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81篇 |
免费 | 159篇 |
国内免费 | 113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39篇 |
综合类 | 148篇 |
化学工业 | 149篇 |
金属工艺 | 10篇 |
机械仪表 | 37篇 |
建筑科学 | 210篇 |
矿业工程 | 103篇 |
能源动力 | 33篇 |
轻工业 | 8篇 |
水利工程 | 223篇 |
石油天然气 | 12篇 |
武器工业 | 3篇 |
无线电 | 59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77篇 |
冶金工业 | 25篇 |
原子能技术 | 5篇 |
自动化技术 | 31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篇 |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40篇 |
2022年 | 53篇 |
2021年 | 55篇 |
2020年 | 66篇 |
2019年 | 51篇 |
2018年 | 38篇 |
2017年 | 62篇 |
2016年 | 48篇 |
2015年 | 67篇 |
2014年 | 82篇 |
2013年 | 64篇 |
2012年 | 72篇 |
2011年 | 111篇 |
2010年 | 98篇 |
2009年 | 102篇 |
2008年 | 103篇 |
2007年 | 105篇 |
2006年 | 74篇 |
2005年 | 57篇 |
2004年 | 52篇 |
2003年 | 45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172.
173.
推土板切土角对干土壤动态行为影响的离散元模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根据液桥对土壤微观力学结构的影响,在传统离散单元法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壤颗粒接触非线性力学模型,并对不同切土角推土板前端干土壤的动态行为进行了离散元模拟。准确再现了实验室实验中切土角对板面前端干土壤动态行为影响的定性和定量结果,并通过离散元细观分析从土壤内部土壤颗粒运动合理解释了干土壤宏观形态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4.
复杂边坡三维地质可视化和数值模型构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复杂边坡三维地质可视化和数值模型的构建是岩土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中常常遇到的关键问题。三维地质可视化可以展示边坡结构面的空间组合,揭示边坡的宏观破坏模式;可视化模型与数值模型的结合和转换可以反映地质信息的仿真性和动态可修改性。基于AutoCAD平台,借助AutoLisp语言,采用滑动最小二乘法插值拟合,构建三维可视化模型,同时讨论可视化模型与数值模型的转入。优点在于结合了AutoCAD优越的图形编辑功能和ITASCA公司数值软件(FLAC3D和3DEC)的计算功能,并可根据地质信息的变化更新可视化模型和数值模型。该技术与三维可变形离散元法相结合,在白鹤滩水电站进水口高边坡三维可视化和应力变形分析中进行了应用。同时针对3DEC软件前后处理的不足,结合3DEC内嵌的FISH语言和AutoCAD的AutoLISP语言进行编程,探讨3DEC加锚方法、三维合位移等值线云图和塑性区可视化实现。 相似文献
175.
176.
177.
虎跳峡龙蟠右岸边坡的稳定性问题对拟建的虎跳峡水电站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钻探及平硐勘查过程中尚未发现该边坡有连续的滑动面,因此无法用传统的极限平衡法对其稳定性作出判定.本文运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虎跳峡龙蟠右岸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研究,得出该边坡在现今应力场状态下的稳定性问题、潜在的破坏模式及相应的滑动面.此外,还结合离散元模拟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和离散元方法获得的滑动面基本一致,增强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8.
基于CAD模型的离散元法边界建模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了由机械部件的CAD模型建立其离散元法分析模型的方法,并在对AutoCAD软件进行二次开发的基础上实现了AutoCAD软件与自主研制的离散元法性能分析软件的集成,从而把与散粒物料接触作用的机械部件CAD设计与其离散元法性能分析有机结合,为实现相关机械部件的设计、离散元法性能分析、设计修改和再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9.
极具应用潜力的PS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在一些条件良好的地区,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已经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应用成果,但时间失相干因素很大地限制了D-InSAR的广泛应用,而大气效应也会影响D-InSAR的测量精度。近年来提出的永久散射(Permanent Scatterers, PS)技术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两个难题,即使在无法获得干涉条纹的情况下,利用基于多时相SAR图像和相位稳定像元点集的PS技术也能取得毫米级的地表形变运动测量精度,因而PS技术大大增强了干涉测量的环境适应能力及其精度,是干涉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技术突破,具有巨大的实际应用潜力。首先着重介绍PS技术的原理及其处理过程,然后对PS技术的应用,以及PS技术与传统D-InSAR技术之间的关系进行扼要的讨论,期望有助于推动这项高新技术手段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0.
简要阐述了数字水文学产生的背景及主要内涵.指出数字化技术正在使水文要素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显示等产生根本性的变革.展示了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在数字高程模型(DEM)平台上所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包括:自动生成流域和水系,自动提取流域地形地貌特征,给出下垫面特性和降雨的空间分布的定量描述,揭示水文的规律和机理,构建具有物理基础的完全分布式水文模型等.事实初步证明,以信息化带动水文科技现代化将会给水文科学的发展增添无限生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