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2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5篇 |
综合类 | 21篇 |
化学工业 | 1篇 |
建筑科学 | 11篇 |
矿业工程 | 2篇 |
能源动力 | 4篇 |
轻工业 | 3篇 |
水利工程 | 126篇 |
石油天然气 | 6篇 |
无线电 | 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篇 |
自动化技术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4篇 |
1999年 | 4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内蒙古河段淤积再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对黄河内蒙古河段淤积特点及成因进一步分析,根据内蒙古河道近期淤积现状,阐明了内蒙古河段不同的淤积类型,并且指出了淤积的主要原因所在。十大孔兑淤堵和青铜峡水库排沙是造成内蒙古河段淤积加重的主要原因,造就了十大孔兑以上的溯源淤积以及十大孔兑以下的沿程淤积。 相似文献
52.
53.
文章指出基地是进行建筑设计的最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提出了中国古人在认识开发沿江景观的过程中,形成的认识及运用法则,乃至今仍可遵循和借鉴。 相似文献
54.
对荆江马羊洲支汊干河床表面的底形测量和浅层(深度小于2m)层理特征研究表明,这个以年为周期季节性过水的分汊河道河床上的沙纹一般披覆在大沙波表面而形成次级沙纹,沙波属中型的强三维舌形、新月形以及二维绞状,沙波弯曲度、波长及波商由两岸向河道中心增加。根据底形和地形可进一步将河床划分为13个二级河流地貌单位。洪汛期与退水期形成的层理规模明显不同,不足2m厚的层理序列揭示了一个完整的退水过程。干涸的河床为研究现代沉积提供了条件。图3表2 相似文献
55.
56.
沿江地区发展规划研究——以靖江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江苏省靖江市长江沿江为例 ,提出沿江地区的发展理念 ,并从沿江港口建设 ,沿江城镇发展 ,农村居民点布局 ,农业发展 ,旅游发展 ,综合交通规划 ,生态敏感地区的保护等方面作了阐叙。 相似文献
57.
分别建立了三维水沙数学模型及考虑纵向坍塌范围的二元结构河岸崩塌力学模型,并将两者结合,构建立了荆江典型河弯河势研究的三维数值模型。基于非正交网格采用局部网格可动技术处理由崩岸引起的河道摆动过程。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对方程进行离散,采用与动量插值技术相结合的SIMPLEC算法进行模型求解。对石首河弯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出蜿蜒河道的水沙运动规律,成功地复演了石首河弯1996年10月至1998年10月期间剧烈的河势变化(主、支汊易位及河道摆动等)过程,实测结果与模拟结果吻合较好;其中河岸坍塌是该河段河势变化剧烈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8.
荆江四口控制工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荆江四口特性、四口控制工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可供江湖治理 参考 。 相似文献
59.
6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2014,72(4):383-392
The purpose of this experiment is to investigate the fine motor performance of young and older adults on a reach to grasp task in a desktop virtual environment with increasing precision requirements. Aging brings about potential loss of an individual's function due to disease, injury, or the degenerative nature of aging itself. Three-dimensional virtual environments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systems with good potential to ameliorate such problems in older individuals, and precise fine motor skills represent an important class of functional skills. Two groups of participants (Young, n=10, mean age 21.3 years, range 20–24, senior, n=10, mean age 70.7 years, range 60–85) performed a reach to grasp in a desktop virtual environment with simple, low contrast graphics. Results indicate that visual feedback of the hand for sensory guidance of movement did not improve motor performance for either group, and that as precision requirements of the task increased, age group differences in movement time and peak grasp aperture also increased. These findings extend the literature on age group differences in human motor control across the lifespan and differ from previous studies which showed presence of visual feedback of the hand improved motor performance in young adults. Differences in luminance contrast levels in past studies and the current one suggest that control over this feature of the visual scene is an important design consideration for all end-users and warrants additional investigation. Additional recommendations for age-specific design of three dimensional user interfaces include usage of tangibles that are sufficient in size to limit detrimental effects for older adul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