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21篇
  免费   1686篇
  国内免费   610篇
电工技术   159篇
综合类   2163篇
化学工业   2615篇
金属工艺   540篇
机械仪表   236篇
建筑科学   6410篇
矿业工程   541篇
能源动力   130篇
轻工业   231篇
水利工程   875篇
石油天然气   616篇
武器工业   87篇
无线电   90篇
一般工业技术   1880篇
冶金工业   1049篇
原子能技术   21篇
自动化技术   74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273篇
  2021年   412篇
  2020年   385篇
  2019年   367篇
  2018年   403篇
  2017年   499篇
  2016年   478篇
  2015年   576篇
  2014年   911篇
  2013年   805篇
  2012年   1024篇
  2011年   1183篇
  2010年   956篇
  2009年   972篇
  2008年   981篇
  2007年   1134篇
  2006年   1078篇
  2005年   889篇
  2004年   776篇
  2003年   668篇
  2002年   560篇
  2001年   416篇
  2000年   371篇
  1999年   306篇
  1998年   222篇
  1997年   176篇
  1996年   149篇
  1995年   136篇
  1994年   97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9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是一种新的测井方法。该文主要针对胜利油田的多个油区的套管井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的应用实例进行了分析,指出它在开发过程中对研究管外窜槽、注水层的吸水量、判断水淹层和划分水淹级别、划分储集层和判断储集层性质、划分油层中的泥岩夹层、确定泥质含量及粘土类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综合其它测井方法后,能对研究储层变化、寻找剩余油分布等提供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82.
以HSK方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利用岩心核磁共振实验数据计算阳离子交换容量Qv的方法.该方法与湿式化学阳离子交换容量分析法相比存在一定的误差.12块岩样数据显示,相对误差范围12%~95%,平均相对误差为55%.分别从溶液矿化度、核磁共振总孔隙度以及黏土束缚水T2截止值等参数出发,开展了核磁共振确定阳离子交换容量影响因素分析研究.黏土束缚水T2截止值是影响核磁共振计算阳离子交换容量的关键参数,黏土束缚水T2截止值是可变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3 ms.基于岩心核磁共振准确求取阳离子交换容量的前提是准确求取黏土束缚水T2截止值.  相似文献   
83.
弹丸斜侵彻钢筋混凝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分析典型的计算公式对于钢筋混凝土斜侵彻问题的适用性.对3个斜侵彻深度计算公式的构成形式、主要特点以及计算实例结果与试验数据的比较情况进行了讨论,明确了各计算公式的计算误差及适用范围。其中文献[3]公式预测值与试验数据吻合得最好。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初始倾斜角β的存在,使有效侵彻深度显著减小,且斜侵彻时侵深与正侵彻时侵深之间非简单余弦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84.
钢筋混凝土结构广泛运用于电力基础设施中,对其内部钢筋参数进行检测能够有效判断其结构耐久性,对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有重要的意义。针对传统钢筋混凝土检测方法无法判断混凝土内钢筋走向及埋深测量不够精确的问题,通过对钢筋测量原理分析和霍尔传感器布局设计,提出了一种基于电磁感应的钢筋定位及埋深检测方法。该方法用于判断钢筋的中心位置并测量其偏转角度,同时利用拟合得到的函数反应检测值与钢筋埋深之间的关系。实验表明,埋深检测值受到相邻钢筋的影响而存在较大误差,间距越小误差越大,因此通过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对不同间距下的检测值进行了数据修正,有效地提高了混凝土中钢筋埋深的检测精度。  相似文献   
85.
袁方  赵修远 《工程力学》2021,24(8):55-65, 144
提出一种在塑性铰区域采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ECC)替代混凝土来改善FRP筋-钢筋增强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新方法。对FRP筋-钢筋增强ECC-混凝土构件进行了低周往复荷载试验,系统地考察了基体材料、筋材种类、轴压比对构件破坏模态、裂缝模式、承载力、残余变形、延性和耗能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将ECC替代塑性铰区域混凝土能够有效避免FRP筋的受压屈曲,进而显著提升组合柱的抗震性能。与钢筋增强ECC-混凝土组合柱相比,复合筋增强ECC-混凝土组合柱的残余变形明显更小,且屈服后的刚度更高。随着轴压比的增大,构件极限强度升高但变形能力降低。通过有限元参数分析可知,组合柱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均随着ECC抗压强度及总配筋率的增大而增大;在总配筋率不变的情况下,FRP筋占比越高,构件的延性越好。  相似文献   
86.
为研究高延性混凝土(HDC)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剪性能,该文对7根HDC加固梁及4根未加固梁进行静力试验,研究剪跨比、配箍率、加固层厚度和加固层附加箍筋对钢筋混凝土梁破坏形态、荷载-挠度曲线、受剪承载力以及裂缝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HDC面层对钢筋混凝土梁进行受剪加固,可以显著提高梁的受剪承载力;HDC面层可以代替部分箍筋的受剪作用,改善钢筋混凝土梁的剪切破坏形态;加固试件在达到极限位移之后,试件的完整性较好,剩余承载力较高。基于试验结果,利用桁架-拱模型,提出了HDC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87.
邓明科  代龙  何斌斌  张阳玺 《工程力学》2021,22(1):52-63, 99
为提高钢筋混凝土(RC)梁的变形能力,考虑在其塑性铰区采用高延性混凝土(HDC)代替普通混凝土。共设计6个剪跨比为3.6的RC梁试件,包含5个塑性铰区采用HDC的试件和1个RC对比试件。考虑HDC区长度、纵筋配筋率以及配筋方式和梁端配箍率的影响,研究试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下的滞回特性、变形能力及耗能能力。结果表明:与RC梁相比,塑性铰区采用HDC后,试件的破坏形态由弯剪破坏向弯曲破坏转变,延性和耗能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纵筋配筋率、配筋方式相同时,在梁端塑性铰区采用HDC,试件的位移延性系数和极限位移角分别提高30%和53%,而同时采用HDC和箍筋时分别相应提高33%和76%;梁端局部采用HDC替换混凝土可减少箍筋用量;梁端塑性铰区的HDC长度对试件延性的影响较小。分别计算塑性铰区采用HDC梁在开裂荷载、屈服荷载、峰值荷载、极限荷载时的顶点位移,其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88.

针对软黏土中的打桩问题,提出一种包含完全排水和完全不排水的柱孔扩张通用求解方法,并基于该方法,采用不排水柱孔扩张理论模拟静压桩打桩过程,并采用修正剑桥模型模拟软黏土的本构关系,同时联立扩孔运动学方程、应力平衡方程、质量守恒方程等建立弹塑性孔扩张偏微分控制方程组,利用相似变换的技术求解该方程组,从而获得半解析解.通过与文献中的解答对比,验证了解答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9.
不规则钢筋砼板的塑性理论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规则钢筋砼板的计算,目前尚无明确的方法和统一的计算结果。本探讨不规则的钢筋砼板在极限状态下承载能力的计算方法。用屈服线分析法求板的承载能力的数值解,对角部效应的影响提出了补偿内力功的概念,采用局部配置板顶钢盘的方法。  相似文献   
90.
Results of the behavior of pultruded fiber-reinforced polymer (FRP) I-shaped beams subjected to concentrated loads in the plane of the web are presented. Twenty beams with nominal depths from 152.4 to 304.8?mm were tested in three-point bending with a span-to-depth ratio of four. Load was applied to the top flange directly above the web—12 without bearing plates and 8 with bearing plates of varying width and thickness. All test specimens failed with a wedgelike shear failure at the upper web-flange junction. Finite-element results support experimental findings from strain gauge and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data. Bearing plates increased beam capacity by 35% or more as a function of bearing plate width and thickness. Bearing plates increased average shear stress in the web at failure from 17.4 to 27.2?MPa—below the accepted value of in-plane shear strength (69?MPa). A design equation is presented, and predicted capacities are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average value of experimental capacity to predicted capacity is 1.12 with a standard deviation of 0.11 an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OV) of 0.10 for sections up to 304.8?mm dee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