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93篇
  免费   1358篇
  国内免费   676篇
电工技术   182篇
技术理论   4篇
综合类   916篇
化学工业   141篇
金属工艺   15篇
机械仪表   74篇
建筑科学   1426篇
矿业工程   138篇
能源动力   461篇
轻工业   65篇
水利工程   7267篇
石油天然气   278篇
武器工业   8篇
无线电   107篇
一般工业技术   128篇
冶金工业   167篇
原子能技术   16篇
自动化技术   534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203篇
  2022年   380篇
  2021年   392篇
  2020年   434篇
  2019年   434篇
  2018年   353篇
  2017年   446篇
  2016年   458篇
  2015年   431篇
  2014年   563篇
  2013年   568篇
  2012年   752篇
  2011年   857篇
  2010年   592篇
  2009年   542篇
  2008年   536篇
  2007年   616篇
  2006年   603篇
  2005年   521篇
  2004年   408篇
  2003年   296篇
  2002年   261篇
  2001年   209篇
  2000年   182篇
  1999年   167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水、能源和粮食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如何从时空角度全面评价长江经济带水-能源-粮食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是促进区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以水、能源、粮食以及共生单元水能、水粮和能粮系统为单元,构建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各系统指标赋权,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的水-能源-粮食系统协调发展和时空动态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水-能源-粮食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整体呈缓慢增长趋势,其中水系统对水-能源-粮食系统综合评价指数贡献最大,年均贡献占比为21.57%;能源系统贡献最小,占比为11.95%; 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四川省上升幅度为5.05%,重庆市下降幅度为2.83%,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上游地区明显高于中下游地区。其中能源资源是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短板;长江经济带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度表现出显著空间关联性,高-高集聚区集中在长江上游地区,下游地区主要以低-低集聚区为主。长江经济带内各省市应因地制宜地完善资源管理机制,推动长江经济带资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2.
塔里木河干流人工与天然绿洲转化及适宜比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0,2000,2010年3期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基于RS/GIS技术,分别提取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信息,分析1990~2010年塔里木河流域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的变化规律及其比例,探讨该区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的适宜配比。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0年,研究区域人工绿洲呈不断扩张,天然绿洲面积不断缩小,人工绿洲替代天然绿洲的趋势。(2)1990~2010年,人工与天然绿洲总面积几乎无差异,面积变化主要是人工绿洲与天然绿洲之间的相互转换。具体表现为:天然草地、林地等向人工绿洲中的耕地、建筑用地转化;同时植被长势衰退:高覆盖草地向中、低覆盖草地转化,中覆盖草地向低覆盖草地转化,灌木林地逐渐退化为草地,低覆盖草地向沙漠转化。(3)人工与天然绿洲面积比例在近20 a呈增加的趋势,在1990,2000,2010年,人工与天然绿洲面积比值分别是1∶9,2∶8,3∶7。  相似文献   
113.
万浩平  杨楠  李昌垣 《人民长江》2017,48(24):80-85
赣江下游尾闾综合整治工程物理模型建于室外,且模拟河流多级分叉,对整个模型测控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以及室外的防雷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分析现场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较为先进的模型量测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控制系统由平水塔供水系统、流量控制系统、水位与流速测量系统、尾门控制系统、防雷接地系统、地形测量系统等量测子系统组成。简要介绍了各测量子系统工作原理,设计方案及实际应用情况,系统应用现代网络技术及高性能自动化测量仪器,可实现模型试验中各种参数的实时采集、控制和数据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该测控系统可满足模型试验的测控需求。  相似文献   
114.
利用怒江流域云南区段及其毗邻地区77个站点1980~2009年雨量资料,以及怒江干流道街坝站1957~2015年和南汀河支流姑老河站1960~2015年降雨、径流资料,研究该流域降雨区域分异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怒江流域云南区段多年平均面雨量达1 336.7 mm,远大于全省平均降雨量;怒江干流云南区段上游贡山地区和下游支流苏帕河流域,以及支流南汀河流域下游多年平均降雨量达1 500 mm以上,而干流的中游怒江坝干热河谷不足1 000 mm,降水空间分布格局与西南季风强弱及纵向岭谷地形密切相关;怒江流域云南区段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与怒江上游西藏区域相反,支流南汀河流域面雨量减少速率(56 mm/10 a)大于怒江干流云南区段(29 mm/10 a);怒江流域云南区段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51%,怒江干流云南区段与支流南汀河流域降水量差异主要表现在夏季;怒江流域云南区段春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夏季、秋季和冬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怒江干流道街坝站、支流南汀河姑老河站降雨量长周期分别为36 a和33 a左右,从降雨变化长周期来看,2002年以来的少水期将持续到2018~2020年。怒江干流云南区段降水量变化的Hurst指数值为0.69,表明其未来趋势与过去一致,仍将延续降水量减少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5.
引江济淮工程水源区论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虎  陈一明 《人民长江》2017,48(19):57-60
水源区论证是引调水工程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引江济淮工程调水规模大且水源区受影响因素多、影响涉及范围广,因此,对该工程水源区进行论证较为复杂。在开展有关规划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引江济淮工程进行了取水合理性分析;在考虑规划水平年工程取水水源论证范围内水库群的联合调度、增耗水以及跨流域调水等因素的基础上,对水源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工程给水源区水文情势、水域主要功能和纳污能力、咸潮上溯等方面可能受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引江济淮工程取水合理、水源可靠、对水源区造成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6.
邹汝良 《人民长江》2017,48(12):1-4
基于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的监测调研工作,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的总体要求,针对开展好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这一课题,从完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构建应急监测体系、强化机构职能定位、推进先进技术和设施设备应用、优化流域网络体系顶层设计、探究水土流失监测综合性指标设置等方面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以利于更好地开展新形势下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17.
GIS技术有便捷的数据管理、强大的空间分析和直观的三维可视化能力,在清洁小流域治理中应用GIS技术,可有效地实现海量数据管理、复杂空间分析与决策支持,为实现美丽乡村提供强大技术支撑。以河南省淅川县草庙沟小流域为例,详细介绍了利用GIS技术进行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技术路线。利用GIS技术,可在高分辨率影像上获取准确的各级汇水区、植被覆盖信息和地类信息,再结合实测水质数据和土壤、污染、降雨等调查数据,以清洁小流域示范工程技术指南为技术标准,可便捷直观地划分小流域的各治理分区、进行三维施工设计、经费测算和效益分析。因此,GIS技术的利用可有效提升清洁小流域的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18.
邱光胜  王波  黄俊 《人民长江》2017,48(11):11-15
从长江流域水质现状、入河污染物排放基本情况及国家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出发,分析了长江水资源保护面临的形势;从长江入河排污口区划、审批、监管及基础工作方面,对入河排污口管理现状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基于长江入河排污口管理面临的形势,提出了长江委强化长江入河排污口管理的总体思路和重点工作,可以为新形势下做好长江入河排污口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9.
生态清洁小流域监测及后评价对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效果评估和指导生态清洁小流域后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为止,关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后的监测及后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鉴于此,以生态清洁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从建设目标的角度出发,针对性选取了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效果评价具有代表性的监测因子,并简述了监测方法。同时,综合考虑生态清洁小流域"自然-社会-经济"特点,从社会和自然环境两大方面选取10个指标构建生态清洁小流域后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该研究结果可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效果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0.
水土流失遥感调查中植被覆盖度因子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覆盖度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因子,而利用遥感影像判读可以快速有效地获得大范围的植被覆盖度。简要介绍了水土流失遥感调查中植被覆盖度因子提取的方法。基于遥感与实地野外调查数据,采用MODIS时序数据融合高分遥感数据的方法,以湖南省蓝山县为试验区,对植被覆盖度因子进行了提取。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植被覆盖度因子的结果较理想。提出的植被覆盖度因子提取方法对今后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