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916篇
  免费   4784篇
  国内免费   2325篇
电工技术   990篇
综合类   7522篇
化学工业   2565篇
金属工艺   680篇
机械仪表   718篇
建筑科学   26811篇
矿业工程   3974篇
能源动力   1170篇
轻工业   175篇
水利工程   9976篇
石油天然气   258篇
武器工业   161篇
无线电   718篇
一般工业技术   3314篇
冶金工业   1048篇
原子能技术   82篇
自动化技术   2863篇
  2024年   150篇
  2023年   404篇
  2022年   1111篇
  2021年   1357篇
  2020年   1477篇
  2019年   1013篇
  2018年   1120篇
  2017年   1393篇
  2016年   1558篇
  2015年   2006篇
  2014年   3731篇
  2013年   2526篇
  2012年   4119篇
  2011年   4324篇
  2010年   3368篇
  2009年   4079篇
  2008年   4010篇
  2007年   4606篇
  2006年   3772篇
  2005年   3285篇
  2004年   2594篇
  2003年   2306篇
  2002年   1920篇
  2001年   1533篇
  2000年   1289篇
  1999年   971篇
  1998年   680篇
  1997年   540篇
  1996年   436篇
  1995年   333篇
  1994年   309篇
  1993年   187篇
  1992年   143篇
  1991年   98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5篇
  1980年   24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3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基于SVG的矿用3.3kV静止无功动态补偿装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工作面供电系统电压波动大、功率因数低、线路损耗大、设备启动困难等问题,提出以SVG技术为核心的无功补偿技术路线,并介绍了一种基于SVG的矿用3.3 kV静止动态无功动态补偿装置的设计方案。工业性测试结果表明,该补偿装置响应速度快,补偿平滑准确,显著提高了工作面设备启动和运行时的功率因数,缩短了启动时间,提高了启动和运行电压的稳定性,有效抑制了谐波,并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02.
汪新文  刘云霞 《工矿自动化》2011,37(10):121-124
以羊场湾煤矿120204综采工作面为例,介绍了一种工作面压力实时监测系统的设计。该系统根据压力监测单元采集的各支架前柱、后柱、前梁压力参数,由地面主机中的分析软件给出量化分析结果,即支架前后柱及前梁压力变化、支架立柱的工作特性、支架立柱循环阻力的频率分布、顶板压力分布;并可根据支架立柱的工作特性分析结果分析支架压力变化与顶煤破碎效果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提高放顶煤效率提供依据。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功能完善,能有效地反映工作面压力变化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3.
综采工作面全自动联合采煤机组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高综采工作面的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提出了一种综采工作面全自动联合采煤机组的设计方案。该机组采用可视化计算机监控系统通过CAN总线控制组合开关、电牵引采煤机、液压支架、输送机、工作面沿线扩音电话及智能乳化液泵站等成套设备。实际应用表明,该机组实现了全套综采设备的远程、集中监控和管理功能。  相似文献   
104.
基于集成学习的规范化LDA人脸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人脸识别问题中经常面临的“小样本”问题,在规范化的LDA算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并结合集成学习的方法,利用Adaboost算法,在每一次的迭代过程中引进一个加权函数对难以分离的样本增加权重。增加分类器之间的差异度,从而提高样本在新的特征空间中的可分离性,将识别率提高至98.5%。通过ORL数据库的大量实验表明,该算法比传统算法有更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5.
疲劳驾驶是引发恶性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驾驶员疲劳监测技术近年来已逐步成为图像处理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基于改进的和提出的新算法,设计了一个嵌入式驾驶员疲劳监测系统。由可见光/近红外摄像头采集视频,首先采用Haar特征的级联分类器从图像中检测出人脸区域,并用钻石搜索法跟踪人脸区域;然后提取一个新的图像差分统计特征,并结合3个准则判断疲劳状态;最后采用全变分模型消除图像中的非均匀光照,以便实现鲁棒的人眼定位和人脸识别。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的疲劳状态监测准确率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106.
针对传统综采工作面支架拆除工艺在安全、施工速度、材料耗费等方面的不足,以张集煤矿1214(3)工作面支架拆除工程为例,介绍了一种改进的综采工作面支架安全快速拆除新工艺。该新工艺顶部采用锚梁网支护,帮部只采用锚杆支护,简化了通道支护工艺;采用多台支架作为掩护架,提高了支架拆除的安全性;通道顶板随着掩护支架的前移自行垮落,不需维护。实践证明,该综采工作面支架拆除新工艺安全、快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技术效益。  相似文献   
107.
以PJR-2X喷砼机器人为例,介绍了一种基于VC++的MFC和OpenGL的人机交互式三维仿真平台的设计方法。该方法采用Solidworks软件对该机器人建模,并将三维模型保存为.STL文件,然后导入3DSMax中确立纹理坐标,输出的3DS文件再导入Deep Exploration中进行三维模型材质、纹理的二次处理,最后通过MFC导入到以OpenGL为标准建立的工作场景中进行场景渲染,从而得到逼真的机器人三维虚拟仿真平台。实际应用表明,该仿真平台能精确表达机器人的正逆运动特性,并能示教演示。  相似文献   
108.
随机采样的2DPCA人脸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DPCA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随机采样的2DPCA人脸识别方法--RRS-2DPCA.同传统通过对特征或投影向量进行采样的方法不同的是,RRS-2DPCA(Row Random Sampling 2DPCA)将随机采样建立于图像的行向量集中,然后在行向量子集中执行2DPCA.在ORL、Yale和AR人脸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RRS-2DPCA不仅具很好的识别性能和运算效率,而且对参数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另外针对2DPCA和RRS-2DPCA对光线、遮挡等不鲁棒问题,进一步提出了局部区域随机采样的2DPCA方法LRRS-2DPCA(Local Row Random Sampling 2DPCA),将RRS-2DPCA执行在人脸图像的局部区域中.实验结果表明LRRS-2DPCA不仅具有较好的鲁棒性更大大的提高了RRS-2DPCA的识别性能.  相似文献   
109.
针对冲击回波法进行混凝土内部缺陷检测时,传统的单点有线检测方式存在精度低、检测复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MEMS三轴加速度计的快速检测算法,同时搭建了相应的硬件系统.该系统节点采用MEMS加速度计作为拾振器,利用FPGA作为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控制核心,通过2.4 GHz ISM频段与上位机进行无线通信.经实验测试,系...  相似文献   
110.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n approach for 3D face recognition from frontal range data based on the ridge lines on the surface of the face. We use the principal curvature, kmax, to represent the face image as a 3D binary image called ridge image. The ridge image shows the locations of the ridge points around the important facial regions on the face (i.e., the eyes, the nose, and the mouth). We utilized the robust Hausdorff distance and the iterative closest points (ICP) for matching the ridge image of a given probe image to the ridge images of the facial images in the gallery.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our approach for 3D face recognition, we performed experiments on GavabDB face database (a small size database) and Face Recognition Grand Challenge V2.0 (a large size database).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ridge lines have great capability for 3D face recognition. In addition, we found that as long as the size of the database is small,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CP-based matching and the robust Hausdorff matching are comparable. But, when the size of the database increases, ICP-based matching outperforms the robust Hausdorff matching techniq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