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62篇 |
免费 | 695篇 |
国内免费 | 277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422篇 |
技术理论 | 1篇 |
综合类 | 688篇 |
化学工业 | 507篇 |
金属工艺 | 143篇 |
机械仪表 | 253篇 |
建筑科学 | 530篇 |
矿业工程 | 199篇 |
能源动力 | 275篇 |
轻工业 | 49篇 |
水利工程 | 3186篇 |
石油天然气 | 1744篇 |
武器工业 | 7篇 |
无线电 | 160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35篇 |
冶金工业 | 69篇 |
原子能技术 | 27篇 |
自动化技术 | 93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1篇 |
2024年 | 69篇 |
2023年 | 89篇 |
2022年 | 131篇 |
2021年 | 156篇 |
2020年 | 194篇 |
2019年 | 196篇 |
2018年 | 220篇 |
2017年 | 222篇 |
2016年 | 293篇 |
2015年 | 315篇 |
2014年 | 400篇 |
2013年 | 361篇 |
2012年 | 472篇 |
2011年 | 605篇 |
2010年 | 418篇 |
2009年 | 393篇 |
2008年 | 352篇 |
2007年 | 423篇 |
2006年 | 385篇 |
2005年 | 446篇 |
2004年 | 399篇 |
2003年 | 425篇 |
2002年 | 368篇 |
2001年 | 326篇 |
2000年 | 337篇 |
1999年 | 290篇 |
1998年 | 249篇 |
1997年 | 194篇 |
1996年 | 199篇 |
1995年 | 145篇 |
1994年 | 74篇 |
1993年 | 70篇 |
1992年 | 59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三峡水库自2003年蓄水以来,水库干支流水环境状况及支流水华问题已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国内外不少科研单位及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在介绍三峡水库蓄水以来水库水质状态及支流水华情势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关于三峡水库干支流水动力特征及其环境效应、水华机理及其调控措施的研究发现,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主要研究发现包括:(1)三峡水库蓄水后支流库湾普遍存在分层异重流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干支流温度差及泥沙浓度差引起的水体密度差,其中水体温度差是主要因素;(2)在分层异重流的驱动下,支流库湾水体呈现\"双混斜\"及\"半U\"型特殊水体分层模式,支流库湾营养盐也主要来自于水库干流倒灌;(3)流速变缓只是支流暴发水华的表观原因,分层异重流驱动下的混合层(Zm)与临界层(ZCr)的关系变化才是决定水华生消的关键;(4)水库水位升降可通过影响分层异重流的形态、改变支流水体分层状态进而调控支流水华的生消过程,基于此提出了防控支流水华的\"潮汐式\"生态调度方法。如何将上述新发现上升为具有三峡水库特色的系统理论与方法,实现支流水华的精准预测预报,开展能够协调水库传统效益和防控支流水华等生态效益的三峡及上游梯级水库群联合多目标优化调度实践,应是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72.
为探究水源水库污染物来源及水质变化规律,以九江市水源地柘林水库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4月—2014年4月逐月对柘林水库进行水质监测.现场测定水温、溶解氧等指标,分层取样测定水体CODMn、TOC、TN、TP、Fe、Mn等水质指标.结果表明,柘林水库主要污染物来源为上游来水,其对CODMn、TN、TP贡献率分别达88.3%、76.2%和67.6%.在水体稳定分层期,底部水体CODMn、TOC、TN、TP、Fe、Mn质量浓度分别升高至3.8、2.4、1.12、0.14、0.42和0.34 mg/L;藻类计数及藻种鉴定结果表明,此时期主库区最大藻密度达2.25×106L-1,以绿藻为主.水体混合后出现Mn质量浓度超标问题,达0.16 mg/L. 相似文献
73.
三峡机场灯光带滑坡,属典型的人工加载“后推式”碎石土滑坡类型。该滑坡治理前,稳定系数仅1.07,处于极限平衡状态,不仅严重阻碍机场灯光带导航系统的建设,且危及相距仅200m的汉宜高等级公路。该滑坡通过工程治理,达到了预期目的,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4.
敖包塔-葡萄花油田钻遇扶杨油层FⅡ油层组有效孔隙度主要分布在10%~15%之间,平均为12.6%;空气渗透率一般分布在0.1~10×10-3μm2之间,属低孔、特低渗透性储层。通过对选用7项宏观参数与7项微观参数确定储层综合评价参数并建立分类标准,确定出每个评价参数的分级标准,将敖包塔-葡萄花油田FⅡ油层组的储层分为四类,其中Ⅰ类最好,为低渗透储层;Ⅱ类次之,为特低渗透储层;Ⅲ类再次之,为超低渗透储层;Ⅳ类储层最差,为极差储层。依据专家经验及大量反复实验的结果上确定了权重系数,预测了FⅡ油层组的储层有利区带,结果表明敖包塔-葡萄花油田FⅡ油层组以Ⅰ类储层和Ⅱ类储层区为主,其中最有利储层区(Ⅰ类储层区)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研究区北部的葡332~葡54~葡115-51、葡31、葡462、敖10等井区。 相似文献
75.
青东凹陷具有独特而复杂的成藏特征,通过基础地质的综合研究,识别出青东凹陷发育构造、地层、岩性和复合油藏等四类油藏类型,阐述了各种不同油藏类型的分布特征;通过典型油气藏解剖,明确了有效烃源岩、储盖组合、油气输导条件等油气成藏要素和主控因素,研究认为青东凹陷具有双源供烃的油源条件,发育6套储盖组合,骨架砂体和输导断层为油气运移的有效通道;将青东凹陷划分为西北部斜坡、西南部断阶、中部深洼和东部走滑断裂四个油气聚集带,并解剖了各个油气聚集带的成藏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76.
应用干酪根红外光谱技术,结合牙形石色变指数分析了峡东地区下古生界有机质成熟度。探讨了在缺乏镜质体的前泥盆纪地层和海相地层中分析有机质成熟度或古地温的另一有效途径。研究表明,该区可分为3个有机质成熟度带:宜昌秭归一带处于成熟期和成熟晚期;王家湾远安一带处于高成熟早期;宜都长阳一带处于高成熟晚期。以宜昌至秭归一带为中心,往东北和西南,有机质成熟度有增高的趋势,有机质成熟度分带线与北西走向的王家湾断裂和长阳秭归断裂大致吻合。 相似文献
77.
78.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层发育分布规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河油田加里东中期和海西早期古岩溶作用及储层发育特征,在岩溶旋回划分、岩溶地貌分区及岩溶储层成因预测模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钻井揭示的储层类型进行了塔河油田岩溶储层的分区评价。 相似文献
79.
The dynamics of polymerization catalytic reactor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by many researchers during the past five decades; however, the emphasis of these studies was directed towards correlating process model parameters using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based on small scale experimental setup and not on real process conditions. The resulting correlations are of limited practical use for industrial scale operations. A statistical study for the relative correlation of each of the effective process parameters revealed the best combination of parameters that could be used for optimizing the process model performance. Parameter estimation techniques are then utilized to find the values of these parameters that minimize a predefined objective function. Published real industrial scale data for the process was used as a basis for validating the process model. To generalize the model,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pproach is used to capture th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of the selected parameters with the process operating conditions. The developed ANN-based correlation was used in a conventional fluidized catalytic bed reactor (FCR) model and simulated under industrial operating conditions. The new hybrid model predictions of the melt-flow index and the emulsion temperature were compared to industrial measurements as well as published models. The predictive quality of the hybrid model was superior to other models. The suggested parameter estimation and modeling approach can be used for process analysis and possible control system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investigations. 相似文献
80.
喷砂射孔作为降低地层破裂压力的预处理技术,在川西地区已被广泛地使用。本文对喷砂射孔降低地层破裂压力技术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对近几年来川西地区喷砂射孔现场试验的9个主要施工参数(喷嘴直径、喷嘴个数、磨料体积浓度、磨料性质、砂量、施工排量、施工泵压、喷射速度、喷砂时间)进行了研究分析。分析得出:喷射速度和喷砂时间为两个最关键的参数,为了达到降低破裂压力的效果,喷射速度应大于260m/s,喷砂时间应达到20~30m in。研究分析结果经过应用后,施工参数得到了优化,进行现场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