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4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276篇
电工技术   20篇
综合类   259篇
化学工业   409篇
金属工艺   12篇
机械仪表   10篇
建筑科学   89篇
矿业工程   51篇
能源动力   94篇
轻工业   7篇
水利工程   121篇
石油天然气   2233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62篇
一般工业技术   32篇
冶金工业   14篇
原子能技术   29篇
自动化技术   17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131篇
  2016年   150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164篇
  2013年   260篇
  2012年   259篇
  2011年   231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74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针对CO2驱气溶性降混剂降低混相压力、提高采收率机理认识不清的问题,综合利用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和权重分析法,通过分析原油组分、原油黏度、油气界面张力、原油相态特征的变化,明确了气溶性降混剂的降混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注入体积分数为3%和20%的气溶性降混剂后,原油重质组分含量分别减少25.07%和48.21%,平均原油黏...  相似文献   
32.
基于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特征的认识,建立了概念缝洞结构模型和实际地质模型,采用流线模拟方法探讨了各模型的油水流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塔河油田孔、洞、缝空间结构复杂,可分为未充填溶洞、部分充填溶洞、全充填溶洞和裂缝贯穿充填溶洞等4种,不同类型储集体生产特征差异大,井间连通性较好,但横向驱替弱。②研究区不同缝洞结构模型内油水流动规律不同,未充填溶洞内流体均匀流动,在底水驱替下油水界面呈现水平抬升特征;部分充填溶洞在下部充填区表现为底水锥进特征,而上部未充填区油水界面趋于水平抬升,水封下部溶洞内的剩余油;全充填溶洞与砂岩油藏油水流动特征一致,底水锥状驱替;中大尺度裂缝穿过充填溶洞时,裂缝为油水流动的高速通道,呈现裂缝水窜特征,在油井钻遇的充填洞一侧沿缝面到井底呈水锥特征,而缝外侧溶洞内原油基本未动用,为高角度裂缝屏蔽剩余油。③研究区在天然能量开发条件下,流体流动仅受井周有效储集体发育规模控制,以垂向流动为主,单井有效动用范围局限;多井生产时,井间流线仅在油水界面以下相连且分布范围较广,井间干扰少;注水开采期间,井间流线仍以垂向分布为主,仅在底部统一水体位置注采时,井间连接较好,注入水横向驱替弱。  相似文献   
33.
与固定有线网络相比,无线ad hoc网络动态的拓扑结构、脆弱的无线信道、网络有限的通信带宽以及节点兼备主机和路由功能等特点,使得网络容易遭受拒绝服务(DOS)攻击。文章针对ad hoc网络的组播应用在抵御DoS攻击方面的不足,提出外部和内部两种组播DoS泛洪攻击模型,同时针对ad hoc网络组播组内的攻击提出相应的两种抵抗策略和具体实现步骤。  相似文献   
34.
During CO2 flooding, the crude oil is treated with CO2, and meanwhile it is displaced by CO2. Based on the two processes, the influence of pressure and CO2 content on the asphaltene precipitation and oil recovery efficiency a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by indoor simulation experimen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pressure or CO2 content during CO2 treatment, the amount of asphaltene precipitation can be increased to a certain value. Correspondingly, the degrees of the changes of oil-water interface, the compositions of crude oil, and reservoir permeability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mount of asphaltene precipitation. However, during the process, the oil recovery has an optimal value due to the combined action of asphaltene precipit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flow performance of the crude oil. These conclusions can provide a basis for high efficiency development of low permeability oil reservoirs by CO2 flooding.  相似文献   
35.
二元复合驱阶段见效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孤东油田油藏条件,通过室内试验研究,确定了以胜利石油磺酸盐为活性剂主剂和聚合物的二元复合驱油体系,通过两者之间的协同效应,增加水驱波及体积和洗油效率。该体系在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54—61层进行试验,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降水增油效果。本文分析了复合驱见效特征和影响见效因素,为下步跟踪分析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6.
张立娟  岳湘安 《油田化学》2006,23(3):243-247
水驱后的残余油膜将贴于孔隙壁面,为壁面边界层流体,处于三相界面的包围和共同作用下。目前的调研结果显示,油膜的组成及力学特性沿孔壁方向上是变化的。在化学驱过程中油膜不仅受到驱油剂的驱替作用。还受驱油剂/油界面张力、油/固体界面张力及驱油剂/固体界面张力的阻碍作用。由于油膜组成、力学特性及相间作用的复杂性.以往对油膜驱替机理的研究都是从微观实验的角度对现象作观察和定性解释。本文根据水驱后残余油膜在油藏孔隙中存在的特点,提出了油膜驱替的简化模型。基于油膜驱替的微观实验,采用数值方法从定量的角度分别计算了不同黏弹性驱油剂在不同的驱油剂/原油界面张力作用下对残余油膜的驱替效率。考察了驱油剂的流变性、驱油剂/油界面张力、驱替速度等因素对驱替不同厚度油膜的影响规律。进一步探讨了驱油剂/原油界面特性和流变性在驱替残余油中的综合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驱油剂对油膜的驱替始于驱油剂/油界面,要同时克服驱油剂/油界面约束力和油膜的屈服应力。降低界面张力、增强驱油剂的黏弹性、增加驱替速度,有利于提高驱替残余油膜的驱替效率。适当增加驱油刑的黏弹性可以放宽驱替薄油膜时对超低界面张力的要求。图13参9。  相似文献   
37.
柳长春 《钻采工艺》2006,29(3):82-83
介绍一种用于聚合物驱油的新型聚合物交联体系,通过试验,对比分析了聚合物浓度、聚交比、剪切降解、温度、热稳定性等对交联体系性能的影响,表明该体系可用于高矿化度、中等温度的油藏聚合物调驱油。新型交联体系的耐盐能力高达70000mg/L(其中Ca^2++Mg^2+含量为1627.35mg/L),耐受温度达到80%,可获得较好的聚合物调驱油效果。  相似文献   
38.
仑16块泡沫辅助混气水驱先导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色盆地子寅油田仑16块砂岩油藏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水驱剩余可采储量少,注水开发效果差。为提高区块采收率和开发效果,借鉴百色油田灰岩裂缝性油藏空气泡沫驱的成功经验,开展了泡沫辅助混气水驱先导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地层温度49·5℃的低温轻质油藏中,注入的空气与地层残余油可以发生低温氧化(LTO)反应,产出气中氧含量低于2·6%,未出现气窜现象;对应油井产油上升、含水下降,预计最终采收率将提高10%左右,投入产出比大于1∶3·2。该试验的成功对砂岩油藏注水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9.
1. Introduction CO2 flooding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tertiary recovery processes in light/medium oil reservoirs an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petroleum industry. However, the complicated displacement mechanisms involved CO2 injection have not been fully understood. Monitoring reservoir performance and obtaining accurate information regarding reservoir fluids and injected fluid by using actual field data will help to understand displacement mechanisms and manage the CO2 injectio…  相似文献   
40.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注采系统调整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1,他引:3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在正方形井网反九点注水方式开发过程中,表现出与裂缝走向一致的注采井见效快,含水上升快,甚至暴性水淹,而与裂缝走向垂直的注采井见效差,地层压力低、油井产液能力低。为此,通过对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由反九点注水转线状注水渗流特点、油水井数比影响因素和注采系统调整作用的探讨,结合外围朝阳沟和头台等裂缝性低渗透油田注采系统调整效果,提出了适合外围油田不同裂缝走向与井排方向夹角井网转线状注水的合理调整方式,为裂缝性低渗透油田注采系统调整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