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915篇
  免费   8491篇
  国内免费   4915篇
电工技术   6781篇
技术理论   7篇
综合类   5822篇
化学工业   8720篇
金属工艺   6317篇
机械仪表   3426篇
建筑科学   8648篇
矿业工程   4016篇
能源动力   2129篇
轻工业   6231篇
水利工程   8282篇
石油天然气   4378篇
武器工业   733篇
无线电   6557篇
一般工业技术   6494篇
冶金工业   5341篇
原子能技术   845篇
自动化技术   3594篇
  2024年   366篇
  2023年   1031篇
  2022年   2027篇
  2021年   2486篇
  2020年   2762篇
  2019年   2361篇
  2018年   2249篇
  2017年   2677篇
  2016年   3006篇
  2015年   3117篇
  2014年   4824篇
  2013年   4094篇
  2012年   5623篇
  2011年   5677篇
  2010年   3970篇
  2009年   4283篇
  2008年   3879篇
  2007年   5015篇
  2006年   4500篇
  2005年   3896篇
  2004年   3319篇
  2003年   3073篇
  2002年   2609篇
  2001年   2337篇
  2000年   1947篇
  1999年   1601篇
  1998年   1149篇
  1997年   865篇
  1996年   800篇
  1995年   639篇
  1994年   528篇
  1993年   335篇
  1992年   288篇
  1991年   219篇
  1990年   160篇
  1989年   129篇
  1988年   105篇
  1987年   76篇
  1986年   47篇
  1985年   50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26篇
  1975年   6篇
  1964年   10篇
  1963年   6篇
  1959年   12篇
  195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为了研究高应力条件下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特征,以石板沟煤业18002工作面回风巷为研究对象,根据该巷道工程地质特点,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高应力工作面回风巷的变形影响因素,提出高预应力高强锚杆与锚索协调支护的总体思路.分析可知,围岩变形较大是多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采用高预应力高强锚杆.锚索协调支护对高应力巷道围岩变形控制效果明显;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能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为矿井安全生产创造条件,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2.
刘逸军 《水力发电》2012,38(4):82-83,86
库什塔依水电站沥青心墙坝坝基灌浆帷幕沿坝轴线上、下游布置,在基座混凝土上进行灌浆。灌浆与沥青心墙施工形成不间断施工,制约了沥青心墙的浇筑和大坝的填筑进度。结合库什塔依水电站的施工实际,对提高沥青心墙坝坝基灌浆效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93.
超高面板堆石坝设计原则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超高面板坝比较普遍地出现了面板沿垂直缝挤压破坏、顶部水平弯曲裂缝和水平拉伸裂缝等结构性破坏,为了防止这些事故的发生,探讨提出了超高面板坝设计原则。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主堆石区压缩模量、主堆石区宽度、主次堆石压缩模量比、水库蓄水计划、设置堆石预沉降时间、分区堆石颗粒级配和面板设计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94.
碾压混凝土坝浇筑进度三维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三维仿真作为一种全新角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在工程进度管理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讨论了基于OSG图形引擎和QT应用程序开发框架的大坝浇筑仿真系统的开发方法。该系统并可根据施工的高程数据来生成相应的浇筑情况。基于上述方法设计实现了一个碾压混凝土坝浇筑过程三维仿真系统。  相似文献   
995.
基于却荷岩体力学理论和方法,采用大型岩土工程数值分析软件(FLAC3 D ),对小湾水电站高水位运行大坝与边坡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其坝肩边坡和拱坝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施工过程,在初始工况、开挖工况、却荷工况、加固工况基础上,考虑了正常蓄水位情况时拱端推力、坝肩边坡的应力和位移变化规律,并与其监测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计算值与监测值十分吻合,论证了坝体设计的合理性,为小湾水电站高水位安全运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6.
地处北疆严寒地区的某水利枢纽主坝为全断面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为保证坝体上下游面防渗结构的安全可靠,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和现场的工艺试验。试验证明二级配碾压混凝土与变态混凝土相结合的防渗结构型式具有施工方便、不干扰碾压混土坝的施工和造价低廉等优势,经综合考虑选定二级配碾压混凝土与变态混凝土相结合的防渗结构型式作为坝体上下游面防渗体。蓄水实践证明:坝体上下游面采用这种防渗体型式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997.
介绍了堆石混凝土的概念、施工工艺和分类,阐述了堆石混凝土的应用现状,论述了堆石混凝土的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指出堆石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环保节能的施工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8.
堰塞坝漫顶溃决试验及相关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针对当前堰塞坝溃决试验粒径取值偏低和粒径相差不大的现状,采用两组粒径差别明显的砂样进行了堰塞坝垭口漫顶溃决试验。试验表明,同条件下粗、细两种颗粒坝体的溃决现象有着较明显的不同。垭口挡板提起后,细颗粒坝体以下切侵蚀为主,冲刷强度比较剧烈,坝体较容易发生溃决;而粗颗粒坝体则是以渗流出流形成的溯源冲刷为主,冲刷强度较低,溯源面逐渐向上发展,只有当其发展到垭口下端附近时坝体才有可能迅速发生溃决。试验还发现,下游坝坡对溃决过程的影响比较显著,坝坡越陡,坝体越易溃决,溃口的平均展宽速率也越大。此外以deVries输沙率公式为基础建立了具有物理意义的概念性溃口出流计算模型,并采用试验实测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99.
在分析了基于仓面施工气候信息实时监控的碾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基础上,提出了监 控中VC值(vibrating-compacted value)的调控方法,构建了监控的概念模型,并进行了其系统设计。 该系统成功应用于官地水电站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质量实时控制中,实现了仓面施工气候信息的自动采 集、存储、查看和分析。通过预测VC值损失量及其对其他施工措施的影响,该系统实现了反馈控 制,为保证工程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was performed on 20 giant rabbits to establish the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μ-CT for routine processing of nondemineralized bone tissue. Hydroxyapatite (HA) or β-tricalciumphosphate (β-TCP) bead implants or a melange of both, microchambered and solid, were implanted into a standardized and precise defect in the patellar groove. The bone-healing phase was chosen for the histology considering 1 or 2 days, and 2, 3, and 6 weeks. Normal X-ray and μ-CT were applied on all specimens; five specimens in the 6-week stage were additionally processed according to the full range of conventional nondemineralized bone processing methods. μ-CT increased the possibilities of nondemineralized histology with respect to bone morphometry and a complete sequence of sections, thus providing a complete analysis of the bone response. μ-CT was limited in differentiating bone quality, cell analyses, and mineralization stages. The investigation based on normal X-rays is limited to defining integration and excluding the fibrous and bony encapsulation of loose implants. μ-CT allows a 3D evaluation of newly formed bone which is clearly marked against the ceramic implant. It does not allow, however,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woven and lamellar bone,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canalicular lacunar system, or on the cell level, revealing canaliculi or details of the mineralization process which can be documented by high-resolution microradiography. Titer dynamics of bone formation remains the domain of polychromatic sequential labeling. The complete sequence of μ-CT slices enhances the possibilities for routine histology, tremendously allowing to the focus on detail histology to topographically well-defined cuts, thus providing more precise conclusions which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whole impla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