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4篇
  免费   202篇
  国内免费   138篇
电工技术   6篇
综合类   197篇
化学工业   51篇
金属工艺   46篇
机械仪表   25篇
建筑科学   352篇
矿业工程   123篇
能源动力   14篇
轻工业   7篇
水利工程   83篇
石油天然气   40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6篇
一般工业技术   26篇
冶金工业   111篇
原子能技术   39篇
自动化技术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hree experiments were designed to test whether perception and action are coordinated in a way that distinguishes sequencing from timing (Pfordresher, 2003). Each experiment incorporated a trial design in which altered auditory feedback (AAF) was presented for varying lengths of time and then withdrawn. Experiments 1 and 2 included AAF that resulted in action-effect asynchronies (delayed auditory feedback) during simple tapping (Experiment 1) and melody production (Experiment 2). Asynchronous AAF immediately slowed production; this effect then diminished rapidly after removal of AAF. By contrast, sequential alterations of feedback pitch during melody production (Experiment 3) had an effect that varied over successive presentations of AAF (by increasing error rates) that lasted after its withdrawal. The presence of auditory feedback after withdrawal of asynchronous AAF (Experiments 1 and 2) led to overcompensation of timing, whereas the presence of auditory feedback did not influence performance after withdrawal of AAF in Experiment 3. Based on these results, we suggest that asynchronous AAF perturbs the phase of an internal timekeeper, whereas alterations to feedback pitch over time degrade the internal representation of sequence structure. (PsycINFO Database Record (c) 2011 APA,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92.
Rock matrix stimulation is a method of enhancing well production or injection within a broad range of challenging environments, varying from naturally fractured limestones to sandstones with complex mineralogy. A common and often successful stimulation option, matrix acidizing, utilizes acids that react and remove mineral phases restricting fluid flow. Reviewed is the technology of chemical treatments available for oil, gas and geothermal wells and the key elements and results of the chemical reservoir stimulation program at the Soultz-sous-Forêts, France, 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 Project.  相似文献   
93.
分析广东花岗岩地区花岗岩残积土的特征,论述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在广东花岗岩地区的适用性,得出重型动力触探试验与标准贯入试验的回归方程,据此来确定花岗岩残积土的地基土承载力标准值及变形模量,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相似文献   
94.
钟祥涛 《广东化工》2002,29(3):31-33
本文介绍了花岗岩板块材性能特点和花岗岩板块材面层施工工艺,说明花岗岩板块材面层在防腐蚀工程中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5.
谭运金 《中国钨业》2003,18(3):13-15
产于钨(钼锡铋)矿床密集区与花岗岩类有关的金矿床是一种具重要经济价值和找矿前景的新类型金矿床。这类金矿床及有关的花岗岩类 ,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于南岭地区钨(钼铋)矿床及其成矿母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南岭地区某些钨(钼铋)矿区及外围具备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线索 ,只要加强地质研究 ,实行地质与找矿新技术、新方法的优化组合 ,定能实现找矿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96.
三峡工程大坝混凝土使用花岗岩做人工骨料,花岗岩骨料本身含有5%~10%的碱,这些碱有一小部分是可以溶出并参与碱骨料反应的,参照法国国家临时标准(LCP No.37,1994年)、巴黎大学Pierre Marie Curie(UMPC)方法和常规浸泡方法,对花岗岩骨料的溶出碱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花岗岩骨料样品的溶出碱与试验温度、用时及骨料粒径有关。在300h、80℃条件下,花岗岩人工砂溶出碱与全碱量的比值为0.0092%,花岗岩碎石溶出碱与全碱量比值为0.012%。此外,还对水泥、粉煤灰、外加剂等的溶出碱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该工程大坝混凝土几种典型配合比的溶出碱总含量。  相似文献   
97.
超声波振动碎岩技术作为解决硬岩钻进难题的新方法,其技术可行性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大量验证,但是对于超声波振动下硬岩破碎机理的认识还存在不足。超声波振动下岩石表面径向响应位移与内部损伤状态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本文通过监测岩石在超声波振动过程中表面不同深度处的径向响应位移,利用应力波传播理论从能量耗散角度分析了岩石表面不同深度监测点径向响应位移的时空演化与岩石内部损伤发展的关系,得出超声波振动下岩石损伤主要由振动头高频冲击岩石造成的Hertz锥形环状裂纹和超声波振动交变应力产生的疲劳拉伸裂纹造成的,Hertz锥形环状裂纹的扩展深度为10 mm,疲劳损伤裂纹主要在10~20 mm深度处产生,超声波振动下岩石发生局部宏观破碎前存在着明显的径向响应位移征兆,岩石表面径向响应位移可以作为超声波振动下的破坏判据。本文的研究对于丰富超声波振动下硬岩的破碎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8.
单轴循环冲击下花岗岩力学特性与损伤演化机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循环冲击荷载下黑云母花岗岩的动态力学特性,利用改进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选取4种不同的入射波应力幅值对花岗岩试样进行等幅循环冲击,并对相关机理和试验现象进行探析.结果表明:入射波应力幅值为110.57和90.48 MPa时,随着冲击次数的增加,岩样的峰值应力逐渐降低,最大应变、平均应变率和损伤值均呈现增大趋势;入射波应力幅值为70.82 MPa时,花岗岩的峰值应力随着冲击次数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强后降低的特性,而最大应变、平均应变率与损伤值则表现出相反规律;入射波应力幅值降为50.69 MPa时,岩样的力学性质基本不变,岩样未见明显的损伤.此外,研究还发现基于岩样静态压缩应力-应变曲线推求的静态裂纹起裂应力,经强度增长比例系数放大后可得到动态裂纹起裂应力,籍此能较好地解释上述循环冲击试验中所观测到的现象.  相似文献   
99.
JH-2模型参数确定及花岗岩重复侵彻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重复侵彻下花岗岩靶板的动力响应,运用非线性动力分析软件AUTODYN并基于FEM-SPH耦合算法开展花岗岩的侵彻模拟.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初步确定出JH-2模型参数;然后,根据花岗岩单次侵彻实验的模拟结果对参数进行调整优化;最后,在220 m/s ≤Vs≤420 m/s弹速下,采用优化后的参数对花岗岩的重复侵彻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JH-2模型与拉伸断裂软化模型相耦合,能够弥补JH-2模型在描述岩石低应力区由主拉伸应力作用所产生的动力响应方面的不足;花岗岩靶板初次侵彻时形成的“锥形开坑区+隧道区”破坏模式为后续的重复稳定侵彻提供了必要条件;随冲击次数的增加,绝对侵彻深度逐渐增大而每次的相对侵彻深度则呈减小趋势,且冲击次数越多或冲击速度越高,弹体侵彻过程越稳定.此外,本文所提出相对侵彻系数概念以及基于冲击次数和弹速的重复侵彻深度的理论公式均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0.
以毛断钼铅锌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对岩石的主量元素特性、稀土元素特性、微量元素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矿物岩石的形成特性作了简要分析,为矿物开采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