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4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6篇
化学工业   3篇
建筑科学   12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46篇
水利工程   142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徒骇河流域缺水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而汛期雨量丰富且蓄滞工程较为完善,因此提出通过合理地调度使用主河道上的多级闸门来提高雨洪资源利用率以缓解供需矛盾的思路。选用MIKE11软件建立多级闸门调控下雨洪演进模拟模型,主要运用其中的水动力模型(HD)和降雨径流模型(NAM),并将两者进行耦合,设计了闸门全开、水位控制、水位差控制三种调度模式,结合典型年的选取,进行典型工况下雨洪演进模拟。基于模拟结果,利用水量调控计算方法对流域调控水量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通过对闸门的调度,可提高雨洪资源利用率,更大程度地解决流域水资源危机。  相似文献   
102.
为分析七格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对钱塘江河口水质的改善情况,利用MIKE21建立了钱塘江河口闸口至盐官的平面二维潮流和水质模拟分析模型。模型验证后,选取90%保证率枯水年的实测河道地形和大潮期实测潮位过程,分析了七格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对钱塘江河口水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七格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后,钱塘江河口NH3-N劣于Ⅱ,Ⅲ,Ⅳ类限值的最大影响范围分别减少了约22%,89%和50%,最大值和平均值分别降低了约21%和10%;TP劣于Ⅱ,Ⅲ,Ⅳ类限值的最大影响范围分别减少了约19%,85%和33%,最大值和平均值分别降低了约22%和7%;而CODMn劣于Ⅱ,Ⅲ,Ⅳ类限值的最大影响范围分别减少了约84%,0%和0%,最大值和平均值分别降低了约7%和3%。七格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可有效削减排入钱塘江的污染物总量。  相似文献   
103.
基于MIKE11构建了浑太河流域主干河流—浑河、太子河水动力水质数值模型,并对浑河闸、葠窝水库两座大型水利工程进行概化处理,利用长序列逐日水文资料对模型参数进行率定与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水动力、水质及可控制水工建筑物模拟精度高、拟合效果好,能够充分反映研究河段水动力及水质特征,可为水质预测、水质水量联合调度等水利工程相关研究提供模拟响应工具。  相似文献   
104.
由于西北城市河道比降大,暴雨和山洪形成河道洪水突发性强,河道橡胶坝群的修建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同时也客观上增大了城市洪水风险.基于MIKE FLOOD水动力学模型,对西北城市橡胶坝群河道典型案例进行了一二维耦合水动力学模型计算,研究了在河道遭遇大洪水时橡胶坝群未塌坝运行的洪水动态演进情况,定量计算了对城市可能造成的淹没情况以及洪灾损失,指明了橡胶坝群未按照防汛预案采取度汛措施而造成的潜在洪水风险,并且提出了降低城市河道橡胶坝群洪水风险的建设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5.
采用SWMM与MIKE FLOOD模型分别对湖北西北部典型山地城市郧县老城区的排水管网运行状况进行模拟,分析溢流点及内涝区分布,评估内涝风险状况,结果显示城区内涝情况严重。根据模拟结果,厘清内涝原因,在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采用灰色雨水基础设施,提升该区域的排水防涝能力,确保郧县老城区在城镇化进程中排水防涝的安全性。通过MIKE FLOOD模型对工程方案进行校核,证实了工程方案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6.
为提升MIKE FLOOD模型洪水风险展示中淹没区域细节的认知,动态反映发生溃口等险情时的洪水扩散过程,总结了洪水风险的现有表达手段,研究了洪水过程在3DGIS场景中的融合和表达方法,形成了一套可用于洪水风险三维动态推演的程序框架。以雄安新区内的主要河流南拒马河为例,基于MIKE11和MIKE21模型计算溃堤后的洪水过程,并以Open Scene Graph技术搭建三维GIS环境,在真实的三维地形地貌环境下进行洪水过程的动态推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相较于传统二维风险图方法具有细节表达和动态模拟上的优势,可以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多个尺度对淹没过程进行模拟和表达,更加直观高效地反映洪水动态过程和淹没损失情况。  相似文献   
107.
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保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防洪安全,开展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对策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采用DHI洪水模拟系统中的MIKE11水动力模块,结合现有调度方式、工程条件和已有规划治理方案进行了防洪对策研究。经方案论证,按照分洪蓄洪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防洪布局调整后,当河系发生100年一遇洪水时,与现状防洪布局情况下相比,潮白河北京境内河道水位增加约0.20 m,潮白河吴村闸处河道水位增加0.10 m,略微加大了下游河道的防洪压力;北运河京冀交界处洪峰流量有所减小。蓄滞洪区方面,100年一遇洪水条件下,大黄堡洼和黄庄洼分洪水量比现状布局分别增加200万m~3和300万m~3,基本不会影响蓄滞洪区安全运用。因此,通过开挖温潮减河和建设宋庄蓄滞洪区,形成分蓄结合的防洪布局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8.
重庆市渝西地区自产水资源短缺,河流生态脆弱,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不足以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资源配置格局亟需优化。因此,基于MIKE BASIN软件平台建立了渝西水资源配置模型,模拟对象包括区内主要水源工程、用水户和河流;然后从生态基流需水、水生生物需水、基本自净功能需水3个方面分析了河流控制断面生态环境需水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退还现状生产生活挤占的生态用水和区内水资源优先满足生态环境需水的前提下,以提水利用嘉陵江、长江过境水为主要解决生产生活缺水并补充河流生态环境用水的水资源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109.
为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水安全和水环境问题,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河道综合整治目标,分析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SWMM)和MIKE 11模型的适用范围、具备优势和存在不足。结果表明,SWMM广泛应用于径流总量控制和面源污染削减的模拟,但是无法模拟河道中污染物的对流扩散和生化过程;MIKE 11河网模型广泛应用于城市河道水量和水质模拟,可预测特定条件下的河道水环境变化情况,但是无法反映陆域面源污染对河道水质的冲击影响。构建SWMM-MIKE 11耦合模型,利用SWMM进行海绵设施和雨水管网模拟,将SWMM中管网排口径流作为边界条件导入到MIKE 11模型中,可以实现二者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10.
This article is concerned with existing proposals for improving public transport in Jakarta. Although Jakarta has a long history of transport studies, with more than 25 studies undertaken since 1975, public transport has experienced no obvious improvement. This article critically evaluates existing proposals, with the focus on how they attempt to address problems related to bus transport. 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by adopting the standard Urban Transport Planning (UTP) process developed in the context of Western industrial cities, the transport studies have been largely directed towards inappropriate technology-transfer solutions. The studies uniformly propose replacing the existing bus system with short-term solutions that implement 'bus priority' schemes. The analysis also reveals that, rather than planning coherently, the proposals for Jakarta have been highly fragmented and lacking in detail. This is due largely to the nature of the studies, that regard bus improvement as a temporary measure prior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mass rapid transit (MRT) system, and also because of their over-reliance on market mechanisms, claiming that such mechanisms will allow 'self-correction' of the probl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