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2篇 |
免费 | 39篇 |
国内免费 | 28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8篇 |
综合类 | 32篇 |
化学工业 | 11篇 |
金属工艺 | 2篇 |
机械仪表 | 2篇 |
建筑科学 | 68篇 |
矿业工程 | 23篇 |
能源动力 | 7篇 |
轻工业 | 13篇 |
水利工程 | 105篇 |
石油天然气 | 35篇 |
武器工业 | 3篇 |
无线电 | 6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篇 |
冶金工业 | 9篇 |
原子能技术 | 1篇 |
自动化技术 | 1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35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大米草在黄河三角洲地区促淤造陆、保滩护岸、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大米草的蔓延,其积极作用也日渐被负面影响所取代,并且已经对山东省沿海滩涂和海洋渔业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通过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大米草入侵现状和危害,提出黄河三角洲地区大米草入侵的总体治理方案,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大米草入侵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2.
93.
94.
结合南京南站电缆隧道工程沉井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首先介绍了采取的施工方案,然后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沉井施工对邻近高铁桥基的影响,为安全施工提供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沉井的长宽比、面积比及下沉深度对周边土体和邻近高铁桥基的影响规律。桥基的监测数据表明,沉井施工未对桥基造成影响,同时也证明了有限元分析结果的正确性。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和现场监测数据,泥质砂岩地质条件下,沉井下沉对周边土体竖向位移的影响范围为1倍下沉深度。另外,若沉井底标高低于高铁桥基桩底标高,沉井下沉势必影响桥基稳定,必须采取相应加固措施确保桥基的安全。 相似文献
95.
电子海图在保障海警舰艇安全航行和提高其维权执法工作效率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要充分发挥电子海图设备的功效, 就必须了解设备的缺陷, 每艘海警舰艇都应明确使用电子海图设备的各种风险源, 确定风险系数, 并依此制定电子海图故障应急程序, 遇到紧急情况应启动电子海图应急程序, 切勿进行随意的航行决策。只有不断提高海警舰艇航海人员的安全意识、职业素养和实操技能, 才能降低电子海图在海警舰艇应用的风险隐患, 提升其维权执法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6.
"蓄清排浑"水库运用方式与淤积过程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减轻水库泥沙淤积,我国研究工作者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蓄清排浑"运用模式.以往人们对"蓄清排浑"的理解基本停留在原则框架的层次,对"蓄清排浑"水库淤积过程的认识不够深入.本文采用一维不平衡泥沙数学模型,以溪洛渡水库为案例,针对影响"蓄清排浑"水库运行条件最为重要的时间和空间因素,从汛后蓄水时间和汛期限制水位两个方面对水库淤积量过程、三角洲推进、横断面发展和排沙比变化等淤积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给出了不同水库运行条件下库区泥沙淤积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97.
为了解亭子口水利枢纽坝基泥质粉砂岩流变规律,采用RLW-2000三轴流变仪对泥质粉砂岩进行三轴压缩流变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较低应力水平下,泥质粉砂岩轴向流变较侧向更为显著,随着应力水平升高,侧向流变发展迅速,试样破坏前侧向流变增幅为轴向的2倍左右。基于试验结果,得到流变速率与应力水平及围压的关系,分析流变破坏模式,掌握了泥质粉砂岩三轴流变基本力学特性。利用文献[6]中的非线性损伤流变模型进行流变力学参数辨识,并利用获得的流变力学参数模拟亭子口水利枢纽坝基蓄水后长期运营条件下的流变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98.
淤泥质河口是填海建港主要地区,体现出明显城市化形态特征,却未在城市形态学领域引发实质性研究,导致填海规划缺乏指导.本文选择20个研究对象,以适宜分辨率Google Earth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形态绘制方法,依据基础形态指数稳定域,得出河口区适宜研究幅度和精度,并利用填海方式破碎度和潮间带特征指数分析河口形态与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99.
Sediment trap efficiency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effective operational life of reservoir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five laboratory experiments on trap efficiency. An over‐spilling condition and four gaps located at the downstream end of a reservoir were analysed in this study.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assumed a river carrying two phases of sediment flowing into a one‐dimensional reservoir. The coarse sediment (sand) was deposited and formed a defined prograding delta. The fine sediment (mud) formed a dilute suspension of wash load in the river. As the river entered the reservoir, the muddy water plunged on the foreset, forming a turbidity current. The turbidity current deposits, in turn, formed a bottomset. Black coal slag and white glass beads were used to simulate sand and mud. Their specific densities were 2.6 and 2.5 for black coal and beads, respectively. The water surface elevation in the reservoir was approximately similar in all experiments. Neither the water nor sediment discharge conditions were changed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runs. Suspended sediment was sampled through seven siphons; six of these being components of a rake in which they were vertically stacked. The last siphon was positioned on the rake outlet. Sediment samples were taken three times, at approximately evenly spaced intervals in the experiments.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nd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were calculated for each siphon. The bed sediment deposit was sampled after each experiment. Sediment trap efficiency in the reservoir was calculate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e maximum venting capacity (minimum trap efficiency) occurs under over‐spilling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