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5篇
  免费   208篇
  国内免费   194篇
电工技术   27篇
综合类   193篇
化学工业   476篇
金属工艺   302篇
机械仪表   56篇
建筑科学   311篇
矿业工程   94篇
能源动力   59篇
轻工业   37篇
水利工程   319篇
石油天然气   11篇
武器工业   23篇
无线电   19篇
一般工业技术   375篇
冶金工业   78篇
原子能技术   7篇
自动化技术   1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吴文安  肖春林  王刚 《电工材料》2004,(3):15-19,22
从理论上推导出熔渗法CuW触头材料W骨架压坯密度的理论计算公式和CuW合金化学成分与W骨架压坯密度的关系公式,分析并提出了W骨架压坯密度的控制范围。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了CuW合金的化学成分,用分析天平测试了CuW合金的密度。结果显示:熔渗方法制造的CuW触头材料,使用压坯密度理论计算公式确定的W骨架压坯,熔渗Cu后CuW合金实际化学成分与成分设定值吻合很好,CuW合金实际密度与密度设定值也吻合很好,并符合GB/T8320标准和用户的使用要求。实验证明,用熔渗法CuW触头材料W骨架压坯密度的理论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出W骨架压坯的密度,是一种合理的计算方法.对CuW触头材料的制造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山西省安太堡露天煤矿某地质剖面为例,采用Slide软件对暴雨情形下含裂隙土质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确定边坡潜在滑动面的位置,合理布置促使边坡发生推移式滑坡和牵引式滑坡的裂隙,应用MIDAS/GTS软件模拟分析降雨条件下的坡体应变规律和边坡稳定情况。结果表明:随着降雨入渗,边坡塑性区自坡脚向上部不断发展,直至形成贯通的塑性区;在持续降雨1.5 d时,边坡的稳定性最差,存在表层滑动可能;所提出的边坡裂隙布置方式更能反映含裂隙土质边坡在暴雨情形下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3.
Strawberry slices were vacuum infiltrated with polyamines and changes in firmness during storage were determined. Spermine and spermidine at 10 mM or 100 mM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irmness, whereas pu-trescine was not as effective at increasing firmness of slices stored at 1°C. The firming effect of the polyamines was similar to that of calcium chloride, and may have been due to their ability to bind to cell walls and membranes. In ripe receptacles of various cultivars which differed in firmness, putrescine (12–38 nmol/g fresh weight) and spermidine (19–33 nmoI/g fresh weight) were the predominant polyamines, while only low levels of spermine (<10 nmol/g fresh weight) were present. There was no discern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dogenous polyamine levels and fresh fruit firmness for the cultivars studied.  相似文献   
14.
对用CVI法制备的SiCp/Si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材料表现出脆性断裂的破坏失效特征;SiCp/SiC复合材料内部颗粒间、团聚体之间残留的微孔和孔隙等薄弱环节使材料的强度降低;复合材料基体和增强相之间有一层由树脂热解而产生的玻璃碳,造成界面的弱结合,使材料强度不高。  相似文献   
15.
采用V-EPC铸渗方法,以Q235钢为母材制备SiC粒子增强钢基表面复合材料。试验结果表明,SiC粒子的粒度对SiC/钢表面复合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虽然SiC粒子在高温钢液中存在分解现象,但通过调整SiC预制膏块组配和控制铸渗工艺参数,可以减缓或抑制SiC的分解并制备出表面平整的SiC颗粒增强钢基表面复合材料。通过金相显微镜、电子扫描电镜等对该复合材料中SiC粒子与钢基体界面结合的形态、粒子行为、界面结合机制进行分析,表明SiC粒子与钢基体的界面结合为冶金结合。  相似文献   
16.
无压浸渗法制备高体积含量的铝基复合材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采用对SiCp表面预氧化后镀镍处理,将颗粒大小为28、43、74μm,质量之比为2∶3∶5的SiCp和有机胶PVA混合后,用液压机制成Φ(100±1)mm、厚10mm、相对密度为68%的预制件,将预制件置于N2气氛的箱式电阻炉中850℃浸渗2h制成SiCp增强的铝基复合材料。试验结果表明,SiCp表面镀镍后明显地改善了铝合金对其的润湿性能,促使浸渗过程快速进行。显微组织观察表明,复合材料中SiC颗粒在基体合金中分布均匀,并与基体合金界面结合良好,无孔洞。  相似文献   
17.
对用CVI法制备的SiCp/SiC复合材料的氧化性能进行了研究。材料含有的气孔和破坏氧化膜连续性的杂质元素,为氧气扩散提供通道;氧化过程中形成的气孔,导致了新的自由表面的暴露和空气扩散通道,进而加剧氧化。在材料的高温氧化过程中,SiC的氧化生成SiO2膜导致试样质量增加,玻璃碳界面层的氧化生成CO的逸出导致试样质量损失。最后的质量变化是这两种综合作用的结果。在高温氧化过程中,材料的空隙增多,应力集中加强,界面层被破坏使SiCp/SiC复合材料的强度下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和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对川西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栖霞组基质白云岩主要是细—中晶白云岩,其次为粉—细晶白云岩,并伴生少量粗晶鞍形白云石。②研究区细—中晶白云岩与同期颗粒灰岩方解石胶结物的稀土配型模式一致,具有现代海水典型稀土配分特征,为半局限水体动荡环境下沉积的颗粒灰岩交代而成;粉—细晶白云岩具有∑REE含量较高、Ce微弱正异常、LREE整体抬升的平坦稀土配型形态特征,为半局限水体安静环境下沉积的泥晶灰岩或粒泥灰岩交代而成。不同类型白云石Fe,Mn元素含量随云化程度加深表现出协同性升高,表明其具有相同成因。③研究区沿坡折带发育的生屑滩滩间存在局部蒸发受限环境,形成浓缩咸化海水,发生准同生期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作用,主要形成粉—细晶白云岩;早成岩—浅埋藏期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岩浆活动提供异常高热,高温孔隙水与先期白云岩进一步进行水岩作用,形成细—中晶白云岩,具“雾心亮边”特征;埋藏期深部热液沿裂缝运移,在裂缝和围岩中沉淀出鞍形白云石。生屑滩导致的半局限环境与热源叠加是研究区白云岩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work, a nanohybrid material based on a freestanding polymeric liquid crystal network capable of postmodification via cation exchange to tune birefringence is proposed. The smectic liquid crystal films can be infiltrated with a variety of cations, thereby changing the refractive indices (ne and no) and the effective birefringence (Δn) of the nanohybrid material, with reversible cation infiltration occurring within minutes. Birefringence could be tuned between values of 0.06 and 0.19, depending on the cation infiltrated into the network. Upon infiltration, a decrease in the smectic layer spacing is found with layer contraction independent of the induced change in birefringenc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are in the field of specialty optical devices, such as flexible, retunable reflective filters.  相似文献   
20.
利用化学镀法在SiC颗粒表面包覆Cu层制备了SiC/Cu复合粉体,然后将其压制成预制体并在熔融铝液中无压浸渍,制出了SiC/Cu-Al复合材料.研究了浸渍温度和时间对所制SiC/Cu-Al复合材料浸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SiC颗粒表面的Cu包覆层分布均匀;在800℃、保温2h条件下制备的SiC/Cu-Al复合材料显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