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44篇
  免费   573篇
  国内免费   185篇
电工技术   123篇
综合类   906篇
化学工业   2520篇
金属工艺   49篇
机械仪表   59篇
建筑科学   1689篇
矿业工程   163篇
能源动力   432篇
轻工业   359篇
水利工程   191篇
石油天然气   295篇
武器工业   4篇
无线电   18篇
一般工业技术   181篇
冶金工业   387篇
原子能技术   28篇
自动化技术   98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173篇
  2019年   146篇
  2018年   141篇
  2017年   184篇
  2016年   230篇
  2015年   204篇
  2014年   364篇
  2013年   412篇
  2012年   557篇
  2011年   538篇
  2010年   433篇
  2009年   480篇
  2008年   385篇
  2007年   500篇
  2006年   466篇
  2005年   366篇
  2004年   303篇
  2003年   270篇
  2002年   177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113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9年   1篇
  195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生物地耕法降解含油污泥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含油质量分数为9.0%和10.2%的油泥进行生物地耕法的研究。结果表明,生物降解120d后,油泥残油质量分数分别由9.0%和10.2%降至3.1%和4.0%,石油降解率分别为65.6%和60.8%;同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生物降解前后含油污泥中饱和烃的组分和质量分数变化,含油质量分数为9.0%和10.2%油泥中的长链烷烃分别减少39.8%和42.2%。  相似文献   
62.
研究了投加酵母菌群、光合细菌群和混合菌群等多功能微生物菌群促进炼厂的剩余污泥的减量化效果。通过多次污泥减量试验,观察到在好氧消化基础上投加功能菌群能显著促进炼厂剩余污泥减量化。结果表明,与仅好氧曝气条件下相比,投加酵母菌群、光合细菌群、混合菌群的MLSS去除率明显提高了13.81%、30.58%、37.94%;投加功能菌群作用后的污泥沉降性能均优于投加前;pH值均逐渐降低。功能微生物降解效应使石油组分发生明显的变化,强化了对低中碳正构烷烃的降解程度,有利于将高碳链烃降解为低碳链烃。  相似文献   
63.
为了有效控制A/O生物除磷工艺处理化粪池污水时产生的丝状菌膨胀,先后采取改变系统的COD污泥负荷(NCOD)、溶解氧(DO)的质量浓度和降低S2-的质量浓度等措施,最终使A/O除磷工艺丝状菌膨胀得到了控制,污泥沉降性能得到了有效恢复.研究结果表明:A/O除磷工艺在高NCOD条件下运行时,容易发生严重的丝状菌膨胀现象,原因是COD在厌氧区降解后仍有较高的剩余量进入好氧区,导致聚磷菌在和丝状菌的竞争中优势变弱;在低NCOD条件下运行时,由于原水中硫化物含量过高导致丝状硫细菌增殖,因此仍然存在轻度的丝状菌膨胀现象.  相似文献   
64.
阐述了国内外利用直接热化学液化法处理污泥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并介绍了将其转化为油的典型液化工艺及其影响油产量的主要因素,阐明此种方法的发展趋势,并指出资源化利用和能源回收应该是今后污泥处置的方向.  相似文献   
65.
采用好氧和厌氧污泥进行污泥的生物吸附实验,研究好氧与厌氧污泥吸附动力学和吸附平衡模型。研究表明:好氧和厌氧污泥的吸附过程中,颗粒内扩散是污泥吸附的主要限速阶段,但它不是唯一的限速因素。好氧和厌氧污泥的假二级反应模型比一级、二级反应模型更能描述污泥的吸附过程。Langmuir和Freundlich的吸附平衡方程都适合描述厌氧和好氧污泥的吸附平衡过程。  相似文献   
66.
通过两套生物造粒流化床试验装置的并联和串联运行,运用摄影与图像分析、颗粒静沉和密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流化床中颗粒污泥的物理性质及破碎与恢复特性.在作为一级柱(接受人工配置污水)运行的过程中,流化床主要经历了颗粒成长;在作为二级柱(接受一级柱出水)运行的过程中,流化床主要经历了颗粒破碎.试验结果表明,在多次轮回切换工作的过程中,流化床中的颗粒污泥具有动态稳定性,破碎的颗粒很容易得到恢复.颗粒污泥的有效密度随粒径而变化的趋势不明显,粒径-密度关系在双对数坐标图上始终处于同一领域,且远高于常规絮凝体的密度,表明流化床中形成的颗粒污泥具有密实的构造.  相似文献   
6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发展劳务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借助劳动时间的测算方法,估算出张家川县农村有剩余劳动力5.23万人需要转移;同时分析了张家川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兼业性、盲目性、低层次性等特点及其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影响因素;在分析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合理、有序转移的途径。  相似文献   
68.
利用NH3-(NH4)2SO4体系,对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s,PCB)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含铜污泥中的铜进行浸析。对PCB污泥中重金属的质量分数进行了测定,其中铜在污泥中的质量分数为33.500%,其余金属质量分数较小。重点探讨了氨-硫酸铵浓度及pH、浸析时间、液固比、温度等条件对浸析率的影响。NH3-(NH4)2SO4体系对PCB污泥中铜浸析的最优条件为氨、硫酸铵浓度分别为3.0mol/L和1.5mol/L,液固比为20mL/g,浸析时间为180min,浸析温度为25℃。在最优条件下进行了浸析应用试验,结果表明铜的浸析率可达到97.5%,此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为0.63%。  相似文献   
69.
首先阐述了抛石挤淤的适用范围及其原理,然后结合工程实例,详细描述了其施工工艺及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标准,对该吹填淤泥区所布设的沉降监测点、周边隆起监测点、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孔隙水压力监测点分别进行了监测,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得出相关结论,进而探讨抛石挤淤在本试验中的可行性及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0.
Soil effects due to sewage sludge application in agricultur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Field trials show that increased nutrients (mainly P) and heavy metals in soil due to agricultural use of sewage sludge have mainly to be expected when sludge is applied in too high amounts. The biological effects of heavy metals on plants are determined by their solubility which is increased by pH decrease and degradation of organic matter. Normally, it should be expected that the microbial activity in soil would increase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sewage sludge. But, also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microflora by simultaneous enrichment of organic matter or inorganic and organic pollutants were found. The most important deleterious effects on soil microorganisms are the reduction in size of the total biomass, a reduced nitrogen fixing activity and changes in the composition of microbial populations of the soil. At what stage heavy metal toxicity to soil microorganisms or to microbial processes in soil is likely to become evident is unfortunately still uncertain. Again, the soluble fraction of heavy metals (also of organic pollutants) is a determing factor. To minimize the shown environmental risks an adequate sludge management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