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6篇
  免费   194篇
  国内免费   125篇
电工技术   24篇
综合类   108篇
化学工业   9篇
金属工艺   7篇
机械仪表   40篇
建筑科学   59篇
矿业工程   15篇
能源动力   45篇
轻工业   10篇
水利工程   465篇
武器工业   6篇
无线电   8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9篇
冶金工业   4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28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进展与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当前海绵城市建设实践大多局限于城市或研究区内部,缺乏内部与外部流域的统筹协调,突出强调低影响开发建设,忽视了老城区硬质化严重、改造难度大等问题,重点探讨海绵城市与流域控制的相互关系以及流域控制的基本措施,简要阐述海绵城市实施方案编制的主要步骤,认为海绵城市建设是多部门、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应加强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992.
基于沙厂水库流域1990年、1995年、2005年的TM遥感资料和2000年SPORT遥感数据,在GIS技术支持下,建立了沙厂水库流域土地利用数据库;运用马尔柯夫模型,对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流域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验证,对该流域2010年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和农田面积呈上升态势,混交林、其他土地和水域面积呈下降趋势;②3期土地利用流向基本一致,林地之间存在互动变化,其他土地,水域和农田向林地方向转移;③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混交林和其他土地是本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类型和主要方向,整个演变趋势使林草面积显著增加,林地类型以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  相似文献   
993.
江淮分水岭地区是安徽省重要的粮油畜禽生产基地,但区域土壤不肥,易旱缺水。基于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现状,从"水环境-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出发,依据水资源支撑力、水资源压力、水资源承载调控力3个子系统在水资源承载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系统结构模型,用于对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研究表明:在保障生态用水与生活用水前提下,当前该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总体处于可载状态,但时空差异明显。时间尺度上,2005~2015年间,区域单位GDP综合用水量大幅减少,水资源所承载的经济总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区域降水量和水资源可利用量年际变化较大,可承载的人口规模波动趋势明显。空间尺度上,各市间水资源可承载的经济总量与可承载的人口规模差异极大,可承载的经济总量上合肥最大,淮南最小;可承载的人口规模上六安最大,淮南同样为最小,合肥次之。水资源承载潜力上六安巢湖滁州合肥淮南;在各市的水资源承载状态中,合肥在研究期内有4 a处于超载状态,超载范围在9.87%~31.46%,超载率最高年份为2008年,淮南各年均处于超载状态,平均超载率为59.79%,2010年超载率最高达70.18%,区域化水资源问题趋于严重。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规模与区域降水量大小显著相关,用水效率的提高及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调整可降低单位GDP综合用水量,大大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各市应根据水资源承载力实际状况,提高用水效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94.
图像分割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图像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区域划分为若干个互不相交的子区域,是从图像处理到图像分析的关键环节,传统分水岭图像分割方法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具有快速、简单的优点,但该方法易受噪声干扰,分割结果易丢失边缘重要信息,出现过分割现象。为改善传统分水岭图像分割方法存在的过分割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结构元素的改进分水岭图像分割方法。首先,利用图像像素点邻域的局部密度、对称度及边缘特征构造形状可变的自适应结构元素,确保其与图像目标几何结构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其次,利用该结构元素获取图像形态学梯度,提高目标边缘的定位精度;将L0范数梯度最小化和形态学开闭混合重建相结合修正梯度图像,减少梯度图像中的局部无效最小值点,抑制过分割现象的产生;最后对修正后的梯度图像进行分水岭分割,实现图像目标区域的精确分割。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抑制过分割现象,提高目标边缘定位的准确性,具有较高的分割精度。  相似文献   
995.
流域水权初始配置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公平、有效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影响水权初始分配的主要因素,构建水权初始分配的层次结构图,采用多目标半结构性模糊优选模型研究流域水权初始分配,其研究成果被应用于汉江流域.  相似文献   
996.
1 Introduction The performance of a watershed-based image segmentation method depends largely on the algorithm used to compute the gradient. Conventional morphological gradient operators[2~3] produce too many local minima because of noise and quantization…  相似文献   
997.
提出一种基于径向对称变换的自适应交通禁止标志的检测算法。采用RGB归一化阈值分割算法对交通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构造和利用区域轮廓特征矢量,判决和提取候选标志区域。对于标志互相遮挡候选区域,提出采用基于分水岭变换的自适应标志分离算法进行标志分离;然后,对于低维的标志候选区域,根据其自身尺度特征提出一种参数自适应的径向对称圆形检测器和检测算法,最终确定禁止标志。本文算法在标准交通标志数据集(GTSDB)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方法相比,本文算法有效提高了算法执行效率和检测性能,降低了算法复杂度;并且,对交通标志尺度、亮度和天气变化、运动模糊以及标志互相遮挡等有着良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998.
针对原始激光图像辨识处理中存在边缘不清晰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形态学的新图像分割算法.文中剖析了浸没模拟分水岭算法与IFT分水岭算法,对模糊形态学的特性作了分析,基于对各种算法优势的融合,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模糊形态学的图像分割算法.仿真对比研究实验中,用多种算法对图像进行分割处理,结果显示采用所提出的算法其分割效果更好,可较好地消除传统分水岭算法产生的过分割现象,无伪边缘,实现了目标与背景的分离,经处理后的图像边缘连续,图像更加平滑,柔和性更好,完整地保留了图像的细节.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图像处理算法有其可行性与可用性.  相似文献   
999.
为了研究跨界地区流域的综合管理问题,以云贵川3省交界处的赤水河流域为个案,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共生理论的定性分析方法,对赤水河流域内的利益相关者作了界定,并分析了他们之间的共生关系和共生驱动力。结果表明:要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政府、公众、社会组织的多方协力,也需要高效的合作机制和健全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000.
Barriers within streams can affect riverine species' ability to access habitats and may reduce their population viability. Connectivity metrics attempt to quantify the impacts of barrier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ir functioning when applied to dendritic habitats such as watersheds. Several graph‐theoretic connectivity metrics were calculated on rivers originating in the Luquillo Mountains of Puerto Rico. These metrics were classified into two primary groups: metrics that count weighted paths through the stream network and metrics that predict the flow of organisms through a stream reach. Representative metrics from each of these categories were suggested to model the effects of dams and water intakes, respectively.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