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2篇
  免费   254篇
  国内免费   149篇
电工技术   37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155篇
化学工业   23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6篇
建筑科学   361篇
矿业工程   86篇
能源动力   48篇
轻工业   10篇
水利工程   1308篇
石油天然气   153篇
无线电   14篇
一般工业技术   46篇
冶金工业   11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5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212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91.
从城市网络的视角讨论创新和大都市圈发展的内在联系,基于逻辑推演提出大都市圈城市创新网络的基本概念,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其"多尺度"的空间尺度特征、"多中心"的空间形态特征以及城市节点与城市创新网络整体的关系特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长三角大都市圈为例,初步从实证角度验证了大都市圈城市创新网络的三大发展特征。长三角大都市圈城市创新网络存在于区域、国家和全球三个尺度,并且空间尺度越大,城市创新网络的功能多中心程度越低。上海在长三角大都市圈内承担的创新枢纽功能主要体现在国家和全球尺度上,区域尺度的枢纽功能则被其他次中心城市所分解。  相似文献   
92.
探索了近代长三角城市群工业化进程中内部空间组织特征、演变趋势和发展模式。在研究方法上以近代工业遗产建筑元素传播为视角,通过文化因素分析法对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进行解构,研究该元素出现的来龙去脉以及在长三角地区不同城市工业建筑中的演变过程,以辅助证明长三角城市群近代工业发展模式。经分析得出,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以上海、南京为核心城市,无锡、南通、宁波等为二级城市,嘉兴、常州等为三级城市的逐级辐射圈。各城市原有基础、开埠的外力入侵、交通网络以及建造者是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93.
在“流动空间”及“全球城市区域”等理论概念的指引下,运用城市网络研究方法,对长三角各县市单元以企业分支机构空间数据为支撑的网络联系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获得对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空间组织特征与演变趋势的认知.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组织关系呈现出不断强化的网络化特征.在演变进程中,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核心地位得到了巩固,网络能力不断提升;以上海为中心的跨省域近域都市圈也已形成且不断发育;而南京、杭州作为省会城市在其各自省域范围内的中心功能和核心功能腹地亦很显见.在省会以下层面的地级城市则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专业化节点的功能特征,其本级城市和直接腹地空间则受到了多个强中心的辐射而同时融入了不同都市圈;总体而言,在市场经济的自组织作用力下,长三角区域空间的网络化格局日趋显著.文章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的结论,对我国城市群发展规划的要义、趋势和取向做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94.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依托于生态效率的改善,基于2005—2016年长江经济带107座城市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slacks-based measure)模型测算生态效率,并结合探索性空间分析与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探讨生态效率时空演化格局的内在规律, 实证分析生态效率驱动因素的影响效果。研究表明:2005—2016年经济带生态效率总体呈平稳态势,上、中、下游呈现“阶梯型”分布,下游依次优于中游和上游地区,部分地区生态效率呈“两级型”分化趋势;城市间生态效率发展存在空间联动效应,与生态效率高的城市为邻,其正向溢出作用促进城市状态向高水平跃迁,而与生态效率低的城市为邻,其负向作用拉动城市状态向低水平发展;人口规模与产业升级对经济带不同流域具有异质性作用,其提升下游生态效率而抑制中游和上游生态效率,产业升级与生态效率存在“U”型关联,意味着产业升级在短期内并不能使生态效率状态改善,而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率向高水平状态演变。  相似文献   
95.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是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来源,其投资规模和投资形式对生态效率产生着重大影响。本文构建生态效率测度指标和非期望的超效率SBM模型,测定了长江经济带9省2市的生态效率水平,再利用Tobit模型量化研究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总量及各投资形式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程度,得出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对生态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一般,3种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类型中的当年完成环保验收项目环保投资对生态效率影响程度最大且显著。  相似文献   
96.
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测算2004—2018年长江三角洲三省一市41个地级市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及其分行业集聚程度,分析其分布特征,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及其分行业集聚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从空间基尼系数测算结果来看,商务服务业集聚度最高,2004—2018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指数为0.04~0.06,总体呈“U”型变化趋势。从区位熵测算结果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仅有不足1/3的城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区位熵大于1,呈现以上海为中心,杭州、南京和合肥为副中心的“一主三副”的集中态势,而其他城市的集聚程度较低。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结果来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及其分行业集聚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存在一定的行业异质性:金融服务业集聚对本地的经济发展有抑制作用,对周边地区的溢出效应不显著;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集聚对本地经济发展影响不显著,但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均有虹吸效应;科技服务业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较小。总体而言,长江三角洲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长江三角洲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程度存在明显的行业和区域差异,应当注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各类行业的均衡、健康发展,避免出现行业单一化;同时也需要加快相对落后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优化其空间集聚,从而缩小核心城市和偏远城市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相似文献   
97.
为研究河床下切对磨刀门水道咸潮上溯的影响,基于珠江河口三维数值模型,结合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河床演变情况,设置合理算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并对计算结果从纵向、垂向和时间三个维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潮汐条件下河床下切对磨刀门水道咸潮上溯的影响结果有所差异,河床下切有利于盐度垂向分层和盐水楔活动,相对而言,河床下切对小潮期咸潮灾害强度加剧作用更为明显,其次为中潮期,大潮期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8.
从行政区兼并到区域管治--长江三角洲的实证与思考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7  
通过2000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发生的大规模的行政区兼并运动,评估了其影响,认为激烈变动的行政区划会给地方经济带来不稳定,而且在简单的行政区兼并之后,行政区划的壁垒又会以新的形式、在新的地域形成,因此如果将得失进行全面的衡量,则很难肯定长江三角洲的行政区兼并是成功的。文章进而分析了行政区兼并背后深层次的体制原因,认为长江三角洲的行政区经济是一种阶段性的合理存在,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那还会继续强化。最后研究指出长江三角洲的行政区兼并将会推动该地区的行政体制改革,以及这一地区正在走向区域管治的态势。  相似文献   
99.
探索城市景观桥梁的建筑造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琳 《中外建筑》2011,(9):84-89
本文通过对单体景观桥梁和群组景观桥梁的典型工程的分析,阐述了建筑师对于城市景观桥梁的造型的理解和探索,通过案例总结出不同种类景观桥梁造型的塑造方法并以建筑师的表达方式来满足社会对景观桥梁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0.
基于客运交通流的长江三角洲功能多中心结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选取长江三角洲城市间每日公路长途客运班次和高速铁路每日经停班次作为城市间客运交通流的替代数据,从联系强度和节点关系两个方面对长三角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结构的特征及演化趋势进行解析。认为在长三角城市区域层面,南北两翼的城市间联系网络相对独立,两翼城市与上海的联系以及两翼内部城市间的联系均呈现出北强南弱的现象,这一现象与南、北两翼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和升级路径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上海作为长三角的核心枢纽,南京、杭州、宁波作为长三角次级枢纽的格局较为清晰,苏州、南通和无锡作为上海大都市区的直接腹地甚至通勤区的态势进一步显现。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完善,长三角城市区域"等级+网络"的演化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上海的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整个区域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发展将呈现出进一步均衡的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