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97篇 |
免费 | 247篇 |
国内免费 | 59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4篇 |
技术理论 | 1篇 |
综合类 | 181篇 |
化学工业 | 91篇 |
金属工艺 | 6篇 |
机械仪表 | 3篇 |
建筑科学 | 435篇 |
矿业工程 | 38篇 |
能源动力 | 84篇 |
轻工业 | 59篇 |
水利工程 | 1854篇 |
石油天然气 | 36篇 |
无线电 | 2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6篇 |
冶金工业 | 4篇 |
原子能技术 | 8篇 |
自动化技术 | 12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4篇 |
2024年 | 42篇 |
2023年 | 81篇 |
2022年 | 121篇 |
2021年 | 164篇 |
2020年 | 177篇 |
2019年 | 116篇 |
2018年 | 157篇 |
2017年 | 84篇 |
2016年 | 119篇 |
2015年 | 100篇 |
2014年 | 163篇 |
2013年 | 172篇 |
2012年 | 199篇 |
2011年 | 205篇 |
2010年 | 166篇 |
2009年 | 159篇 |
2008年 | 121篇 |
2007年 | 142篇 |
2006年 | 94篇 |
2005年 | 68篇 |
2004年 | 59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42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Black water aggregation (BWA) in Taihu Lake is a disaster for the lake environment. It is a phenomenon resulting from water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and eutrophication caused by accumulation of pollutants in the lake, according to research on the water quality, pollutants of BWA, and occurrence mechanisms of BWA. Dead algae are the material base of BWA, the polluted sedimen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the formation of BWA, and hydrological 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such as sun light, air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32.
长湖水质演变特征及水环境现状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湖北省长湖2001-2011年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长湖年际及月际的水质演变规律。结果表明,2005年长湖水质达到最差,然后呈逐渐好转趋势,至2011年,长湖水质已有明显改善。在1个水文年内,长湖的水质优劣顺序依次是: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2011年长湖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年3个水期长湖水质状况的最大隶属等级为Ⅰ类,水质较好。利用卡尔森指数法对长湖2011年丰水期进行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除习家口水域外,全湖水体基本上处于中度富营养化水平。对长湖水环境压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湖的生态系统正面临衰退困境,而主要污染物的年入湖量已大大超出长湖的纳污能力。 相似文献
133.
为了探讨变化环境下开都河来水、人类水土开发和水利工程调节等对博斯腾湖水盐收支变化规律的影响,根据开都-孔雀河流域河流-湖泊-水利工程间的水力联系及水盐运移转化过程,构建了博斯腾湖水盐收支平衡模型,基于1955—2020年气象、水文、矿化度、开发利用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博斯腾湖逐年、分阶段和多年平均水盐收支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受开都河来水和人类活动的影响,1955—2020年博斯腾湖水盐变化具有明显的4阶段特征。1987年以来水盐变化速率明显升高;焉耆盆地和孔雀河引水量较为稳定,开都河入湖水量占总入湖水量的81.89%,在1955—2020年博斯腾湖水位变化中起主导作用;1955—1987年农田排盐量占总入湖盐量的37.24%,其中1972—1986年农田排盐量接近总入湖盐量的50%,农田排盐量是湖水矿化度急剧升高的主要原因;1983年博斯腾湖西泵站运行后,湖水矿化度整体处于下降趋势,2020年降低到1.0 g/L以下。新时期在对开都-孔雀河流域严格遵守水资源三条红线控制的同时,加强扬水泵站、宝浪苏木分水闸及达吾提闸的联合运行,完全可以将湖水矿化度控制在1.0 g/L水平以下。研究结论可为博斯腾湖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4.
控制滇池生态环境的关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滇池水污染、生态恶化 ,近 10年综合治理仍未能逆转。认为导致滇池生态恶化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入湖污染物量超过水环境承载能力 ,水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 ;二是城市发展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 ,难以保证生态环境用水 ;三是滇池逐步演化成半封闭湖泊 ,加上数十年污染负荷剧增 ,加速了生态环境变化由量变到质变的进程。改善滇池生态环境的关键措施有 :综合治理 ,有效控制污染物 ;引水济昆 ,缓解流域水资源匮乏 ,从根本上提高滇池流域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35.
136.
水系连通工程对连通区域的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有重要意义。为全面反映调水引流的效果,以\"引江济巢\"工程为例,构建了\"结构-环境-生态-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了水系连通工程对连通区域的影响效应,分析了综合效应指数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水系连通对4个子系统的关联强度依次减弱;不同空间尺度连通区域(庐江县、巢湖市、合肥市和巢湖流域)的综合效应具有层次性,各区域综合效应指数在0.39~0.57之间,其大小随空间尺度增加而递减; 2008-2018年间连通效果遵循边际效应递减规律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研究成果可为科学地开展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7.
系统分析了鄱阳湖2015年度枯水期主湖体、五河入口、湖口过江水道、赣江下游主河道和南昌市周边湿地表层水体中总氮、总磷、汞、铜、锌、铅、镉等几种污染物的含量,结果表明:①2015年度鄱阳湖枯水期水体中总氮、总磷和铜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145 mg/L、0.121 mg/L和0.089 mg/L,总体偏高;②汞、铅、锌、镉的平均浓度为5.932×10-4 mg/L、0.408mg/L、0.0645 mg/L和4.516×10-2 mg/L;③总氮、总磷和铜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性,表现为饶河河口、吴城望湖亭和湖口等区域的污染情况较为严重,南矶山碟形湖的污染程度最轻. 相似文献
138.
鄱阳湖水资源保护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鄱阳湖区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增长较快,入湖污染负荷也相应增加。为了做好鄱阳湖水资源保护规划,在分析2004~2008年鄱阳湖湖区国家控制点监测资料的基础上,针对目前鄱阳湖存在的主要水污染问题,研究提出了鄱阳湖水资源保护目标与布局;通过分析鄱阳湖入湖污染负荷的来源和纳污能力,确定了污染物控制量和削减量;为有效地控制入湖污染负荷,提出了鄱阳湖水资源保护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9.
碳酸盐岩地区永久型堰塞湖地质成因鲜有研究,在少雨区域这类堰塞湖的环境效应也缺乏系统分析,其地质成因机制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但目前其成因机理并不十分清楚。通过野外详细调查和C14测年,对文县天池的形成原因和环境效应进行较深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天池是(6 450±73)年前,强震触发下天池沟右、左岸同时发生相向高位高速远程滑坡堵塞天池沟形成的,滑坡堆积体的\"反粒序堆积结构特征\"使堰塞坝物质粒径结构具有\"下部小上部大\"和\"中间小两边大\"的特征,致使天池能够长期稳定存在,成为天然的水库,形成独特的小气候,进而塑造丰富、多样和异质的景观类型。天池的长期存在,加快了堰塞坝下游的侵蚀下切速率,使湖区内的下切受到控制,对湖区上游的沟谷下切速率影响较小。地貌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40.
本文分析了旅游小城镇总体规划中居民利益缺失的源头,并以重庆市南川区黎香湖镇总体规划为例,提出了从当地居民利益出发、促进当地居民参与利益分配的具体规划措施,如合理的城乡空间开发模式和城镇建设模式、复合的旅游产业规划设计、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发展策略,等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