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3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50篇
电工技术   34篇
综合类   51篇
化学工业   30篇
金属工艺   25篇
机械仪表   18篇
建筑科学   84篇
矿业工程   29篇
能源动力   59篇
轻工业   22篇
水利工程   85篇
石油天然气   32篇
武器工业   31篇
无线电   21篇
一般工业技术   79篇
冶金工业   14篇
原子能技术   14篇
自动化技术   2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青藏羌塘地区隐伏裂陷槽的识别及油气远景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介绍了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和措勤盆地的深部磁场特征,用隐伏裂陷槽的观点分析了这些特征。结合MT电性层深度图和中生界沉降带的厚度,将南北向正磁异常带(东经89°-90°)解释成晚古生代隐伏裂陷槽。该裂陷槽对北羌塘坳陷中生代的构造单元、沉积以及油气组合有很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2.
通过分析新生代以来亚洲板块与周邻板块运动学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及盆地抬升的 地质学证据,探讨鄂尔多斯盆地—高原转型期的地球动力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以来鄂尔多斯盆地— 高原转型期的驱动力主要源于印度板块北移、青藏高原隆升和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产生的远源波及力。鄂尔多 斯盆地抬升的时期主要分为:新生代早期(65~45、45~25)MaBP,盆地处于缓慢阶段性抬升期;新生代晚期(25 ~0.78、0.78)MaBP,盆地处于快速阶段性抬升期,且抬升的频次有逐渐加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3.
平台珩磨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发动机缸孔精加工工艺,珩磨后缸孔的表面粗糙度直接影响缸孔的摩擦磨损性能。针对某型发动机缸孔的平台珩磨工艺,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研究平台珩磨转速、粗珩进给率、精珩时间对缸孔表面粗糙度的Abbott参数(波峰平均高度Rpk、波谷平均深度Rvk)和加工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珩磨转速对Rpk、Rvk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精珩时间,粗珩进给率对其影响很小;而通过提高粗珩进给率,能够在不显著改变缸孔表面粗糙度的条件下,大幅度提升平台珩磨加工效率。  相似文献   
104.
针对青藏铁路特有的"高原"和"冻土"问题,阐述了多年冻土区路基设计原则和对路堤、路堑、支挡工程、取土、弃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施工工艺和注意问题。  相似文献   
105.
徐渊博 《山西建筑》2007,33(26):207-208
研究了水泥稳定砂砾基层的强度形成机理、收缩与抗裂特性,并对水泥稳定粒料基层的配比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从而确定水泥稳定砂砾基层配比,保证了水泥稳定砂砾基层强度的形成,以确保公路路面的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06.
苏妍 《城市建筑》2014,(18):221-221
高原环境下的公路建设项目有着其明显的特殊性。本文首先介绍了高原公路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然后分析了目前该方面的总体现状。并在结合高原环境下公路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07.
平均海拔逾4000m的西藏地区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也是最集中的藏族聚居地。高原自然环境、深厚的宗教文化及政教合一的体制必然孕育出西藏独特的城镇空间形态,这也成为藏族现代城镇发展的基础和持续生命力。本研究以拉萨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的解读,挖掘和梳理其城市自然演变过程及基本形态特征。首先,通过对文献资料的考察认为拉萨城市通过3个步骤形成了最原始的政治-宗教双核城市,并梳理了拉萨城市自然演变过程;其次,在历史文献和历史地图的基础上,从城市节点、空间结构、宗教空间及设施、交通关系等方面分别对拉萨市形成时的雏形和现代城市演变前的基本形态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最终,在此基础上为现代拉萨城市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8.
简要概括了黄土高原窑洞演化的历史,指出经济欠发达是中西部地区窑洞仍在被使用的根本原因,以山西省临汾市吉县三堠镇建于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的老窑洞为研究对象,指出其改造的意义,并对实际窑洞改造工程中的措施、手段和成本进行了分析,论证了其经济上的可行性以及改造后仍存在的缺点及进一步改良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9.
林晓丹 《中国园林》2022,38(12):121-126
旱涝共存压力下黄土台塬传统聚落形成了“围池而居”的形态,以及可识别的地域景观特征。首先,基于多次田野调查、文献查阅、历史卫星地图分析、口述史等研究方法,解析水池与传统聚落空间建构之间的关系,从“池-巷”组成的蓄水排涝体系及“池-庙”形成的地方社会场景两方面,总结归纳水池所塑造的风土聚落景观特征,并挖掘其中的生存智慧。其次,将“池-巷”蓄水排涝体系归纳为“多池联动”“分巷汇水”与“边缘拦蓄”3种模式,总结“池-庙”地方社会场景赋予水池及其周边公共建筑基础服务设施之外的文化景观作用。最后,总结传统蓄水池进出水口及配套设施的设置方式,并通过口述史记录总结水池的地方营造技艺。  相似文献   
110.
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体系协调单元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简述黄土高原沟壑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基础上,通过对黄土地貌景观类型及其结构单元性特征分析,探讨了传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人口分布变动趋势与地形地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以“黄土塬”作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体系协调单元的构想,并分析了其深层内涵以及对脆弱生态环境条件下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和实践操作的意义,强调运用因地制宜的规划策略建构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体系协调单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