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98篇
  免费   1858篇
  国内免费   1174篇
电工技术   1586篇
技术理论   3篇
综合类   2270篇
化学工业   908篇
金属工艺   352篇
机械仪表   599篇
建筑科学   1213篇
矿业工程   942篇
能源动力   629篇
轻工业   397篇
水利工程   741篇
石油天然气   668篇
武器工业   374篇
无线电   1257篇
一般工业技术   1277篇
冶金工业   411篇
原子能技术   118篇
自动化技术   2785篇
  2024年   73篇
  2023年   190篇
  2022年   368篇
  2021年   460篇
  2020年   554篇
  2019年   493篇
  2018年   396篇
  2017年   561篇
  2016年   585篇
  2015年   594篇
  2014年   893篇
  2013年   951篇
  2012年   1078篇
  2011年   1157篇
  2010年   837篇
  2009年   852篇
  2008年   834篇
  2007年   902篇
  2006年   794篇
  2005年   680篇
  2004年   539篇
  2003年   436篇
  2002年   358篇
  2001年   316篇
  2000年   272篇
  1999年   228篇
  1998年   168篇
  1997年   167篇
  1996年   128篇
  1995年   119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5篇
  1966年   4篇
  196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低渗透厚油层层内优势窜流通道定量识别新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低渗透厚油层引入能有效表征优势窜流通道的4项参数,应用加权K-means聚类算法开展优势窜流通道的定量识别方法研究。利用该方法对乾安油田Ⅰ区Ⅶ砂组油藏59口井177小层进行识别,诊断出22口井存在优势窜流通道,与研究区示踪剂检测结果基本相符。根据优势窜流通道的单井识别结果,绘制了优势窜流通道平面分布图,研究其分布规律。优势窜流通道的分布区域主要受砂体微相、砂体形态及古水流方向的控制。  相似文献   
992.
塔河油田底水砂岩油藏水平井堵水提高采收率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甘振维 《断块油气田》2010,17(3):372-375
塔河油田三叠系油藏为中孔、中—高渗底水块状断背斜型砂岩油藏,水油体积比达到100倍以上,底水能量充足。油田主要以水平井开发,由于受油藏非均质性影响,水平井在开发中表现为底水沿高渗段点状锥进水淹,导致大量剩余油无法采出。在水平段非均质特性和出水规律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思路:多次堵水,使油水界面均匀抬升到水平段,从而提高采收率。该技术在现场实践中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93.
中国最大跨垂比延伸水平井流花11-1-32ERW井钻井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花 1 1 - 1 - 32大跨度延伸井完钻井深 5 2 94m ,跨度 4 80 1m ,水平段长 90 5m ,跨垂比5 .52 ,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跨垂比延伸水平井。通过对该井工程设计与施工 ,以及所应用的套铣回收套管、旋转导向钻具和套管漂浮技术等进行简要介绍 ,力图对水下井口作业和类似的大位移井作业所需考虑的技术难度、工程准备和施工过程中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以及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初步总结 ,以期为今后设计和实施类似的大跨垂比延伸水平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The kinetics of hydrodesulphurization (HDS) reaction of residual oils at temperatures of 320-440°C has been explored lea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power law model. The reaction order was found to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from 4.33 to 1.42 while the rate constant increased with temperature from 0.312 to 10.847 kg/mol h. 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101.0 kJ/mol and a frequency factor of 3.42 × 108 were also recorded. These results are in excellent agreement with other work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The study also revealed the sharp contrast between HDS and Sulphurization, which has its reaction order increasing with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995.
利用液-固吸附色谱柱将重油分离成四组分或八组分;采用等体积黏度测定法测定了重油各组分稀溶液的黏度,绘制了比浓黏度-浓度曲线,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解释;提出了采用多点法和单点法计算重油组分特性黏度的方法。结果表明,重油各组分稀溶液的比浓黏度-浓度曲线均为水平线,满足Einstein定律,与高分子稀溶液比浓黏度-浓度曲线满足Huggins定律的情况不,这是由于重油分子在稀溶液中呈刚体结构,分子间力不足以引起重油分子的形态尺寸变化的缘故。根据重油各组分稀溶液的比浓黏度-浓度曲线可以得到其特性黏度。  相似文献   
996.
非均质底水油藏水平井水淹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应用洛伦兹曲线评价储层的非均质性,通过反解洛伦兹曲线的方法得到具有统一地层传导系数均值的不同非均质程度油藏的渗透率分布,建立了典型底水油藏地质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非均质底水油藏水淹规律。结果表明,当变异系数 V k≤0.2时,油藏可被视为均质的;底水沿高渗透条带突进,渗透率剖面与含水剖面、产液剖面具有一致性;无水采收率与变异系数之间呈修正的逻辑斯蒂函数关系;半对数坐标系下含水率随采出程度的变化关系曲线呈S型,且含水率与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呈函数关系;V k<0.3时,油藏见水模式为线状见水整体水淹,0.3≤V k<0.7时,油藏见水模式为点状见水整体水淹,V k≥0.7时, 油藏见水模式为点状见水局部水淹。  相似文献   
997.
利用修正的幂律关系式预测液体混合物的导热系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估算液体混合物导热系数的幂律关系式的基础上,将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导热系数的比值引入幂律关系式,导出了估算液体混合物导热系数的修正的幂律关系式。利用修正的幂律关系式计算了二组分液体混合物的65个物系76组386个导热系数,计算值与文献值的总平均相对偏差为1.26%。与文献方法相比,修正的幂律关系式总平均相对偏差最小;只需要各组分的导热系数数据,就可预测液体混合物的导热系数,简单方便;适用于有机物的液体混合物及其水溶液,可用于多组分液体混合物,不受组分导热系数相对大小的限制。  相似文献   
998.
非均质底水油藏水平井水淹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数值模拟技术为手段,通过建立非均质底水油藏水平井概念地质模型,研究了油藏平面及垂向非均质性(不同渗透率级差及高渗带宽度)对水平井水淹规律的影响。研究表明,油藏非均质性对水平井沿程见水点位置及高渗带、低渗带平均日产油量之比等有显著的影响,该项研究对于指导非均质底水油藏水平井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9.
分析了乌夏地区隐蔽油气藏类型、成藏条件,并提出了隐蔽油气藏分布规律。研究区紧邻生油凹陷,烃源岩条件优越,冲断活动响应的各种沉积砂体提供良好的储集体,盖层封堵能力良好,不整合与断裂发育,构成立体输导网络,从而形成了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裂缝性油气藏和复合油气藏等多种隐蔽油气藏。研究认为构造因素与沉积相带是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不整合面与断裂附近为油气藏有利发育区。  相似文献   
1000.
油田注水开发的中后期,层间治理接替是实现稳油控水的有效手段。但治理中往往对已发生改变的孔喉结构缺乏量化认识,因而造成调堵剂与储集层配伍性脱节。在半定量研究分析黄骅坳陷枣园油田枣南孔一段油藏强水淹储集层的孔喉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对其变化作出了半定量解释,认为:储集层原始沉积物性差异大是造成层间矛盾的前提,后期注入水对高渗透率储集层长期冲刷改造以及层间治理的工艺适应性差加大了这种层间差异,导致层间矛盾不断恶化。提出了分析强水淹储集层孔喉结构变化的简单方法(把流体简化为单一水相,并把单砂体简化为均质,根据平面径向流公式,利用达西定律,半定量求出一定时间内储集层的渗透率与孔隙度比值,再据此求取孔喉半径),为调堵强水淹层的工艺设计提供了储集层参数。从矿场角度分析了该油藏加强未动用层启动的可行性,提出的治理对策是:根据吸水层水淹状况决定调堵方法,利用同位素井间监测技术确定调堵种类和浓度。图3表5参3(郭海莉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