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481篇 |
免费 | 1335篇 |
国内免费 | 808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33篇 |
技术理论 | 1篇 |
综合类 | 603篇 |
化学工业 | 254篇 |
金属工艺 | 9篇 |
机械仪表 | 6篇 |
建筑科学 | 599篇 |
矿业工程 | 327篇 |
能源动力 | 273篇 |
轻工业 | 81篇 |
水利工程 | 3464篇 |
石油天然气 | 9590篇 |
无线电 | 25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61篇 |
冶金工业 | 33篇 |
原子能技术 | 46篇 |
自动化技术 | 21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67篇 |
2024年 | 455篇 |
2023年 | 510篇 |
2022年 | 659篇 |
2021年 | 871篇 |
2020年 | 809篇 |
2019年 | 799篇 |
2018年 | 685篇 |
2017年 | 613篇 |
2016年 | 736篇 |
2015年 | 610篇 |
2014年 | 702篇 |
2013年 | 688篇 |
2012年 | 837篇 |
2011年 | 949篇 |
2010年 | 653篇 |
2009年 | 636篇 |
2008年 | 492篇 |
2007年 | 603篇 |
2006年 | 545篇 |
2005年 | 438篇 |
2004年 | 352篇 |
2003年 | 264篇 |
2002年 | 228篇 |
2001年 | 172篇 |
2000年 | 227篇 |
1999年 | 194篇 |
1998年 | 117篇 |
1997年 | 97篇 |
1996年 | 76篇 |
1995年 | 68篇 |
1994年 | 38篇 |
1993年 | 40篇 |
1992年 | 45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3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结合大凌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实践,从分配范围、分配机制、分配原则、分配模型等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凌河流域特点,借鉴我国流域水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从公平性、效率性、可持续发展、政府宏观调控4个维度,设计了一套水权分配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构建了初始水权分配实践效果的耦合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大凌河流域。结果表明,在政府和大凌河流域水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下,通过加强大凌河流域所在区域的政治民主协商,流域内各区域水权分配结果充分体现了与其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匹配性,且各区域之间的耦合协同发展效度均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82.
储层孔隙结构与水驱油微观渗流特征-以安塞油田王窑区长6油层组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应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对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王窑区长6低渗透油层进行微观水驱油实验,并结合薄片鉴定、物性分析、扫描电镜、相对渗透率、压汞等分析测试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孔隙结构类型与水驱油微观渗流特征之间内在联系,为油田有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储层岩性主要为成分成熟度较低的细粒长石砂岩;主要孔隙类型为残余粒间孔、溶蚀孔和孔隙+裂缝双重孔隙介质3种类型,以残余粒间孔为主,溶蚀孔和裂缝是影响本区微观非均质性的重要因素。实验得出主要的微观渗流类型为均匀渗流、网状渗流、指状渗流3种类型。储层孔隙结构类型与水驱油微观渗流特征关系密切,不同孔隙类型储层对应不同的微观渗流特征;裂缝发育带的水驱油形式取决于孔隙渗透率和裂缝渗透率的相对大小;影响驱油效率的孔隙结构特征主要为储层的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和润湿性。 相似文献
83.
塔东寒武系白云岩成因及储集层演化特征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地球化学分析.研究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系白云岩岩石学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分析白云岩成因及白云石化模式,揭示白云岩储集层演化特征及有利储集层发育机制.寒武系白云岩主要发育于上寒武统突尔沙克塔格组,主要分布在塔东西部的台地边缘带和东部的中缓坡.碳、氧、锶同位素分析和微量元素测试、流体包裹体测温等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泥晶-粉晶白云岩与细晶-粗晶白云岩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形成干超盐度、埋藏和高温热液3种白云石化环境,经历了渗透回流白云石化、埋藏白云石化和高温热液白云石化3种白云石化模式的叠加作用.研究区有利于优质储集层形成的白云石化作用叠加方式主要有准同生期渗透回流白云石化+埋藏自云石化、渗透回流白云石化+高温热液白云石化、埋藏白云石化+高温热液白云石化;不利的自云石化作用有单-白云石化和渗透回流白云石化+埋藏白云石化+高温热液白云石化.图14表3参39 相似文献
84.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克里摩里组地质条件,研究克里摩里组缝洞型储层条件、烃源岩条件和气藏特征,分析天然气运聚条件,建立不同地区的天然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克里摩里组主要为角砾质灰岩,储集空间为裂缝和孔洞的缝洞系统,测井响应上具有高自然伽马、高声波时差和低电阻率的特点,连井剖面显示良好的连通性,其成因主要受到岩性和斜坡地貌控制;奥陶系乌拉力克组-拉什仲组泥灰岩和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地层均为有效烃源岩,气源对比结果为克里摩里组天然气主要来自于煤系烃源岩。克里摩里组气藏主要为溶蚀缝洞型气藏,局部发育白云岩透镜体气藏,属于干气藏,具有顺层发育,呈现出似层状分布特点;结合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和组分的分布特点,克里摩里组天然气成藏模式包括顺层输导“倒灌”型、直接“倒灌”型和断裂输导垂直“倒灌”型3种类型,分别处于拉什仲-乌拉力克组沉积区、克里摩里组暴露区和断层分布地区。 相似文献
85.
选取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富蕴、阿勒泰、哈巴河气象站1962—2013年实测逐月降水与气温资料,采用复Morlet小波分析法、R/S分析法及相关水文统计方法对流域气温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额尔齐斯河流域内3个气象站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同时流域年降水量呈现出多个时间尺度的相对丰枯交替特征,富蕴、阿勒泰、哈巴河气象站主震荡周期分别为22 a,18 a,22 a;赫斯特指数表明未来额尔齐斯河流域内年平均气温总体上继续保持上升趋势,且其未来年份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的变化程度为:富蕴>哈巴河>阿勒泰。 相似文献
86.
现有的致密气和煤层气联合开发选区评价方法存在着方法通用性不强、储量与储层物性等参数不能反映两气联采产量差异等问题。为此,以建立致密气和煤层气两气联采通用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为目的,定义了两气联采有利区综合评价系数,以两气联采产量为评价目标,采用正交设计结合数值模拟手段,确定影响联采产量的关键参数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建立了两气联采开发选区量化评价新方法,并将新方法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KNW矿区的两气联采开发选区评价实践中。结果表明:(1)新方法建立和确定了两气地质赋存模式、关键评价参数及正交试验方案设计、评价参数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两气联采有利区综合评价系数等;(2)采用优选出的12个关键参数对KNW矿区两气联采开发选区的量化评价结果显示,该矿区南部、北部KNW-37井区为单采煤层气有利区,矿区内的KNW-10、KNW-33、KNW-9井区为单采致密气有利区,矿区中部和西南部为两气联采有利区。结论认为,所提出的致密气和煤层气联合开发选区量化评价新方法具有通用性,对两气联采开发选区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7.
从地震解释角度看,层拉平是一种古地表重建技术。由于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地震层拉平无法精确恢复倾斜地层厚度、压实地层厚度和地层水平伸缩量。为此,从地震层拉平的技术原理出发,首先将该技术与其他恢复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然后通过增加地质条件约束或对原有技术方案进行改进,最大限度地降低恢复误差对恢复结果的影响,使地震层拉平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地震解释的各个环节。并得出如下结论:①在楔状层序顶、底界面夹角小于15°、地层间隔厚度小于1000m的条件下,可利用沿层切片近似代替地层切片预测薄储层; ②当不整合面上、下地层压实作用差异较小时,可先利用地震层拉平技术恢复剥蚀地层厚度,进而利用修正的残余厚度法恢复古地貌;③对于一般地区而言,恢复主成藏期的古构造形态不用再做压实校正,在提高恢复精度的同时,也增强了古构造恢复的油气地质意义;④针对构造变形不甚强烈地区,可利用地震层拉平技术近似代替平衡剖面分析构造演化。这些结论可进一步促进地震层拉平技术在油气勘探领域中的深化应用。 相似文献
88.
本文从维护环境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同时考虑社会、人文、经济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和作用,通过分析和研究实例从生态发展、项目支撑和主题开发策略三个方面探讨了湖泊型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89.
基于\"湖心水库\"的基本思想,提出\"变湖为库、清污分流、蓄洪排污、流水不腐\"的洞庭湖全新治湖理念。利用二维水动力模型,分析了西洞庭湖湖心水库建设对行洪、补水、水环境的影响,探讨其运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湖心水库的分洪蓄水能有效降低西洞庭湖内洪峰水位,缓解湖区的防洪压力;湖心水库的补水在枯水期能有效抬升开湖航道水位,改善通航条件;同时湖心水库的补水增大了开湖航道及湘江尾闾航道内水流流速,加速了水体交换,对洞庭湖水环境有利。 相似文献
90.
为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洪水过程的影响,以汾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SWAT模型和极端土地利用情景分析法,分析不同时期和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场次洪水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率定期和验证期纳什系数ENS均值大于0.70,决定系数R2均值大于0.65,表明SWAT模型在汾河流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2000—2020年耕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3)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条件下,各场次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呈现小幅度增加趋势;4)耕地情景下,各场次洪水的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呈增加趋势,而在林地和草地情景下均呈减少趋势。影响幅度方面,土地利用变化对较大洪水过程影响较小,对中小洪水过程影响较大。适当在洪涝灾害高发区和水土流失严重区增加林草面积和提高植被覆盖率,推进适水种植,避免高耗水植被,可提升汾河流域防洪抗涝、防灾减灾的能力,推动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