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3篇
  免费   611篇
  国内免费   272篇
电工技术   23篇
综合类   498篇
化学工业   370篇
金属工艺   20篇
机械仪表   21篇
建筑科学   883篇
矿业工程   421篇
能源动力   162篇
轻工业   93篇
水利工程   1588篇
石油天然气   333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23篇
一般工业技术   69篇
冶金工业   44篇
原子能技术   30篇
自动化技术   66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119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125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89篇
  2016年   162篇
  2015年   161篇
  2014年   282篇
  2013年   283篇
  2012年   302篇
  2011年   290篇
  2010年   225篇
  2009年   260篇
  2008年   248篇
  2007年   243篇
  2006年   215篇
  2005年   225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01.
为使在南方进行适于在高温、低盐海区生长的香港巨牡蛎的育苗摆脱受气候影响和技术、设施条件限制造成出苗量极低的困境,研究并推出了在北方夏季进行香港巨牡蛎人工育苗技术。该技术通过强化亲贝营养和25℃以上高温促熟培育,来满足在北方进行香港巨牡蛎人工育苗的条件,并在不同盐度(15‰、20‰、25‰、30‰)和温度(18~21℃、25~28℃)下观察香港巨牡蛎性腺发育;通过合理控制幼虫密度(前期8~10个/ml,后期4~5个/ml),严把饵料质量关(投喂新鲜无污染的单胞藻),科学换水与充气,及时分级筛选幼虫等,克服了香港巨牡蛎南方育苗成功率低的技术难题,使育苗生产顺利进行。开展了牡蛎壳和栉孔扇贝壳两种附着基的采苗试验,选出了比较理想的采苗方法——牡蛎壳采苗,该方法提高了稚贝的附着变态率,其附着变态率达50%以上,促进了稚贝的生长和成活。育出了5mm以上的稚贝,单位水体出苗量在15×104粒/m3以上。  相似文献   
102.
With the increasing requirements of reliable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energy resources, porous materials for sustainable energy conversion technologies have attracted intensive interest in the past decades. As an important block of porous materials, biomimetic smart nanochannels (BSN) have been developed rapidly into an attractive field for their well-tunable geometry and chemistry. With inspiration from nature, many works have been reported to utilize BSN to harvest clean energy.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 recent progress in the BSN for power harvesting from four parts of brief introduction of BSN, biological prototypes for power harvesting, BSN-based energy conversion, and conclusion and outlook. Overall, by learning from nature, exploiting new avenues and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BSN, a number of exciting developments in the near future may be anticipated.
  相似文献   
103.
地埋管换热器周围温度场随着运行时间变长不断向远处扩散,地下水流动使得埋管热作用距离沿流动方向大大增加。通过饱和含水层内地埋管换热模型,得到了地下水流动作用下埋管热作用距离的近似表达式,分析了地下水流速、土壤导热系数和孔隙率对热作用距离的影响。借助于地埋管热作用测试平台,分析了地下水流动作用下埋管热作用距离和热恢复特性,结果表明:地下水流动使得埋管热作用距离远大于纯导热模式,且热作用距离在埋管轴向不同埋深处大小不一,建议在地下水流速大于1×10-6m/s的地质区域,沿地下水流动方向设置埋管间距为8~10m。  相似文献   
104.
根据2007年的监测资料,对辛集市525km2研究范围内的地下水,采用单因子法和综合法进行了水质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深层地下水均符合地下水质量Ⅲ类标准,浅层地下水有50%属于超Ⅲ类(Ⅳ类、Ⅴ类)水质.主要污染物有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SO2-4、Mn2 、Cl-、F-等.综合污染程度评价表明,辛集市研究区内浅层地下水已受到较普遍的污染.  相似文献   
105.
介绍了叶城县县城供水扩建工程取水方案,以水源地所在的水文地质单元为分析范围,通过调查区内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岩性及含水层空间分布与贮存条件,分析研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采用现场抽水试验计算探讨了地表水入渗给量和廊道出水量,用开采系数法和水平集水建筑物涌水量计算法计算可开采量,并对水质和取水影响进行了分析,阐...  相似文献   
106.
本研究利用MODFLOW模型和MT3DMS模型对内蒙河套地区的一个灌区微咸水灌溉条件下的地下水位、水量、水质和含盐量进行了系统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抽取地下水灌溉后地下水位略有下降,10年后水位降深量仅为0.057~0.11m,可达到动态平衡。两种灌溉水平下,含水层盐分有增加趋势,但增加幅度较小,在4%~9%之间。采用微咸水灌溉,淋洗灌溉定额比正常灌溉定额的方案对环境有利,虽然淋洗灌溉定额也使含水层盐分增加,但就增加的幅度看,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07.
北京某同井回灌地下水地源热泵工程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龙  马最良  徐生恒  孙骥 《暖通空调》2006,36(10):86-92
比较了抽灌同井与单井循环系统的异同点。给出了北京某同井回灌地下水地源热泵工程近一年的现场试验数据,包括进出口水温、地下水流量、测井温度。研究表明,地下水流量的选取是同井回灌地下水地源热泵节能的关键。将热贯通分为瞬变热贯通和缓变热贯通,抽灌同井运行过程中的缓变热贯通不明显,应注意瞬变热贯通。对于冬夏均运行的抽灌同井,季节性蓄能是热泵热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8.
热渗耦合作用下地下埋管换热器的传热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范蕊  马最良 《暖通空调》2006,36(2):6-10,82
为确定地下水渗流对U型地下埋管换热器的影响,基于热渗耦合作用下的数学模型,采用整体求解方法求得管内流体、地下埋管换热器及周围土壤的温度场数值解。分析了地下水渗流对传热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下水流动对原温度场的影响明显,而且地下水流速越高影响越大。进一步分析了有渗流时不同土壤类型对地下埋管换热器的影响情况,在饱和状态下导热系数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9.
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的回顾与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蕊  马最良 《暖通空调》2006,36(4):25-29
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理论、传热模型及其计算方法,发现几乎所有的模型都未考虑地下水渗流的影响。举例说明地下水流动对地埋管换热器有较大的影响,建立了考虑热传导和地下水流动共同作用的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模型,并且对单井地埋管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渗流能增强盘管的换热能力。  相似文献   
110.
In this article, the finite element solution of quasi-three-dimensional (quasi-3-D) groundwater flow was mathematically analyze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spurious oscillation solution to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FEM) is the results choosing the small time step ?t or the large element size L and using the non-diagonal storage matrix. The mechanism for this phenomenon is explained by the negative weighting factor of implicit part in the discretized equations. To avoid spurious oscillation solution, the criteria on the selection of ?t and L for quasi-3-D groundwater flow simulations were identified. An application example of quasi-3-D groundwater flow simulation was presented to verify the criteri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emporal discretization scale has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purious oscillations in the finite-element solutions, and the spurious oscillations can be avoided in solving practical quasi-3-D groundwater flow problems if the criteria are satisfi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