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61篇
  免费   3596篇
  国内免费   3311篇
电工技术   1013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3316篇
化学工业   2422篇
金属工艺   2084篇
机械仪表   870篇
建筑科学   10051篇
矿业工程   1410篇
能源动力   526篇
轻工业   1051篇
水利工程   3291篇
石油天然气   1175篇
武器工业   134篇
无线电   654篇
一般工业技术   1942篇
冶金工业   868篇
原子能技术   315篇
自动化技术   1445篇
  2024年   173篇
  2023年   464篇
  2022年   919篇
  2021年   1058篇
  2020年   1073篇
  2019年   911篇
  2018年   812篇
  2017年   1007篇
  2016年   1079篇
  2015年   1017篇
  2014年   1701篇
  2013年   1522篇
  2012年   1927篇
  2011年   2007篇
  2010年   1583篇
  2009年   1601篇
  2008年   1406篇
  2007年   1889篇
  2006年   1669篇
  2005年   1539篇
  2004年   1301篇
  2003年   1063篇
  2002年   834篇
  2001年   674篇
  2000年   612篇
  1999年   500篇
  1998年   399篇
  1997年   342篇
  1996年   281篇
  1995年   259篇
  1994年   193篇
  1993年   106篇
  1992年   113篇
  1991年   93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71篇
  1988年   55篇
  1987年   49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37篇
  1975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6年   1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Based on the basic operating principal and the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 of electron beam 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EBPVD) technique, EBPVD was used to prepare the micro-layer composites. The effect on the substrate preheating temperature was taken into accounts and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package ANSYS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internal stress field and the potential displacement changing tendency. The results show tha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quality factors on the judgment of micro-layer composites is the adhesion between the substrate and the deposition layers as well as among the different deposition layers. Besides the existance of temperature gradient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layer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internal stress in micro-layer composites is the mismatch of various properties of the layer and the substrate of different thermal expansions and crystal lattice typ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ubstrate preheating temperature, the inter-laminar shear stress also takes on a tendency of increase but the axial residual stress decrease.  相似文献   
42.
CFRP强度复合Weibull分布的物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CFRP材料疲劳后剩余强度的复合Weibull分布的物理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树脂基复合材料失效(破坏)机理的双重性(基体和纤维失效模型)决定了剩余强度(累积损伤程度)测试结果的分布特征。复合Weibull分布曲线的特征与分析结果对设计、使用及材料研究都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3.
研究柔性冗余度机器人的残余振动主动控制问题,设计了具有压电作动器与应变传感器的机敏杆件,建立了受控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采用独立模态空间控制理论设计LQR状态反馈控制器,并基于对偶原理设计了具有指定收敛特性的Luenberger全维状态观测器,最后,以平面3R柔性冗余度机器人为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这种主动控制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柔性冗余度机器人的动力学品质。  相似文献   
44.
线加权余量法及其在正交异性板弯曲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曹志远  周汉斌 《工程力学》1992,9(2):129-135
利用有限差分法对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进行半离散化,使其定义在一些离散线上,然后采用加权余量法求解。这就是本文提出的线加权余量法,也可称之为有限差分-加权余量分维耦合法。文中以正交各向异性薄板弯曲平衡问题为例推导了有关具体算式,给出了数值算例,说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5.
为了探讨长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及泥沙输移规律,选取嘉陵江中游的支流李子溪为典型流域进行分析研究,在实地调查,野外测验及应用1960年-1991年实测降雨、径流、输沙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单因子相关分析和多因子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输水利沙量、最大输沙率计算方程。在此基础上,参照径流瞬时单位线原理,以线性时不变系统为基础,建立输沙瞬时单位线模型。通过输沙单位线与时段净侵蚀量的卷积得到流域出口断面的输沙率过程  相似文献   
46.
区域内旱情监测站点的布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凯  王一鸣  杨绍辉  高福栋 《水利学报》2005,36(2):0208-0213
本文对北京通州辖区范围内组织的大规模的土壤墒情调查数据进行总结。基于地理统计、空间分析以及统计学知识,分析了北京通州旱情分布形势。运用数值分类学的知识对测量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同时用DB(DaviesBouldin)指标准则研究了区域内合理布设旱情监测站的数量及位置,为建立旱情监测站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7.
杨力  莫文杰  向臻锋 《山西建筑》2007,33(33):140-141
堆载预压过程中,进行相应的稳定分析对于控制加载速率、确定加载高度是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采用有限单元法对此进行了探讨,详细阐述了有限元理论分析边坡稳定的几种重要因素,并考虑分步堆载的特点,模拟堆载过程,具有一定的工程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8.
借助灰色理论,建立了预测疲劳裂纹扩展的灰色残差预测模型,并应用此模型预测了某不锈钢构件腐蚀疲劳裂纹的扩展,得到了较高精度的预测结果,为疲劳裂纹预测提供了一种简易而可靠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9.
川中丘陵区一种新型小流域径流输沙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径流输沙模型对定量评价水沙的输出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四川盐亭县林山西沟小流域的径流、泥沙进行现场观测与分析,提出含沙量单位线的定义及其确定方法,建立了适应该小流域的径流输沙模型。并应用实测资料进行比较,表明模型的模拟结果可靠,模拟过程确定性系数达0.8以上,为川中丘陵区小流域径流输沙过程的预测预报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50.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the dimensions of a discrete section of a coating should be chosen on the basis of calculation of the critical crack spacing in cohesion cracking. This approach allows for residual stresses in the coating. The reliability of the calculation method has been verified experimentally by direct measurement of the crack spac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