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62篇
  免费   1457篇
  国内免费   711篇
电工技术   437篇
综合类   1133篇
化学工业   2269篇
金属工艺   1264篇
机械仪表   350篇
建筑科学   1062篇
矿业工程   1043篇
能源动力   441篇
轻工业   1135篇
水利工程   1044篇
石油天然气   562篇
武器工业   81篇
无线电   388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20篇
冶金工业   1938篇
原子能技术   138篇
自动化技术   525篇
  2024年   82篇
  2023年   192篇
  2022年   389篇
  2021年   411篇
  2020年   477篇
  2019年   451篇
  2018年   410篇
  2017年   456篇
  2016年   536篇
  2015年   468篇
  2014年   838篇
  2013年   799篇
  2012年   961篇
  2011年   976篇
  2010年   726篇
  2009年   723篇
  2008年   606篇
  2007年   810篇
  2006年   737篇
  2005年   623篇
  2004年   512篇
  2003年   461篇
  2002年   392篇
  2001年   327篇
  2000年   318篇
  1999年   213篇
  1998年   158篇
  1997年   135篇
  1996年   105篇
  1995年   107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73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5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纳米棒状氧化铁红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尿素为沉淀剂,采用缓慢滴加方式,用均匀沉淀法制备了纳米棒状氧化铁红。考察了Fe^2+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尿素与Fe^2+物质的量比等因素对产品粒径、形貌及收率的影响,并用TG,XRD,IR,UV-VIS,TEM等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确定了制备纳米棒状氧化铁红的最佳工艺条件:Fe^2+浓度为0.50 mol/L,反应时间为180 min,反应温度为80℃,尿素与Fe^2+物质的量比为20∶1,在此条件下制得前驱体,将前驱体在350℃下煅烧2 h,即可得到纳米棒状氧化铁红。样品的XRD,TEM表征结果为六方晶系的纳米棒状α-Fe2O3,其长轴约为300-500 nm,短轴约为20-40 nm,产品收率为75.90%,颜色为鲜红色,含质量分数5%样品的清漆对紫外线具有很好的吸收性能,而对可见光具有良好的透明性,其透光率在85%以上,可作为透明氧化铁红颜料使用。  相似文献   
122.
陈化过程中不同部位烤烟烟叶香味成分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DE-GC/MS法对陈化过程中不同部位烤烟烟叶的香味成分进行分析检测,并按照香味物质的产生来源对分析结果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陈化过程中不同部位烟叶的香味物质的变化情况差别明显。从香味成分的变化情况看,各个部位适宜的陈化时间有所不同:上部烟叶2年以上,中部烟叶1.5~2年,下部烟叶1年左右。  相似文献   
123.
超临界流体沉析制备微细颗粒的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快速膨胀超临界流体溶液(RESS)过程和以超临界流体为稀释膨胀剂(GAS)过程是制备微细颗粒的新技术。本文着重分析了用RESS和GAS过程制备微细颗粒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介绍了在高分子聚合物、无机盐、陶瓷材料、有机物、药物及含能材料方面的应用,提出超临界流体沉淀技术将成为制备特殊细颗粒材料、超薄膜及提纯热敏性、易氧化物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4.
通过对不同产地,不同提取方法获得的煤炭腐植酸和经过生物发酵人工合成的生化黄腐酸分别进行铝离子絮凝实验和酸化沉淀实验,发现煤炭腐植酸、腐植酸盐、棕惰酸、黄腐酸都同时具有被铝离子定量絮凝和在酸性条件下定量沉淀的特性,这类物质具有极其相近的化学特性。生化黄腐酸在上述两方面显示出与煤炭腐植酸十分不同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5.
工艺条件对ZrO2粒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志胜 《纤维复合材料》2005,22(4):33-35,49
以工业ZrOCl2·8H2O和分析纯Nh3·H2O为主要原料,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了ZrO2纳米粒子,研究了不同阶段添加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PEG)对ZrO2粉体颗粒尺寸的影响机理.通过测定ZrO2粉体比表面积计算出其粒度在10~40nm之间.  相似文献   
126.
影响固态发酵速率的因素及其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固态发酵过程中基质的形态特性、基质含水量、通气速率与气体组成、发酵温度诸因素对发酵速率的影响;探讨了固态发酵过程动力学模型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27.
影响纳米CeO_2晶粒形貌的因素及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Ce(NO3)3.6H2O为铈源,NH3.H2O为沉淀剂,用普通沉淀法在不同反应条件下制备了粒径、形貌各异的纳米CeO2。研究结果表明,Ce(NO3)3最佳浓度为0.2 mol/L。XRD和IR结果证实了产物的物相结构。TEM分析表明:控制pH可以得到形貌不同的纳米CeO2粒子。用乙醇作溶剂得到了粒径约为15 nm、分布均匀的纳米CeO2颗粒。正加料(沉淀剂滴入盐溶液中)可以得到各种形貌的纳米CeO2;而反加料(盐溶液滴入沉淀剂中)仅能得到针状纳米CeO2颗粒。  相似文献   
128.
The separation of 1,3-propanediol from the glycerol-based fermentation broth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the microbial production of 1,3-propanediol. In this paper, the separation of 1,3-propanediol from fermentative broth by a combination of ultrafiltration and alcohol dilution crystallization was investigated. The broth was first filtered by ultrafiltration, and 99% of cells, 89.4% of proteins and 69% of nucleic acids were removed. The obtained broth was further condensed by vacuum distillation, and then alcohol was added. The macromolecular impurities, such as nucleic acids, polysaccharides and proteins, were precipitated, and inorganic and organic salts were crystallized. The optimal volume ratio of alcohol added to the condensed fermentation broth was determined to be 2:1. As a result, proteins, nucleic acids and electric conductivity decreased by 97.4%, 89.7% and 95.8%,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fermentative broth. The influences of pH and water content in condensed broth on alcohol precipitation and dilution crystallization were also investiga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lcohol precipitation and dilution crystallization was feasible and effective for the separation of 1,3-propanediol from actual fermentation broth. Translated from The Chinese Journal of Process Engineering, 2006, 6(3): 454–457 [译自: 过程工程学报]  相似文献   
129.
利用怒江流域云南区段及其毗邻地区77个站点1980~2009年雨量资料,以及怒江干流道街坝站1957~2015年和南汀河支流姑老河站1960~2015年降雨、径流资料,研究该流域降雨区域分异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怒江流域云南区段多年平均面雨量达1 336.7 mm,远大于全省平均降雨量;怒江干流云南区段上游贡山地区和下游支流苏帕河流域,以及支流南汀河流域下游多年平均降雨量达1 500 mm以上,而干流的中游怒江坝干热河谷不足1 000 mm,降水空间分布格局与西南季风强弱及纵向岭谷地形密切相关;怒江流域云南区段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与怒江上游西藏区域相反,支流南汀河流域面雨量减少速率(56 mm/10 a)大于怒江干流云南区段(29 mm/10 a);怒江流域云南区段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51%,怒江干流云南区段与支流南汀河流域降水量差异主要表现在夏季;怒江流域云南区段春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夏季、秋季和冬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怒江干流道街坝站、支流南汀河姑老河站降雨量长周期分别为36 a和33 a左右,从降雨变化长周期来看,2002年以来的少水期将持续到2018~2020年。怒江干流云南区段降水量变化的Hurst指数值为0.69,表明其未来趋势与过去一致,仍将延续降水量减少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0.
城市雨洪具有复杂的放大效应,引起该现象较直接的原因包括大暴雨的频繁出现、可渗透地表面积的骤减以及排蓄水能力的改变和排水管网的扩张等。以武汉市为例,选择降雨强度、不透水面积比例、排水管道密度作为洪水放大效应的驱动因子进行趋势分析和演变规律分析,计算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暴雨雨量和历时明显增加;不透水面在20世纪90年代初增加较快;排水管道在1990~2006年间缓慢增长,2007年跳跃式增长。降雨量和历时的增加使城市洪量增大,排水压力随之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内涝几率;不透水面积的逐年增多以及水体等天然蓄水区的减少,不但增加了产流量,也使汇流时间更短,且雨水管渠的建设缩短了天然汇流路径,导致城市洪水呈现峰高量大,洪峰提前的放大效应。研究成果可用于城市雨洪放大效应对其驱动因子的定量响应研究,为进一步量化城市内涝风险与驱动因子间的关系提供依据,从而为内涝风险调控措施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