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6篇
综合类   31篇
化学工业   1篇
机械仪表   3篇
建筑科学   84篇
矿业工程   12篇
能源动力   6篇
轻工业   5篇
水利工程   30篇
石油天然气   30篇
无线电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冶金工业   38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位于西昆仑山区的齐热哈塔尔水电站引水发电隧洞高地温洞段为例,初步分析了工程区隧洞高地温洞段大地热流背景及其形成机理,针对隧洞围岩的高地温分布特征,建立典型高地温洞段地质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模拟隧洞施工贯通通水后的围岩岩体温度场,并由此来推断热应力对于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岩温度90℃以上、空气温度50℃以上的高地温洞段,内外温差大于10℃(里低外高),若采用无衬砌和一次支护方案对高地温洞段围岩进行支护,该洞段内大部分区域的最大主拉应力将超过C25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易产生整体拉裂破坏;若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结构方案,则可以通过增加衬砌结构的配筋量来降低其最大主应力值,此时隧洞围岩及衬砌结构均未出现整体拉裂破坏。研究成果能够为保证该高地温隧洞的安全运行提供可靠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太行湖底泥中TP的时空分布特征,着重对底泥TP释放进行了室内静态模拟研究,并建立了TP释放速率数学模型,其研究结果可为湖区内源底泥TP污染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剩余静校正的精度直接影响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速度分析质量,进而影响成像质量。复杂山地地震资料剩余静校正计算时经常会出现局部收敛不足或者收敛于局部极值(出现"周波跳跃"现象)。研究发现,当剩余静校正量超过有效波主频周期的二分之一且波形相似时,容易出现收敛于局部极值。在完成野外静校正的基础上做好资料准备和参数选择两方面工作可以消除收敛于局部极值,达到全局收敛。  相似文献   
4.
超高密度电法和激电法在河北某地找水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介绍由澳大利亚引进的全新超高密度电法反演系统对河北省行唐县几个村庄的地下水勘查实例,对新兴的超高密度电法与传统的大功率激电测深法相结合的方式在太行山灰岩地区基岩水勘查的应用进行了可行性分析。高密度电法工作效率高、探测速度快,而大功率激电测深法探测精度高。二者有机结合,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互相印证,是一种很好的综合物探地下水勘查模式。通过平行布置电阻率测量剖面的工作方式很好的把控了破碎构造的走向,圈定了富水异常区,并最终取得了很好的勘探效果,实践证明该电法组合的勘探方式在同类地区中进行地下水勘查是很有推广价值的。  相似文献   
5.
东昆仑南部带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东昆仑南部带出露的上二叠统地层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研究区内的构造演化特征。南北向剖面中4个砂岩样品的年龄为(48±3)—(89±8)Ma,径迹长度为(10.7±2.3)—(10.8±2.2)μm。裂变径迹年龄是区内逆冲演化的反映,长度分布体现了在退火带持续较长以及受隆升控制的特点。总体上具有3阶段热演化历史,约107Ma前后发生一次较为快速的冷却隆升作用,继之于约80Ma开始出现相对平静期,然后在6—12Ma进入快速冷却期,冷却速率为5.3—9.8℃/Ma或者106—196m/Ma。  相似文献   
6.
Gentiana lutea L. (G. lutea L.) is an endangered plant, patchi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mountains of Central and Southern Europe. In this study,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 marker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variation in this species within and among populations of G. lutea L. var. aurantiaca of the Cantabrian Mountains (Northwest Iberian Peninsula). Samples of G. lutea L. collected at different locations of the Pyrenees and samples of G. lutea L. subsp. vardjanii of the Dolomites Alps were also analyzed for comparison. Using nine ISSR primers, 106 bands were generated, and 89.6% of those were polymorphic. The populations from the Northwest Iberian Peninsula were clustered in three different groups, with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genetic and geographic distances. Gentiana lutea L. var. aurantiaca showed 19.8% private loci and demonstrated a remarkable level of genetic variation, both among populations and within populations; those populations with the highest level of isolation show the lowest genetic variation within populations. The low number of individuals, as well as the observed 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analyzed populations makes it necessary to protect them to ensure their survival before they are too small to persist naturally.  相似文献   
7.
No More Stopping     
The dissolution of the conventional breaking points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completion phases of a building's delivery has blurre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production of design intent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Here Richard Garber , Director of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t the 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JIT), advocates that architects should use this as an opportunity to widen their remit, gaining agency and with it responsibility and the financial rewards to practice. Here he draws from the examples of UNStudio, GLUCK+ and his own New-York based practice, GRO Architects.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秦岭北麓沿线为研究区位,以建筑风格为研究角度。在对秦岭北麓区位特殊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自然环境和建筑风格的关系,并从气候特征、地貌水系、文化影响三个方面探讨了秦岭北麓自然环境对其沿线建筑风格的影响,最后以西安院子作为案例,加以分析说明。希望在对秦岭北麓特殊区位下的建筑风格探讨的同时,达到建筑风格与环境和谐发展下的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东昆仑埃坑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昆仑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埃坑地区处在东昆仑昆中和昆南断裂带之间。通过对该区域5个磷灰石样品分析,获得其裂变径迹年龄分别为(99±10)、(103±9)、(80±6)、(98±6)、(65±5) Ma。埃坑地区热历史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160~58 Ma)持续隆升,对应羌塘地块与拉萨地块向欧亚板块的拼贴作用;第2阶段(58~35 Ma)快速隆升,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埃坑强烈隆起;第3阶段(35 Ma至今),构造活动较弱,未受青藏高原新近纪以来热事件影响。该地区5个样品的隆升量分别为3374、3283、3230、3157、3278 m,平均隆升量为3264 m,平均隆升速率为0.038 mm/a。  相似文献   
10.
太行山山前断裂是Ⅲ级构造单元太行山隆起与冀中台陷的边界,查明其具体位置对区域的深部热储调查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在前期区域重力和航磁等物探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大地电磁勘探工作。通过布设5条大地电磁剖面,实现了对Ⅲ级构造单元界限的详细勘探。通过对4000 m以浅地层进行反演解译,并结合区域重磁勘探成果及地质资料,确定了区域性断裂及其次生断裂的位置、产状、走向等,重新绘制了Ⅲ级构造单元界限。结果显示界限中段向东偏移2 km左右,南段和北段与原界限重合或小有差异。该结果与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结果基本吻合。本文研究成果将对该区域地热勘探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