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53篇 |
免费 | 399篇 |
国内免费 | 194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333篇 |
综合类 | 590篇 |
化学工业 | 2300篇 |
金属工艺 | 164篇 |
机械仪表 | 81篇 |
建筑科学 | 757篇 |
矿业工程 | 218篇 |
能源动力 | 109篇 |
轻工业 | 470篇 |
水利工程 | 458篇 |
石油天然气 | 253篇 |
武器工业 | 19篇 |
无线电 | 19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99篇 |
冶金工业 | 453篇 |
原子能技术 | 27篇 |
自动化技术 | 12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8篇 |
2024年 | 115篇 |
2023年 | 124篇 |
2022年 | 145篇 |
2021年 | 203篇 |
2020年 | 226篇 |
2019年 | 184篇 |
2018年 | 184篇 |
2017年 | 240篇 |
2016年 | 244篇 |
2015年 | 213篇 |
2014年 | 296篇 |
2013年 | 379篇 |
2012年 | 480篇 |
2011年 | 450篇 |
2010年 | 340篇 |
2009年 | 343篇 |
2008年 | 314篇 |
2007年 | 387篇 |
2006年 | 320篇 |
2005年 | 269篇 |
2004年 | 215篇 |
2003年 | 156篇 |
2002年 | 155篇 |
2001年 | 140篇 |
2000年 | 94篇 |
1999年 | 116篇 |
1998年 | 73篇 |
1997年 | 57篇 |
1996年 | 58篇 |
1995年 | 53篇 |
1994年 | 44篇 |
1993年 | 37篇 |
1992年 | 33篇 |
1991年 | 33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30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28篇 |
1984年 | 27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从性能稳定的实验室规模A/O反应器沉淀池剩余污泥中分离出一株除磷性能较强的菌株P10,该菌最适生长初始pH和除磷初始pH分别为6.5和6.0;最适培养温度和除磷温度均为30℃;铁离子、锰离子及铜离子对菌体生长起促进作用,铁离子、锰离子对除磷也起促进作用,其中铁离子作用最好,可以提高菌浓8.1%,提高除磷量46.0%;菌体对磷酸氢二钾状态存在的磷去除效果最好,为11.23 mg/(g·h)。 相似文献
12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钨铁中砷、铜、锰、钼、磷、硅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钨铁中砷、铜、锰、钼、磷、硅含量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以草酸-过氧化氢溶解试样,基体元素W、Fe和其他共存元素对待测元素的分析测定没有干扰。通过优化分析条件,得到砷、铜、锰、钼、磷、硅的检出限分别为0.009、0.006、0.000 1、0.000 3、0.005和0.002 μg/mL。该法加标回收率在95%~10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3)为0.1%~3.3%。方法用于标准样品的测定,所得结果与认定值相符。 相似文献
123.
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高碳铬铁中硅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氢氟酸、高氯酸为溶剂,采用微波消解法处理高碳铬铁样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测定溶液中的硅和磷。实验优化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的工作条件,选择251.612 nm和213.618 nm谱线分别作为硅、磷的分析线。探讨了基体元素铁、铬和溶样酸干扰及校正。结果表明,铁和铬对测定影响不大,采用基体匹配法可消除其干扰;溶样酸的干扰可通过控制样品和校准曲线样品的溶样酸一致来减小或消除。硅和磷的检出限分别为0.001 5%和0.002 1%。对高碳铬铁标准样品和实际样品进行分析,结果同认定值或其他方法(碱熔—ICP-AES法、XRF法)的测定值相一致,相对标准偏差为0.40%~5.3%(n=11)。 相似文献
124.
采用SMT方法研究磷在热解产物中的赋存形态和分布。结果发现,热处理促进污泥中有机磷(OP)向无机磷(IP)转化。热解温度在800℃以下时,污泥中的磷富集在热解后的污泥固体中。随热解温度升高,污泥中全磷(TP)、无机磷(IP)和磷灰石无机磷(AP)的含量均表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非磷灰石无机磷(NAIP)含量则表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热解温度升高会促使NAIP向AP转化,800℃时AP含量达到最大。污泥中NAIP的主要存在形式为磷酸铝盐和磷酸铁盐,磷酸钙盐含量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加。污泥中正磷酸单酯和焦磷酸盐受热转化为正磷酸盐,热解后的污泥中磷基本以正磷酸盐的形式存在。该结论为污泥的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5.
为探究铁尾矿对水体中磷去除能力与过程,并进一步提高其去除性能,采用高温方法对铁尾矿进行改性。以温度、恒温时间、升温速率为试验因素,以单位去除量为响应值设计响应面试验,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动力学、等温线、热力学分析铁尾矿改性前后的除磷过程与性能。结果表明,经高温600℃改性的铁尾矿对水体中磷的单位去除量最大为2.43 mg/g,是未改性前的2.46倍。并结合文献和铁尾矿XRD矿物成分分析推测Fe3O4对水体中磷的去除起主要作用。回归模型极显著(P < 0.0001),该模型的决定系数R2大于0.99,说明建立的回归方程可靠。从响应面试验得到的最优条件为改性温度627.84℃,恒温时间得3.00 h,升温速率为9.82℃/min,预测最大单位去除量为17.43 mg/g。铁尾矿改性前后对磷的去除均属于非均匀表面的化学吸附,水中磷的去除过程更接近Freundlich等温模型,根据Langmuir等温模型估算改性前后铁尾矿对水体中磷的最大去除量分别为0.19 mg/g和149.97 mg/g,铁尾矿对磷的去除均较易发生。△H0>0反应需要吸热,温度升高可提高铁尾矿对水中磷的去除作用。 相似文献
126.
The equilibrium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s of 12 impurities (As, Fe, Ca, Co, Al, Cr, Cu, Mg, Mn, Ni, Pb, Zn) in phosphorus were obtained by measuring their effective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s at zone travel rate of 3, 5, 10, 15, and 20 mm8226;h61485;1 in the purification process with vertical zone-melting techniqu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ethod is reliable. The equilibrium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s are below 0.3 except arsenic. 相似文献
127.
研究了煤质炭、果壳炭和秸秆灰三种吸附材料对模拟溶液中磷、氟、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并进行了磷石膏水洗液中多种污染物同步去除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吸附材料对磷和氟的去除效果为秸秆灰>煤质炭>果壳炭,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为煤质炭>秸秆灰>果壳炭,强酸条件有利于磷和氟的去除,但对有机物去除影响不大。秸秆灰对磷、氟和煤质炭对有机物的吸附过程均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其理论最大吸附量分别为磷88.20 mg/g、氟63.98 mg/g、有机物131.32 mg/g。120 g/L秸秆灰与50 g/L煤质炭同时投加至磷石膏水洗液中反应120 min后,污染物剩余浓度为磷9.57 mg/L、氟12.88 mg/L、有机物31.86 mg/L,反应后pH为8.95,满足《磷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5580—2011)要求。秸秆灰对溶液中磷、氟等阴离子的去除机理为静电吸附和化学沉淀,煤质炭对溶液中有机物的去除机理为离子交换和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128.
通过试验确定氩气分析流量为3.5 L/min,静态流量为0.75 L/min,冲洗时间为3 s,预燃时间为12 s,积分时间为5 s的激发条件,采用火花源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取向硅钢中碳、硅、锰、磷、硫。分别采用铣床铣样、砂轮磨样两种制样方式进行了精密度考察,发现制样方式对结果影响不大;讨论了取向硅钢样品中碳、硅、锰、磷、硫测定时可能存在的共存元素干扰,发现硅对锰元素的干扰不可忽略,采用干扰系数法进行了校正,据此拟合得到各元素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均在0.999 0以上。精密度考察结果表明,碳、硅、锰、磷、硫的相对标准偏差(n=10)在0.71%~9.4%之间。对两块取向硅钢生产样品进行分析,并与钢铁研究总院进行比对分析,结果一致,且偏差均在允许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9.
以磷肥、黄磷、热法磷酸、三聚磷酸钠、饲料磷酸氢钙等产品为例,阐述了基础磷化工产业现状,针对基础磷化工产品同质化、技术等同化、市场过剩的局面,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指出基础磷化工必须淘汰落后产能,必须依靠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产品结构的升级与调整;而技术进步的重点在于实现原子经济效益、能源利用和劳动生产效率三者的最大化以及消耗的最小化,要不断开发满足社会需求的新产品。此外,还对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0.
坡地果园随降雨-径流-侵蚀-养分输出过程所带来的土地生产力衰退及水体污染是制约红壤丘陵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明确降雨条件和水土保持措施对产流产沙和氮磷流失特征的定量影响,本研究以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2020-2022年的坡地果园径流小区次降雨-径流观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降雨量、降雨强度对含沙量、径流系数的定量影响,进而分析产流产沙与氮磷流失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含沙量、径流系数随降雨量、雨强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带状植草(S1)、全园植草(S2)、水平梯田(S3)、水平梯田+梯壁植草(S4)相比清耕对照(CK)的平均含沙量分别降低17.8%、42.3%、22.6%、47.9%,平均径流系数分别降低60%、71.8%、26.4%、56.4%,植被措施相比工程措施能更好地调节径流,工程措施相比植被措施能更好地拦截泥沙;(2)在S1、S2、S3、S4、CK条件下,可溶性总氮/总氮(STN/TN)分别为 48.2%、45.6%、44.2%、45.9%、45.7%,可溶性总磷/总磷(STP/TP)分别为 52.9%、50.0%、47.2%、45.2%、47.4%,表明不同措施相比对照条件,氮磷的流失形态并未出现显著的变化;(3)S1、S2、S3、S4相比CK,TN的平均浓度变化分别为-8.2%、-13.4%、15.0%、-12.1%,STN的平均浓度变化分别为-3.2%、-13.6%、11.4%、-11.7%,TP的平均浓度变化分别为-10.5%、-21.0%、39.5%、10.5%,STP的平均浓度变化分别为0、-16.7%、38.9%、5.5%,相比工程措施,植被措施对于氮磷流失浓度的控制能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研究成果对于红壤丘陵区果园坡地水土保持措施合理布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