ESV变化规律,探讨工程对湿地生态效益的影响。研究表明:1)1990—2000年,在"围湖造田"工程的影响下,太湖流域湿地总面积减少了3010.35km~2,其中自然湿地减少了4554.01km~2,湿地ESV降低了35.73%;2)2000—2010年,在"退田还湖"工程实施初期,自然湿地的减少趋势得到控制,湿地ESV提高了77.96%,湿地斑块数目(NP)增加了126%,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呈上升趋势;3)2010—2019年,在"退田还湖"工程的推进下,湖泊湿地呈增长趋势,坑塘与水库面积显著增加,受湿地总面积减少的影响,湿地ESV下降;4)总体来看,1990—2019年太湖流域湿地面积减少了29.40%,湿地ESV减少了50.07%。"退田还湖"工程实施前后,太湖流域湿地ESV对湿地...  相似文献   
73.
针对长三角地区城市浅水湖泊面临景观水体污染物易于富集、难于扩散、水质较难保障的现实困境,阐述了以学科融合为基础的水体污染物扩散模拟与循证设计,提出地形作为水体形态的骨架对水动力条件的形成、湖泊水环境的改善起到关键性作用。以常熟市琴湖为例,基于湖岸线、湖底地形、岛屿、堤坝等要素,提出2种平面形态和6种三维形态,通过Delft3D模型模拟的方法,分析比较不同三维形态下的流场特征,并输入实测数据得到20天后湖泊水深平均流速与污染物总氮(TN)扩散模拟结果。研究发现:1)湖泊岸线与湖底地形变化通过流场影响污染物扩散;2)曲折度较大的岸线应尽量安排在水流的主方向上;3)岛屿设计应体量适宜、与岸线距离合适;4)长堤割裂湖体形态时,建议堤坝下部设置连通管道。研究有助于筛选对水质保持有利的设计方案,也可为城市湖泊景观水体的循证设计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与参考。  相似文献   
74.
以江苏氿江淤泥为部分原料制备淤泥烧结砖,研究不同淤泥掺量、不同成型压力、不同烧结温度下淤泥烧结砖的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淤泥掺量与烧结砖抗压强度呈负相关,与吸水率呈正相关;得出最优工艺参数为:淤泥掺量30%、成型压力8 MPa、烧结温度1050℃。对最佳工艺参数下制得烧结砖进行环境安全评价,高温焙烧可使淤泥中重金属得到有效固化,砖体放射性符合GB 5085.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要求,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75.
为解决数据中心冷却系统能耗高、能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自然冷却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以东江湖数据中心湖水源自然冷却系统为测试对象,详细测试了系统的实际运行性能,并讨论了其节能性,旨在为数据中心自然冷却系统运行设计提供实际数据支撑.测试结果表明:湖水源自然冷却系统的综合性能系数高达11,相比国家政策要求(新建大型数据中心PU...  相似文献   
76.
 2008年汶川八级地震形成了至少257个堰塞坝,主震后发生的大量余震可能会影响堰塞坝的动力安全状态。堰塞坝体的动力特性参数(包括自振频率和阻尼比等)和加速度分布规律是堰塞坝地震安全研究的基础内容。通过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在余震作用下模型堰塞坝体的动力特性参数、加速度分布规律及二者的影响因素,并根据动力相似律,计算原型坝体的动力特性参数。共进行2组不同材料的振动台模型试验,分别模拟含黏粒较多且颗粒较小(坝体I)和基本不含黏粒且颗粒较大(坝体II)的2种坝体。在不同地震波形输入、不同加速度峰值和不同水位条件下进行振动台试验。研究成果表明:(1) 模型坝体具有较稳定的X向和Z向自振频率和阻尼比。(2) 先期振动使坝体自振频率降低,阻尼比有增大趋势;坝体I的自振频率小于坝体II。水位变化对2种坝体自振频率的影响规律不一致。(3) 加速度放大倍数随高程增大而增大,最大加速度发生在坝顶处;相同高程测点加速度放大倍数最大值出现在上游或下游靠近坝坡表面处,即“表面放大”效应明显,说明坝坡表面容易受地震作用破坏。(4) 所含频谱成分与坝体自振频率接近的地震波会引起最大的加速度反应。Z向振动使坝体测点X向加速度放大倍数增大。加速度放大倍数一般随输入加速度峰值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77.
戴方睿 《中国园林》2023,39(3):119-124
将浙中地区风土建成遗产作为景观要素,基于民间 文献中的图文史料,运用“景观图谱法”分析2种灌区景观的 结构性特征。根据水利设施的不同,灌区景观可被分为陂塘景 观和堰坝景观,陂塘灌区的中心聚落多位于渠系上游,水利多 由单一宗族控制;而堰坝灌区水利由多宗族分享,且中心聚落 在渠系末端。通过深入调查其中宗族聚落发生的历史及水利社 会的变迁,揭示灌区景观体系的营建过程,解析水利社会的治 理机制。最后,归纳浙中灌区景观的总体特征,以期为日后建 成遗产的保护提供价值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78.
Nitrogen gas distributions in sediment pore water were determined for cores collected in Lake Erie and two nearby harbors. Concentrations of N2 gas ranged from 11.9 to 37.0 ml l−1 and from 8.9 to 58.3 ml l−1 for open lake and polluted harbor sediments, respectively. Maximum concentrations in the harbor sediments were as high as 3.5 times N2 saturation calculated for the overlying water. Indirect diffusive flux estimates for nitrogen gas ranged from 20 to 32% of the particulate nitrogen sedimentation rate in Lake Erie. At one location, the amount of nitrogen gas lost by diffusion was calculated to be greater than the nitrogen deposited to the sediments. Nitrogen gas production and diffusive loss from surficial sediments probably represents a major pathway for nitrogen removal from Lake Erie.  相似文献   
79.
The degree of organic pollution in natural waters of northern Greece has been evaluated through measurement of TOC, DO, fluorescence, absorbance and complexing capacity. Additionally certain other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like temperature, conductance, hardness, alkalinity and total iron content to get a better idea of the extent of pollu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ake Agios Vasilios was the most heavily pollut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River Loudias has greater organic charge than the River Axios.  相似文献   
80.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new lake district in Southern Poland created as a result of human activity in the Upper Silesian region. The area has been named the Upper Silesian Anthropogenic Lake District. The lake density of the Lake District as delineated by the authors (with an area of 6766 km2) is 2.74%. It includes 4773 water bodies of various origins – reservoirs retained by dams, flooded mineral workings, water bodies formed in subsidence basins and hollows, levee ponds, residual water bodies following river regulation and other water bodies. These are located in urban‐industrial, rural‐agricultural or quasi‐natural areas. The hydrochemical diversity of water bodies is conditioned by their origin, location in the catchment and function. Studies have shown the widespread occurrence of eutrophication processes in limnic waters within the Lake District. The diverse origin and hyd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water bodies within the Upper Silesian Anthropogenic Lake District make it special among other anthropogenic lake distri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