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2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59篇
电工技术   11篇
综合类   91篇
化学工业   202篇
机械仪表   5篇
建筑科学   29篇
矿业工程   9篇
能源动力   67篇
轻工业   95篇
水利工程   603篇
无线电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7篇
冶金工业   8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4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146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利用渭河流域1960~2012年13个气象站的逐日降雨资料和三个水文站的径流资料,分析ENSO事件对该区域的降雨、径流、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的影响。结果表明,ENSO事件对渭河流域的降雨量和径流的影响较为明显,尤其是在7、8、9、10月;EI Ni1o事件对降雨量/径流有减少作用,而La Ni1a事件对降雨量/径流有增加效应;ENSO事件对径流的影响具有空间和时间的差异性,且由下游到上游逐渐变大;渭河流域共发生142次气象干旱和76次水文干旱,发生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平均持续时间分别为2.56、3.40个月,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发生次数呈增加趋势;ENSO事件对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的影响较大,经过卡方检验,在10月EI Ni1o事件和La Ni1a事件与气象干旱的发生有显著(α=0.05)关系,同时10月EI Ni1o事件和水文干旱的发生也有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62.
近50年淮河流域旱涝与太阳黑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淮河流域1961~2010年的月降水资料,用Z指数法分析了淮河流域旱涝灾害规律,并采用频率分析法分析了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的旱涝特征、Morlet小波分析淮河流域的旱涝指数和太阳黑子数时间序列之间的周期性和相关性。结果表明,Z指数能较好地反映淮河流域旱涝灾害的实际情况,且洪涝化程度随淮河流域旱涝事件频率增加而加大;淮河流域旱涝灾害与太阳活动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淮河水系地区分别在太阳黑子m、M年附近易发生涝灾、旱灾,旱涝指数约存在4、10、16年的主要周期;沂沭泗水系地区在太阳黑子M年附近易出现旱灾,旱涝指数约存在3、12、30年的主要周期,但局部时间段上有较明显的相关性,随时间段的不同,相关变化也不同。  相似文献   
63.
随着气候变化异常和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干旱事件呈现广发、频发、并发的态势,给社会带来重大损失,为有效应对变化环境下的干旱问题,系统梳理了变化环境下干旱事情演变驱动机制研究进展。干旱事情演变驱动机制研究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初),主要研究单一驱动因子,多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第二阶段为发展阶段(21世纪初至今),对干旱事件演变的驱动机制分析逐渐深入,考虑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但大多只是定性分析。目前干旱事件演变驱动机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尚不够系统深入,未来需提出干旱事件演变的归因识别方法,加强干旱事件演变的驱动机制分析。  相似文献   
64.
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压缩了行道树生长的环境空间,阻碍了土壤水分的移动与循环,增加了行道树生长的难度。探究街道种植环境对行道树生长的限制因子,是完善行道树种植设计与栽培管理技术,改善城市街道形象,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增强城市生态系统弹性的有效途径。利用模拟道路立地环境试验站,通过对移植后的银杏生长势的评估、叶性状参数的测定、生理指标的定期观测得出,行道树生长受硬质铺装等人工覆盖面的显著影响,生长量普遍降低了50%;渗透性铺装能有效改善行道树的生存环境;为行道树提供充足的水分供给和有效的降水补充通道,是道路建设和行道树栽植所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在移栽初期,采取提高土壤保水力和养分水平、增大树池体积的方式对银杏行道树的生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5.
林晓丹 《中国园林》2022,38(12):121-126
旱涝共存压力下黄土台塬传统聚落形成了“围池而居”的形态,以及可识别的地域景观特征。首先,基于多次田野调查、文献查阅、历史卫星地图分析、口述史等研究方法,解析水池与传统聚落空间建构之间的关系,从“池-巷”组成的蓄水排涝体系及“池-庙”形成的地方社会场景两方面,总结归纳水池所塑造的风土聚落景观特征,并挖掘其中的生存智慧。其次,将“池-巷”蓄水排涝体系归纳为“多池联动”“分巷汇水”与“边缘拦蓄”3种模式,总结“池-庙”地方社会场景赋予水池及其周边公共建筑基础服务设施之外的文化景观作用。最后,总结传统蓄水池进出水口及配套设施的设置方式,并通过口述史记录总结水池的地方营造技艺。  相似文献   
66.
鄱阳湖口生态水利工程方案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继军  陈进 《人民长江》2009,40(3):17-19
维系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环鄱阳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也是实现人水和谐的前提条件。针对鄱阳湖水文特性和近期存在干旱等问题,并考虑到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对鄱阳湖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藉此探讨了鄱阳湖控制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原则,进而借鉴国内外经验,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提出了一个仿都江堰式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概念方案。该方案能够遵循河流湖泊自然规律,在不影响防洪和江湖联通性的前提下,适度调控鄱阳湖与长江之间的水力联系,尽量保持湖区水位变化平缓、延缓汛后湖水外泄,以避免湖区出现不利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极端洪涝和干旱;而且该方案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相协调,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应,能够促进该地区生态旅游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67.
基于CMIP5多模式集合和PDSI的黄河源区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黄河源区干旱情势逐年加剧的问题,采用CMIP5模型两种排放情景(RCP4.5和RCP8.5)下的8个模型的统计降尺度结果,运用最优赋权的多模式集合技术进行多模式集合优化,构建两种排放情景(RCP4.5、RCP8.5)的降水和气温数据集。在此基础上,构建黄河源区的VIC模型,结合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分析黄河源区干旱的时空特征与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该流域在基准期(1961—1990年)的PDSI变化较为平稳,表现出微弱的增加趋势,未来时期(2021—2050年)PDSI则显著增加。在1961—1990年,黄河源区大多数地区干旱发生的频次在10次左右,平均干旱历时在4~10个月,平均烈度为6~24。在未来时期两种情景下,干旱的平均历时和平均烈度相较于基准期有所减少,且RCP8.5情景下的变幅明显高于RCP4.5。  相似文献   
68.
张雪花  程扬  冯婧 《人民长江》2017,48(13):7-11
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极值事件频发,旱涝交替加快。以海河流域42个代表性气象站点1963~2013年的逐日降雨资料为基础,使用SOM神经网络算法,对气象站点进行聚类分区,选取连续无雨日干旱评价方法确定海河流域干旱等级,在此基础上采用Pearson-Ⅲ频率曲线对干旱之后的最大降雨量进行保证性分析,计算不同等级干旱发生后降雨强度达到中到大雨及大到暴雨的概率。结果表明,随着年内干旱发生次数的增加,降雨频次在减小,降雨强度明显增强,海河流域极大可能同时遭受旱涝灾害。研究结果可为海河流域旱涝事件的应对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69.
针对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遭遇的百年一遇特大旱情,对其应对特大旱情的对策和具体措施进行了分析,认为依靠境内水库等水利工程所蓄水量,保障了全州抗大旱保民生促春耕各项措施的落实,这是一项很好的对策,也说明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在抗旱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当地水利工程设施的调查,提出了应对极端旱情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0.
基于MikeBasin平台技术建立了乐昌市抗旱预案情景分析模型,分析了一级旱情发生后抗旱预案的实施情景,并对乐昌市干旱用水亏缺状况进行了情景预测.数量化评价了抗旱预案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