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12篇
  免费   1091篇
  国内免费   575篇
电工技术   292篇
技术理论   2篇
综合类   797篇
化学工业   170篇
金属工艺   14篇
机械仪表   30篇
建筑科学   1090篇
矿业工程   158篇
能源动力   502篇
轻工业   49篇
水利工程   5670篇
石油天然气   282篇
武器工业   6篇
无线电   16篇
一般工业技术   63篇
冶金工业   54篇
原子能技术   7篇
自动化技术   176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28篇
  2022年   203篇
  2021年   272篇
  2020年   271篇
  2019年   308篇
  2018年   273篇
  2017年   338篇
  2016年   375篇
  2015年   370篇
  2014年   482篇
  2013年   459篇
  2012年   592篇
  2011年   583篇
  2010年   411篇
  2009年   410篇
  2008年   436篇
  2007年   527篇
  2006年   496篇
  2005年   426篇
  2004年   307篇
  2003年   259篇
  2002年   252篇
  2001年   206篇
  2000年   142篇
  1999年   144篇
  1998年   111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黑河干流中游地区耗水量变化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河流域水资源极其匮乏,加之地区上的配置不均衡和中游地区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黑河下游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已影响到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黑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中游地区,该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蔬菜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之一,耗水量占流域耗水量的85%以上,是黑河的主要耗水区和径流利用区。利用黑河上游控制站莺落峡站和中游控制站正义峡站水文资料,分析了黑河中游耗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前黑河中游耗水量在4.4亿m^3左右,比较稳定;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耗水量明显增加,80年代耗水量比70年代以前增加了1.97亿-2.49亿m^3;90年代耗水量又比80年代增加了1.64亿m^3左右;80年代以来流域耗水量呈明显增加的趋势,这是以人类活动影响为主的结果。  相似文献   
42.
文中以山西省首家悬索自动化测流缆道在义棠水文站淤泥质河床的应用为例,叙述了该站缆道的设计、安装、试验研究的基本情况、设计指标、缆道总体布设、信号传输线路的设计及工作原理等。“失重”开关与河底开关的双重保险功能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淤泥质河床信号的产生与传输的关键。文中对此做了具体叙述,旨在为类似的缆道工程设计采用时参考。  相似文献   
43.
长江口北支水道水沙特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从实测资料出发,结合水流数值计算成果,对长江口北支水道的水流、泥沙和含盐度等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了北支水道的水沙特性,并分析了水沙变化与河床变化的相互关系.北支水道在1958年南通河段河势控制后,径流分流比逐年下降,并渐趋稳定于3%左右.北支水道受径流影响越来越小,主要受潮流作用.随着水沙特性的逐年变化,北支水道0 m以下槽蓄容量逐年减小,并渐趋稳定,北支上段为逐年淤积最快的区域.由此反过来影响了水沙条件的进一步变化,使北支上段平均潮差增加,北支的会潮点由崇头附近下移至青龙港附近.  相似文献   
44.
渭河流域水利水保措施减水减沙效益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截止1989年底,渭河流域共有水库361座,塘坝2666座,引水有效灌溉面积40.4万公顷,治理总面积8136km~2,治理度17.1%。以1970年为效益计算起始年,并将全流域划分为18个片,分别采用水文法和水保法计算1970~1989年间各项水利水保措施减水减沙量及综合减水减沙效益。水文法算得的综合减水效益为24.1%,减沙效益为30.6%;水保法算得的结果相应为29.9%和30.8%,两者相近。  相似文献   
45.
皇甫川流域水沙特性分析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作者对皇甫川流域从径流泥沙来源、水沙特性、水沙变化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据此提出皇甫川流域近期治理方略是:以沟道坝系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推进林草植被建设;对砒砂岩地区实行大面积封禁治理。流域近期至2010年,治理的重点建议放在十里长川、沙圪堵至皇甫区间和沙圪堵以上的纳林川左岸。  相似文献   
46.
通过对塔里木河流域源流及干流的径流变化和水均衡分析 ,表明塔里木河源流来水基本稳定 ,由于源流灌区引水以及渗漏蒸发等损失加剧 ,干流水量存在减少趋势 ,并加剧了水量的时间分配不均 ,不利于干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维护与改善  相似文献   
47.
对宁夏引黄灌区渠道防渗衬砌的形式、防渗衬砌效果、渠道防渗衬砌工程的技术指标、冻害特征、防治措施进行了综合应用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不同级别渠道适宜的衬砌形式、推广渠道防渗衬砌的技术要求,供灌区节水工程改造、渠道衬砌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48.
It is mentioned in this paper that the adjustment of flow structure occurs when themain-flow swings.The changes of turbulence structure and flow energy loss in the indoor rivermodel are measured.The experimental data are presented for the first time for the further studyof complicated river flow structure.  相似文献   
49.
水文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创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了水文学在其 30 0余年的形成和发展中曾出现过的若干引人入胜、富有启发性、对学科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的研究成果 .论述了“假设”、“猜想”、“推理”、“比拟”、“综合”和“实验”等研究方法的运用在水文学理论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  相似文献   
50.
A comprehensive, GIS‐based modelling approach is developed to estimate runoff and phosphorus transport within a watershed at a daily time step. The approach relies on the use of GIS data for deriving major critical model parameters that exhibit distinct spatial variability over the catchment. Surface runoff is calculated by a modified rational method, which depends upon rainfall intensity, soil moisture status, slope, land‐use and soil characteristics. Phosphorus loading is estimated as a function of the runoff volume and the event mean concentration for different land use categories. A diffusive approximation method is used to trace runoff and phosphorus transport to the basin outlet. The modelling approach is tested in the Margecany catchment, Hornad River basin, Slovakia, to simulate runoff, phosphorus loading, and its transport on a daily time scale using data observed between 1995 and 2000. Satisfactory results of the hydrographs and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at the basin outlet are obtained, though more efforts regarding the phosphorus cycling and its biochemical reactions need to be clarified by further research.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