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76篇
  免费   1462篇
  国内免费   863篇
电工技术   1033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1682篇
化学工业   2465篇
金属工艺   781篇
机械仪表   482篇
建筑科学   1277篇
矿业工程   954篇
能源动力   521篇
轻工业   842篇
水利工程   1126篇
石油天然气   2923篇
武器工业   116篇
无线电   486篇
一般工业技术   525篇
冶金工业   1181篇
原子能技术   246篇
自动化技术   960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96篇
  2022年   417篇
  2021年   505篇
  2020年   492篇
  2019年   418篇
  2018年   377篇
  2017年   439篇
  2016年   524篇
  2015年   520篇
  2014年   903篇
  2013年   949篇
  2012年   1322篇
  2011年   1221篇
  2010年   874篇
  2009年   877篇
  2008年   811篇
  2007年   1056篇
  2006年   961篇
  2005年   814篇
  2004年   658篇
  2003年   580篇
  2002年   508篇
  2001年   420篇
  2000年   362篇
  1999年   292篇
  1998年   207篇
  1997年   172篇
  1996年   172篇
  1995年   130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8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71.
悬浮床加氢裂化油溶性催化剂与沥青质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高压釜反应器中对添加了油溶性 Ni 催化剂(UPC-O)和水溶性 Ni 催化剂(UPC-W)的辽河稠油常压渣油(LHAR)进行了悬浮床加氢裂化实验。通过元素分析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对抑制反应生焦效果好的 UPC-O 与 LHAR 沥青质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在 LHAR 中加入 UPC-O1000μg/g,沥青质和脱沥青质油中 Ni 含量分别出476μg/g和110μg/g 增加到7 559μg/g 和1 024μg/g,表明 UPC-O 在沥青质中有富集的趋势。FTIR 表征结果显示,UPC-O 和沥青质发生了相互作用。UPC-O 可在沥青质原位硫化为活性组分,对沥青质在悬浮床加氢裂化反应中的缩合起到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2.
李经涛 《宽厚板》2003,9(3):18-23
系统介绍了舞钢开发的针状铁素体型X70宽厚板的设计思路、工艺特点和实物水平;采用电炉 炉外精炼 连铸 TMCP工艺生产的X70宽厚板满足西气东输专用技术条件的要求,并批量应用在西气东输主干线工程中。  相似文献   
73.
添加剂强化重油催化裂化的过程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工程化学原理分析讨论了添加剂强化重油催化裂化的过程,包括分散稳定气泡、改善雾化、保护酸中心、抑制焦炭生成以及提高重油气化率的胶体结构改性、降低表面张力和改善微孔润湿,并用以指导强化重油催化裂化添加剂的筛选。建立小型固定流化床催化裂化实验装置评价了添加剂的强化效果。结果表明,添加剂强化重油催化裂化可降低催化剂生焦1.0%左右,提高总液体收率1.0%~2.8%。  相似文献   
74.
茨21-133井CO2吞吐技术初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涛 《特种油气藏》2003,10(3):82-83,90
茨榆坨油田茨13块原油属于普通稠油,1993年开始蒸汽吞吐采油,从第二轮开始效果明显变差,注汽返排率低,有效周期短,产量下降快,套管变形井增多。针对这些问题,在该区块茨21—133井进行CO2吞吐采油工艺现场试验,获得成功,增油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5.
史秋贤  冯斌  王朝安  吴永红 《测井技术》2003,27(Z1):23-24,32
针对桩1区块特高含水期底水稠油油藏的开发特点,利用核磁共振测井资料定量评价其孔隙流体流动特性,准确划分产层,直接识别油、水层,准确地评价了区块剩余油分布情况.依此部署了水平井,取得了很好的开发效果.实践证明,核磁共振测井具备常规测井所不具备的某些技术优势,能解决一些特殊的地质问题,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6.
Studies took plac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nutrient conditions on the biosorption ability and selectivity of heavy metals by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fter having grown in media supplemented with additional glucose, ammonium, phosphate or cysteine, the yeast was exposed to an equimolar solution of lead, cadmium, zinc and copper. Lead removal from a mixed solu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pper, followed by zinc and cadmium. Generally, yeasts from cysteine-rich media showed greatest sorption capacity whereas phosphate addition influenced zinc selectivity. In addition, glucose, fructose and sucrose as carbon sources were examined. Cultures grown in glucose had a better uptake than those cultivated with fructose at an incubation time of 30 min.  相似文献   
77.
几种吸附式致冷新工质对的性能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陆泉  苏跃红 《太阳能学报》1996,17(2):184-188
应用吸附平衡基本理论对几种可能的吸附式致冷新工质对的性能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烷烃系列的低混点工质与沸石的配对体系是不可取的,而沸石-氨、活性炭-丙酮、活性炭-氨及活性炭-乙醇则是沸石-水、活性炭-甲醇体系的适宜的替代物。  相似文献   
78.
重金属污染物动态吸附试验及数学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泥沙动力学中Rouse等人用来研究泥沙浓度沿垂线分布的装置。对泥沙吸附重金属污染物进行了动态模拟。试验分有底泥和无底泥两种情况。研究中发现在Rouse装置的水力、泥沙条件下泥沙吸附重金属污染物达到平衡状态需要6小时以上,由极坐标下的重金属迁移转化数学模型方程,在本文具体试验条件下进行数值求解,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合良好,说明数学模型是正确合理的试验是可靠的。计算时依据室内静态试验结果,对动态  相似文献   
79.
文昌13-1-A9井酸化后含水上升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昌13-1-A9井酸化后综合含水达到54%,综合地质资料和油藏生产动态分析认为,导致文昌13-1-A9井酸化后含水上升加快的主要因素有:油水边界上升加快;酸化后渗透率提高,使油层与水体连通能力增强,加剧了边水的突进速度;酸化后采液指数提高,压降增大,导致底水锥进;油井位于油水过渡带内。在分析含水上升原因的基础上利用logistic模型对含水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认为到2008年含水将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80.
稠油由于富含沥青质、胶质等重质组分而具有很高的黏度,给稠油的开采和运输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降低稠油黏度进而改善其流动性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以植物油、脂肪酸及植物油甲酯为掺稀介质,以塔河油田稠油为研究对象,考察对比了3种不同的掺稀介质对稠油的掺稀降黏效果。研究结果表明,3种掺稀介质对稠油具有良好的掺稀降黏效果,在同一掺稀比下,植物油甲酯对稠油的降黏效果最显著,其次是脂肪酸,再次是植物油。通过斑点试验考察了掺稀介质和稠油的相容性和体系稳定性。结果显示,植物油甲酯与稠油相容性和稳定性最好,脂肪酸和植物油与稠油的相容性和稳定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