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2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117篇
电工技术   13篇
综合类   176篇
化学工业   170篇
金属工艺   20篇
机械仪表   17篇
建筑科学   441篇
矿业工程   341篇
能源动力   34篇
轻工业   128篇
水利工程   89篇
石油天然气   229篇
无线电   33篇
一般工业技术   56篇
冶金工业   28篇
原子能技术   5篇
自动化技术   3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61.
隧道穿越高含水率黄土地层极易引发掌子面涌泥失稳、支护沉降变形大等风险,施工掘进难度大,进度极为缓慢。为解决高速铁路隧道穿越富水黄土地层时出现的各种病害,依托在建宝兰客专上庄隧道施工中的实际情况,采用帷幕注浆加固技术对高含水率黄土地层进行治理,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地质雷达法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注浆加固效果进行详细评价。结果表明:注浆加固体能够有效阻断地下水的涌渗流,浆液结石体固结强度高,围岩整体稳定性好,未发生涌水、涌泥、掉块、坍塌等现象;注浆后断面初期支护受力状况得到有效改善,隧道围岩塑性应变值得到有效控制。可见,帷幕注浆技术加固效果良好,对于快速、高效地通过高含水率黄土地层具有显著的工程价值。  相似文献   
962.
上软下硬复合地层是盾构施工中经常遇到的一类地质状况,在这种特殊地层条件下进行盾构施工有很多难点,结合深圳地铁7号线穿越上软下硬交界地层的工程实例,采用数值模拟的计算方法,对盾构隧道穿上软下硬复合地层(“由软入硬”及“由硬入软”)掌子面各分区内顶推力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盾构掘进穿越上软下硬地层的过程中,适当减小上部分区内千斤顶推力并增大下部分区顶推力的措施可以有效减小“由软入硬”段管片应力(S1减小2.76%~3.1%、S3减小3.39%~3.46%),并得出掌子面上中下分区内千斤顶推力的比例在8∶13∶18~10∶13∶16范围内较为合理。但这种调整盾构姿态的措施会使地表沉降出现增大趋势,而在实际工程中则可以适当增大土仓压力来抑制地表沉降的增大。  相似文献   
963.
In this paper, polysiloxanes with pendant quaternary ammonium groups (QAPS, cationic silicone surfactants) were synthesized through hydrosilylation of poly(dimethylhydro)siloxane with allyl glycidyl ether, then ring‐opening reaction of epoxide groups with diethyl amine and quaternization with benzyl chloride. The chemical structures of QAPS and intermediate produc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1H NMR and FT‐IR. The surface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QAPS were researched through surface tension measurement and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QAPS had reduced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values and lowered glass‐transition temperatures (Tg). Waterborne silyl‐terminated polypropylene oxide emulsions were prepared via phase‐inversion emulsification using QAPS and polyoxyethylene octylphenyl ether (OP‐10) as composite emulsifiers and poly(ethylene glycol) ( = 400, PEG 400) as cosolvent. The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the system indicated that the phase inversion was completely accomplished. The emulsions with smaller particle size (6.2 μm) had better storage stability (47 days at 50 °C) and freeze–thaw stability.  相似文献   
964.
为研究隧道注浆引起的上部建筑物变形特性及其损坏原因,以深圳某地铁下穿建筑物实际工况为背景,结合注浆施工统计和现场测试数据对建筑物隆起、倾斜及开裂过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现场注浆存在控制终压过大、施工不规范等问题,造成浆液劈裂地层,因此注浆量和注浆速率异常增大,上部建筑物表现为急剧隆起,最大单日隆起量达41.55 mm,注浆结束后建筑物竖向位移逐渐减小最终趋于稳定;注浆期间,建筑物外侧墙体倾斜初始呈现出“前后向内,两侧向外”的趋势,并随注浆施工转变为“前后向外,两侧向内”;建筑物裂缝以角部受剪裂缝居多,测试期间未发生明显开展或闭合。最后针对隧道注浆施工提出几点建议,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65.
本文着重讨论在软土地层中采用盾构法施工,引起地面沉降的因素、沉降影响范围、沉降与注浆量的关系,并对控制地面沉降作出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966.
巨系统复合介质岩层移动模型及工程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将采场上覆岩体视为大系统复合介质,建立层状-离散二重介质模型。采用薄板层状介 质解析与离散单元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整个上覆岩体的移动及离层分 布规律,从而为研究减缓地面沉降技术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67.
何爽  冯晓腊 《山西建筑》2007,33(34):23-24
以武汉长江隧道工程汉口段基坑降水工程为例,阐述了含有盾构井的降水设计及措施,分析了降水井和观测井的技术要求,讨论了周围环境影响的评估与监测,并对武汉地区深基坑降水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对以后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68.
方春 《安徽建筑》2007,14(3):93-95
静力压桩无论从设计理论、施工技术与经济、还是应用范围等方面,近几年特别在沿海、沿江地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文章通过数十根静压桩的极限承载力分析,得出静压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969.
岩层移动离层演化规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试验与理论分析 ,对岩层移动过程中的离层位置与离层量、离层动态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 :覆岩离层主要出现在各关键层下 ,覆岩离层最大发育高度止于覆岩主关键层。当相邻两关键层复合破断时 ,尽管上部关键层的厚度与硬度比下部关键层大 ,其下部也不会出现离层。关键层初次破断后的离层区长度和最大离层量仅为关键层初次破断前的2 5 %~ 3 3 %。因此 ,离层区充填应在关键层初次破断前进行 ,并保持关键层不破断。针对目前覆岩离层区充填工艺不能阻止覆岩关键层初次破断的问题 ,提出了离层区充填与留设煤柱相结合的“覆岩离层分区隔离充填减沉法” ,发展了覆岩离层充填减沉技术  相似文献   
970.
地层、钻孔回填材料和传感光缆之间的耦合性是决定地面沉降钻孔全剖面分布式光纤监测精度的关键因素。提出了地层–钻孔回填材料–传感光缆耦合性的明确定义和地层变形光纤监测数据有效性的评价方法。地层、回填材料和传感光缆达到完全耦合应满足两个条件:地层–回填材料界面与回填材料–传感光缆界面剪应力均不能超过其抗剪强度;地层应变能有效地传递至纤芯。提出了回填材料与传感光缆处于黏结状态的临界围压与临界深度;传感光缆弹性模量、半径或最大应变梯度越小,则临界围压或深度也越小;当回填材料、传感光缆及其界面参数确定时,临界围压或深度仅与最大应变梯度有关。基于经典应变传递模型与Goodman假设建立了地层–钻孔回填材料–传感光缆应变传递模型,并研究了传感光缆、回填材料以及地层性质对应变传递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传感光缆半径和弹性模量、钻孔半径、地层剪切模量越小,或回填材料剪切模量、地层–回填材料界面黏结系数越大,则应变传递性能越好;围压对应变传递特性的影响则取决于回填材料与地层参数之间的相对关系。最后,采用苏州盛泽地面沉降光纤监测数据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为钻孔地层剖面的全剖面、精细化分布式光纤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