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6篇
电工技术   4篇
综合类   15篇
金属工艺   3篇
机械仪表   11篇
建筑科学   1篇
矿业工程   2篇
能源动力   1篇
水利工程   22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武器工业   7篇
无线电   14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4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Since its first introduction to the industry the control systems of electron beam machines have gone through an enormous evolution.With the availability of fast amplifier components and digital beam controllers the advantages of the electron beam have further increased making it a truly software controlled thermal processing tool.Modern beam controllers enable multi-beam and multi-focus technologies,where the beam is split in up to 60 individual beams.These technologies can reduce the processing time by parallel processing or improve the quality by optimized thermal expansion of the part.Multi-process technologies,where several processes are performed in one run (e.g.welding and cosmetic treatment) further extend the application range of the electron beam process.Fast beam deflec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electron-optical monitoring is the fundamental component for advanced seam tracking systems.They allow automating the EB application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process cos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re-sults in a reproducible manner.Basis for a high quality of the EB process is the condition of the tool,the electron beam itself.By in-troducing the beam parameter product to the electron beam,reliable information about the quality of the beam can be derived.Im-plemented into automatic beam alignment systems repeatable results with high quality are achieved.  相似文献   
132.
介绍了带通采样技术在高分辨率图像声纳中的应用;首先阐述了带通采样定理以及采样率的选取原则,然后从多波束图像声纳的原理出发,给出了基于带通采样的数字波束形成方法;仿真和湖上试验表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以及工程实现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3.
考虑到海底测深点的分布特性,该文将空间体元的思想引入多波束测深数据的异常值探测,设计了异常值探测算法.首先确定空间体元剖分阈值,对整个多波束测深点云数据空间进行分解;其次选取非异常值初始种子体元,通过分析其26个邻域体元的点云密度得到非异常值体元,同时标记异常值体元,并进行邻域生长;采用迭代的方式进行更精细的空间体元剖分,当本次剔除的异常值总数量少于设定的异常值比率阈值时,结束迭代.该文采用模拟实验数据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4.
针对高铁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的吞吐量未被充分提升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天线分组的自适应波束传输方案。首先利用基站(BS)预知的列车位置信息,并将波束赋形技术引入高速场景,建立高铁大规模MIMO的三维模型;其次验证BS天线分组情况下,子波束的吞吐量与其对应的发射天线数满足非线性关系,且子波束天线数变化并未对其他波束的吞吐量产生影响。基于此,以天线分组的自适应波束赋形方案对列车运行至不同位置的波束数和子波束所需的发射天线数进行调整,保证不同位置的最优系统吞吐量。计算机仿真表明,该方案与传统的单波束、双波束、八波束相比,在列车距基站125 m范围内分别实现了系统吞吐量87.9%、62.3%、50.6%的提升,在125 m之外与单波束赋形的系统吞吐量相近。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案无论列车距BS较近或较远时,系统吞吐量均处于最佳水平,更好地适应高速铁路环境。  相似文献   
135.
围绕管道悬空检测技术,在总结其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发展趋势。人工潜水员检测、水下机器人检测和声呐检测方法的检测精度较差,且效率低下。水下激光检测和分布式光纤主动加热法检测较大地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但所需成本较高,不符合目前的行业需要。相较而言,管道智能检测机器人具有直接接触的工作方式,检测结果能精确地反映管道悬空的真实状态,且检测成本较低,将是未来海底管道悬空检测的主要技术手段,具有发展优势及潜力。  相似文献   
136.
水库库容和淤积量的变化是水利电力部门十分关心的问题。正确快速测定库容和淤积量对保证库区、大坝的安全和计划调度、发电等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2013年温州市珊溪水库库容曲线复核与淤积测量项目,验证了多波束测深系统在水库库容测量中具有观测方便、快捷、精度高和成果多样化、直观性强等优点,对于水库库容计算和淤积核查分析的准确度有极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7.
混合使用了两种形式微带贴片单元在Ku波段实现了反射阵列天线,一种形式为不同大小贴片,另外一种形式为带不同长度延迟线的贴片。通过使用两种形式的贴片,优化了贴片单元的反射方向图,使其最大反射方向始终朝向阵列最大辐射方向,从而保证了阵列的效率。仿真与实测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口径约为13.5波长的反射阵列天线在5.5%的带宽内,实现了效率大于48%的设计。  相似文献   
138.
UxDMA算法是一种高效的集中式算法,是用于时分多址、频分多址和码分多址信道分配的统一算法。在UxDMA的基础上,利用多波束天线的多波束形成能力,针对低时延定向ad hoc网络提出了一种集中式调度算法——CLSM(Centralized Low-delay Scheduling Algorithm Based on Multi-beam Antennas)。CLSM通过不同时延等级限制的报文来比较着色后发送链路的优先级,优先选择高优先级链路传输。通过仿真验证了CLSM的性能:与UxDMA相比,该算法在多时延限制的发送端调度中表现出了更好的吞吐量和时延性能。  相似文献   
139.
提高多波束发射阵合成效率的方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多波束发射阵合成效率的各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对相位、幅度、频率和功率四种影响因素的分析,从相位均衡、幅度均衡、频响均衡和功率补偿四个方面出发,提出了提高多波束发射阵合成效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0.
论述了一种多波束精确估计目标方位的方法,对不同工作频带具有一定带宽条件下方位估计的综合性能进行了仿真,方位估计均方误差小于1°,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