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1篇
  免费   235篇
  国内免费   163篇
电工技术   23篇
综合类   251篇
化学工业   106篇
金属工艺   54篇
机械仪表   35篇
建筑科学   445篇
矿业工程   172篇
能源动力   16篇
轻工业   18篇
水利工程   133篇
石油天然气   62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14篇
一般工业技术   50篇
冶金工业   105篇
原子能技术   37篇
自动化技术   3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花岗岩残积土分布较为集中。花岗岩残积土边坡存在较为发育的微裂隙结构面和一些软弱岩脉风化而成的软弱夹层,由于风化作用、降雨和地下水渗入等外界环境影响,裂隙中的填充物泥化和膨胀,结构面的抗剪强度迅速下降,形成软弱夹层,造成边坡失稳破坏。以某含软弱夹层花岗岩残积土边坡为例,建立有限元数值模型对该边坡的变形特征进行研究,发现直接开挖后沿软弱夹层将发生较大的相对滑动,最大水平位移达22 cm,同时表明软弱夹层的存在不仅造成了边坡总体变形的增大,还决定了边坡失稳破坏时滑动面的位置。研究成果可为此类含软弱夹层的残积土边坡的设计、施工和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2.
苏华  郝勇 《长江科学院院报》2019,36(11):120-124
花岗岩残积土遇水软化崩解不仅造成施工困难,也给基坑自身安全及周边环境保护带来极大风险。为了研究坑底被动区花岗岩残积土遇水软化崩解对基坑的影响,以花岗岩残积土地区某地铁车站深基坑为对象,运用PLAXIS有限元软件,系统地开展了土体弱化及弱化深度对基坑变形受力影响的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围护结构水平位移最大值、踢脚变形、地表沉降最大值均随着坑底土体弱化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弱化深度较小时,上述值增长幅度较小,当弱化深度较大时,上述值急剧增大;此外,围护结构水平位移最大值位置及最大弯矩会随着土体弱化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临近坑底支撑会随土体弱化深度的增加而承担较大的转移压力。因此,在花岗岩残积土地区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减少坑底土体弱化深度,避免土体大范围弱化。研究结果可为其他类似工程施工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3.
分形维数是对岩石裂隙、破碎程度和损伤等细观特征的定量描述,岩石的细观结构往往会对宏观强度特征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了研究干湿循环侵水对蚀变花岗岩细观特征的影响,基于电镜扫描(SEM)试验,得到了经历不同干湿循环次数的蚀变花岗岩的细观图像,并通过盒维数法计算得到各岩样的分形维数,建立基于分形维数的细观损伤演化方程;其次,通过室内单轴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试验,获得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下蚀变花岗岩的力学特性。通过试验数据,得到了干湿循环次数及分形维数分别与岩石强度特性和弹性参数的关系。研究表明:岩石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在宏观上表现为抗拉强度、单轴抗压强度以及弹性模量的减小;在细观上表现为分形维数的增大;泊松比不受此影响。分形维数将岩石细观特征量化、建立了细观和宏观的联系。研究结果可为衡量蚀变花岗岩强度特性的指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4.
广西大厂隐伏花岗岩体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研究表明,大厂复式岩体不是简单的S型花岗岩,而是具多物质来源的混合型花岗岩。源岩物质的复杂性是地洼型花岗岩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95.
通过对巴泉矿床构造形迹、火成岩及热液蚀变产物的全面研究,确定了矿床地质演化和主要事件发生的序列:北东向破碎带形成→二长花岗斑岩结晶→钠长石化→北西向断层F_5及角砾岩体形成→绿泥石化及铀矿化。二长花岗斑岩和斜长花岗斑岩是富钾的,生成这些岩石的岩浆也是沿着钾质富集方向演化的;钠长石化的钠质热液来源于大气降水,与岩浆作用没有明显的成因联系。铀矿化与岩浆作用、钠质热液交代作用之间缺乏必然的成因联系。北东向破碎带是矿床地质演化的基础,控制着矿床岩浆作用和热液作用,它的再次活动并与北西向断层F_5共同作用产生了角砾岩体。  相似文献   
96.
台马紫苏辉石花岗斑岩体的形成,与早二叠世未发生的使钦州华力西地槽回返的强烈褶皱运动和岩浆活动有关。台马岩体的U-Pb锆石等时线年龄为235.2百万年,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20.98±12.84百万年。这说明该区岩浆形成于华力西末期。印支运动使岩浆重新沸腾并沿断裂上侵,定位于下三叠统中,形成台马紫苏辉石花岗斑岩。  相似文献   
97.
栗木矿田的锡钨铌钽矿床,均分布在呈波状起伏的四条隐伏花岗岩岩脊的内、外接触带,并组成有规律的矿床系列。本文以作者编绘的隐伏花岗岩形态特征图为基础,指出了栗木矿田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8.
完全模拟人工法及其控制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现代控制方法和模糊控制方法分析的基础上,有效地避开数学解析的困难性,提出了一种完全模拟人工法的新概念和新方法。此方法具有通用性强、响应快、简单易行等特点。  相似文献   
99.
对6种全部或部分加入预合金粉末的金刚石锯片进行了切割试验研究,分析了预合金粉末在胎体中的作用,探讨了某种预合金胎体中金刚石参数设计的合理范围.研究发现,采用湿法冶金工艺制造的ZSF预合金粉末,能够显著提高胎体把持金刚石的能力和胎体的耐磨性;对于雾化法得到的ZWC预合金粉末和ZSF预合金粉末组成的胎体锯片,金刚石浓度为18%时即能够保证有较好的锋利度、耐磨性以及加工质量.  相似文献   
100.
In the statistics literature, a number of procedures have been proposed for testing equality of several groups’ covariance matrices when data are complete, but this problem has not been considered for incomplete data in a general setting. This paper proposes statistical tests for equality of covariance matrices when data are missing. A Wald test (denoted by T1), a likelihood ratio test (LRT) (denoted by R),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of normal populations are developed. It is well-known that for the complete data case the classic LRT and the Wald test constructed under the normality assumption perform poorly in instances when data are not from multivariate normal distributions. As expected, this is also the case for the incomplete data case and therefore has led us to construct a robust Wald test (denoted by T2) that performs well for both normal and non-normal data. A re-scaled LRT (denoted by R*) is also proposed. A simulation study is carried out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of T1, T2, R, and R* in terms of closeness of their observed significance level to the nominal significance level as well as the power of these tests. It is found that T2 performs very well for both normal and non-normal data in both small and large samples. In addition to its usual applications, we have discusse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oposed tests in testing whether a set of data are missing completely at random (MC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