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118篇 |
免费 | 1332篇 |
国内免费 | 58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77篇 |
综合类 | 1093篇 |
化学工业 | 451篇 |
金属工艺 | 393篇 |
机械仪表 | 513篇 |
建筑科学 | 1770篇 |
矿业工程 | 997篇 |
能源动力 | 333篇 |
轻工业 | 152篇 |
水利工程 | 2260篇 |
石油天然气 | 820篇 |
武器工业 | 119篇 |
无线电 | 729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577篇 |
冶金工业 | 277篇 |
原子能技术 | 123篇 |
自动化技术 | 114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9篇 |
2024年 | 218篇 |
2023年 | 270篇 |
2022年 | 365篇 |
2021年 | 430篇 |
2020年 | 430篇 |
2019年 | 416篇 |
2018年 | 338篇 |
2017年 | 453篇 |
2016年 | 447篇 |
2015年 | 463篇 |
2014年 | 656篇 |
2013年 | 634篇 |
2012年 | 747篇 |
2011年 | 711篇 |
2010年 | 509篇 |
2009年 | 514篇 |
2008年 | 515篇 |
2007年 | 582篇 |
2006年 | 514篇 |
2005年 | 468篇 |
2004年 | 371篇 |
2003年 | 311篇 |
2002年 | 246篇 |
2001年 | 241篇 |
2000年 | 192篇 |
1999年 | 164篇 |
1998年 | 132篇 |
1997年 | 86篇 |
1996年 | 94篇 |
1995年 | 90篇 |
1994年 | 72篇 |
1993年 | 43篇 |
1992年 | 43篇 |
1991年 | 40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5篇 |
1979年 | 4篇 |
1964年 | 3篇 |
1963年 | 2篇 |
1962年 | 3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1.
嵌岩桩极限端阻力发挥特征及端阻力系数取值是岩土工程中嵌岩桩应用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收集整理了不同地区学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岩石性质和不同嵌岩条件下开展的165个嵌岩桩端阻力试验成果,主要包括嵌岩段岩石类型及其天然单轴抗压强度、嵌岩直径与嵌岩深度、嵌岩桩极限端阻力等。定义嵌岩桩极限端阻力与岩石天然单轴抗压强度的比值为嵌岩桩端阻力系数,分析了桩径、嵌岩深度、嵌岩深径比和岩石强度对嵌岩桩极限端阻力和端阻力系数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嵌岩桩极限端阻力及端阻力系数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之间的拟合关系式。 相似文献
212.
黑河下游地区地下水与植被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借助遥感方法,结合地下水水位观测数据,在区域尺度上定量地研究了我国黑河下游额济纳地区地下水水位埋深及与植被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植被生长的临界地下水水位埋深为4.0 m,适宜植被生长的地下水水位埋深范围约为2.6~4.0 m,当地下水水位埋深为2.8 m左右时,植被长势最好。 相似文献
213.
提出一种基于监督学习得到深度估计模型的单目车载红外图像深度估计方法。首先用核主成分分析法(KPCA)筛选红外图像特征。将最初提取的红外图像特征用核函数非线性映射到一个线性可分的高维特征空间,再完成主成分分析(PCA),得到降维后的红外图像特征。然后以BP神经网络为模型基础,对红外图像特征和深度值进行训练,训练后的深度估计模型可对单目车载红外图像的深度分布进行估计。实验结果证明,利用该模型估计的单目车载红外图像的深度信息与原红外图像的深度信息一致。 相似文献
214.
摘 要:实时的头部姿态估计在人机交互和人脸分析应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准确 的头部姿态估计方法依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为了提高头部姿态估计的准确性和鲁棒性,将基 于几何的方法与基于学习的方法相结合进行头部姿态估计。在人脸检测和人脸对齐的基础上, 提取彩色图像几何特征和深度图像的局部区域深度特征,再结合深度块的法线和曲率特征,构 成特征向量组;然后使用随机森林的方法进行训练;最后,所有决策树进行投票,对得到的头 部姿态高斯分布估计进行阈值过滤,进一步提高模型预测的准确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与 现有的头部姿态估计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及鲁棒性。 相似文献
215.
温度是生物净化滤柱运行的一个重要参数,采用生物净化滤柱处理模拟含氨氮、铁、锰地下水,考察水温从约25℃降到约6℃过程中氨氮、铁、锰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出水氨氮、总铁、锰的浓度分别低于0.15mg/L、0.1mg/L、0.05mg/L,均低于国家标准。出水总铁、锰均未受到水温下降的影响,但是出水氨氮浓度逐渐从约0.02mg/L升高到约0.12mg/L。进一步分析发现,铁主要在滤层的0~0.4m段去除,去除效果没有受到水温变化的影响。氨氮、锰主要在滤层的0~0.8m段去除,其沿程浓度均随水温降低而明显升高。氨氮、锰的生物去除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水温为24.6℃、15.3℃、6.7℃时,两者的动力学常数k分别为0.154min-1、0.186min-1,0.143min-1、0.175min-1,0.103min-1、0.163min-1;半反应时间t1/2分别为4.51min、3.72min,4.83min、3.96min,6.72min、4.24min。随着试验水温的降低,氨氮、锰的去除效果明显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216.
CO2对油田地下水环境中Q235钢和X70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辽河油田地下水环境中CO2对Q235钢和X70管线钢的腐蚀规律,采用动电位极化技术及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不同CO2浓度对该环境下两种钢腐蚀行为的影响,并利用光学显微镜对试样腐蚀界面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CO2浓度的增加,Q235和X70钢的交流阻抗图谱的半径均减小,腐蚀电流密度增大,腐蚀坑数量、深度和面积都增加,腐蚀敏感性增大。在低浓度CO2环境下(CO2含量为10%时),Q235钢的腐蚀敏感性比X70钢更高;而在高浓度CO2环境下(CO2含量为20%、40%、60%时),Q235钢的腐蚀速率反而较小,耐腐蚀性更好。 相似文献
217.
218.
交会图技术是测井处理解释中重要的数据可视化分析工具。在测井评价中,借助交会图对测井、地质、录井和试油等数据进行综合评价,或对多井多层段进行全面分析时,常见的交会图分析工具已不能满足需求。为此,在常规交会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与发展,充分利用测井、地质、录井和试油等异构数据将交会图增维扩展到更多维度,提出了多井多维异构数据交会图增维显示分析方法,从而为解释人员提供更多储层参考信息,实现多角度的测井综合对比、分析和展示。构建了异构数据增维深度对齐矩阵,将异构数据在深度上规整后加载到交会图中,实现测井数据刻度交会点颜色明暗和符号尺寸等属性、交会图增维辅助图件等功能,并通过对增维深度对齐矩阵中深度选择实现多交会图协同分析、交会图特征点投影到其他单井与多井应用模块同步显示等功能,使交会图扩展到更多维度,实现利用更多的异构数据辅助交会分析。构建了多井四叉树索引显示方法,优化交会图中重叠和遮挡数据点,提高了多井大数据量条件下交会图增维显示与交互性能。多井多维异构数据交会图增维显示分析方法已研发集成到新一代测井软件CIFLog中,并在多个油田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219.
秦雪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6,37(2):280-285
针对非均质性强烈的复杂储层水平井开发,将水平段测井资料进行采样离散化,并以虚拟直井的方式提取测井曲线,进而从深度域开展岩性随机模拟反演。该方法不仅可以将水平段测井资料有效应用,而且可以根据水平段随钻测井的逐步更新实现水平段动态定量预测。通过大牛地气田试验分析认为,该技术可明显提高单砂体顶底构造及储层内部隔夹层预测精度,对于提高水平井储层钻遇率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