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0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78篇
电工技术   362篇
综合类   174篇
化学工业   44篇
金属工艺   18篇
机械仪表   35篇
建筑科学   178篇
矿业工程   94篇
能源动力   57篇
轻工业   129篇
水利工程   309篇
石油天然气   16篇
武器工业   4篇
无线电   70篇
一般工业技术   70篇
冶金工业   23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8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Shell‐isolated nanoparticl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SHINERS), due to its versatility, has been able to break the long‐term limitations of the material‐ and substrate‐specific generalities in the traditional field of 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With a shell‐isolated work principle, this method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investigate successfully in surface, biological systems, energetic material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oth the shell material and core morphology are being improved continuously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in diverse systems, such as the electrochemical studies at single crystal electrode surfaces, in situ monitoring of photoinduced reaction processes,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n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 inspections in food safety, and the surface‐enhanced fluorescence. Predictably, the concept of shell‐isolated nanoparticle‐enhancement could be expanded to the wider range for the performance of plasmon‐enhanced spectral modifications.  相似文献   
12.
段练  杜高鑫 《工矿自动化》2011,37(1):100-102
针对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单向接地电容电流易造成配电网络次生灾害和设备损害、易产生单向电弧接地过电压和铁磁谐振过电压的问题,分析评估了任楼煤矿电网电容电流的测试数据,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了电容电流治理方案,即将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改为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运行方式,并给出了具体实施方案。运行结果表明,该方案大大减少了高幅值电弧接地过电压发生的几率,抑制了铁磁谐振过电压,有利于提高电缆寿命。  相似文献   
13.
基于内容的体育视频分类是高效管理大量体育视频数据的关键步骤之一,为提高体育视频分类方法的正确率及泛化能力,提出一种基于类型标志镜头与视觉词袋模型相结合的体育视频分类方法.首先给出类型标志镜头的定义,并通过类型标志镜头构建该镜头视频帧训练库;然后构建基于视频帧训练库的金字塔视觉词袋模型,将视频帧标志为归一化的词频向量,使用SVM对视频帧进行分类;再通过分析视频帧分类错误的原因及表现形式提出基于时序连续性孤立帧去除算法,以消除视频帧的错误归类.由于体育视频按组合类型可分为单一体育视频与混合体育视频,因此分别提出了单一体育视频及混合体育视频2种分类算法.实验结果表明,文中算法具有实现简单、处理速度快和准确度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微网运行特别是在孤岛情况下,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的随机性较大,使得其电能的调度成为一个重要且困难的问题。针对不同分布式电源的特性以及成本,对传统意义下的微网经济调度模型进行了修正,将环境成本、发电成本和旋转备用成本作为多目标,建立了环保经济的微网多目标模型。针对3个不同的目标函数,采用NSGA-II多目标优化方法,求解多目标协调的最优解。算例结果表明,该算法和模型的收敛更快、更全面。  相似文献   
15.
沙河渡槽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的主要控制性工程,渡槽槽身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单跨30 m,槽身U型,直径8 m,槽身壁厚35 cm,共228榀槽。槽身纵向预应力钢绞线27束,采用两端同时施加预应力方式,环向预应力初步设计119束,张拉施工量大,按老的张拉方法,待张拉全部完成后再将槽身起吊、移动,占用预制台座的时间长,必将严重制约槽身预制的施工进度,进而会影响整个渡槽工程的完工时间。研究项目通过建立张拉仿真模型,对渡槽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施工顺序产生的应力场进行仿真研究分析,优化了环向预应力筋布置,优选出合适的张拉次序,采用分级、分步张拉方式,减少张拉工艺占用台座的时间,将大量张拉工作量放在存槽台座上完成,提高了预制效率及预制进度。  相似文献   
16.
结合实际大型渡槽工程,设计球型隔震支座NKQZ15000GD,该支座具有较高的竖向承载能力、较低的水平剪切刚度,并具有一定阻尼和复位能力;对该支座进行材料性能测试,拟合支座的力学性能参数;分别采用反应谱法和动力时程法,计算隔震渡槽在设计地震与超设计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分析球型隔震支座应用于大型渡槽的减震效果,根据定量分析的结果得到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箱形渡槽产生日照温差及温度应力的基础,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某渡槽日照温差及温度应力进行了有效的仿真模拟,结果表明:日照温差作用下,在混凝土箱形渡槽槽身内表面无论沿纵向和横向都将产生可观的温度应力,其值均已超过混凝土的抗拉设计强度。所以,在箱形渡槽槽身结构设计中对日照温差作用产生的温度应力必须予以重视,在设计中应配置适当的温度钢筋。  相似文献   
18.
在许多基于传感器网络技术的物联网应用中,用户需要快速的查询响应,比如智能交通物联网应用中,行驶在路上的司机即时查询附近的空停车位信息.如何为此类物联网设计一种符合传感器网络特性(如能量有效等)的快速数据转发方案是一项重要的挑战性工作.已有的传感器网络实时数据转发协议大都因未解决好转发断路带来的额外开销、孤立节点处理耗时、难以适应网络拓扑动态变化等关键性问题而未取得理想的实时性效果.为此,该文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查询的快速数据转发方案,利用查询消息为每个传感器节点建立最快速的数据转发路径(有向无环图),此外文中给出的综合路径代价模型可以均衡网络能量和减少网络拥塞延时,最后设计了贪婪的分布式数据转发算法及其改进算法,并用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19.
论文首先通过试验研究,证明了隔震结构的基本工作原理,然后介绍隔震结构的精确解和近似解法,并运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对隔震和非隔震的周期、频率进行对比,指出近似解也有很高的精确度,不仅在数值上能够满足一定的精度范围,而且计算简单方便,可以用于对结构周期进行预估,从而对实际工程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郑重阳  彭辉  刘帅  闫秦龙 《人民黄河》2012,34(7):111-113
通过对南水北调工程大型渡槽在混凝土材料优化、施工方案和方法、施工期温控措施、后期表面养护等温控防裂措施进行总结,从材料配合比优化、结构限裂设计、施工期质量管理、混凝土温度监测和预报、温控信息共享等角度预测了渡槽温控防裂技术的发展趋势。工程实践表明,这些温控措施联合使用,防裂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