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994篇
  免费   8594篇
  国内免费   4698篇
电工技术   4102篇
技术理论   8篇
综合类   9112篇
化学工业   15909篇
金属工艺   1665篇
机械仪表   2274篇
建筑科学   20233篇
矿业工程   6046篇
能源动力   5480篇
轻工业   5105篇
水利工程   20810篇
石油天然气   7786篇
武器工业   321篇
无线电   1618篇
一般工业技术   4773篇
冶金工业   3348篇
原子能技术   1136篇
自动化技术   2560篇
  2024年   264篇
  2023年   1034篇
  2022年   2271篇
  2021年   2741篇
  2020年   2869篇
  2019年   2402篇
  2018年   2275篇
  2017年   2918篇
  2016年   3256篇
  2015年   3234篇
  2014年   6230篇
  2013年   5954篇
  2012年   7729篇
  2011年   7780篇
  2010年   5853篇
  2009年   6076篇
  2008年   5292篇
  2007年   6928篇
  2006年   6272篇
  2005年   5640篇
  2004年   4467篇
  2003年   3992篇
  2002年   3407篇
  2001年   2716篇
  2000年   2306篇
  1999年   1778篇
  1998年   1288篇
  1997年   1047篇
  1996年   834篇
  1995年   733篇
  1994年   554篇
  1993年   425篇
  1992年   335篇
  1991年   257篇
  1990年   190篇
  1989年   203篇
  1988年   121篇
  1987年   130篇
  1986年   98篇
  1985年   99篇
  1984年   99篇
  1983年   54篇
  1982年   30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23篇
  1979年   39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5篇
  195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4 毫秒
981.
通过对三峡库区中部典型支流梅溪河库湾水动力参数及水体温度、浊度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水库运行各时期梅溪河河口干支流界面水流特性,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水交换对库湾的影响。结果表明:梅溪河河口双向水流特征明显,在温差异重流、干流惯性作用以及库区水位变动等因素影响下,干支流界面水流强度、进出水体间界面结构及形态在不同运行期有显著差异;由于双向水流结构的存在,尽管梅溪河河口干支流界面净流量较小(多小于100 m~3/s),但是干支流水体的交换量相对显著,介于314.17~535.26 m~3/s之间,可达净流量的4~40倍;在净流量最小的低水位运行期,干流倒灌水体基本能到达支流库湾常年回水区的末端。  相似文献   
982.
以优选的心墙沥青混凝土配合比为基础,分别采用质量分数为12%的石灰石粉、6%水泥+6%石灰石粉、12%水泥作为填料配制沥青混凝土试件,研究水泥填料对采用天然砾石骨料的心墙沥青混凝土长期水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12%石灰石粉为填料的沥青混凝土水稳定系数随浸水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减小,且在浸水75 h后水稳定系数降至0.88,已不满足心墙沥青混凝土水稳定系数大于或等于0.90的要求;采用12%水泥、6%水泥+6%石灰石粉为填料的沥青混凝土水稳定系数随浸水时间的延长先增大后减小,且在浸水375 h后达到最大,分别为1.02和0.98,在浸水1 500 h后水稳定系数仍然能够满足规范要求;用水泥替代部分石灰石粉作填料也可有效改善心墙沥青混凝土的长期水稳定性。  相似文献   
983.
结合大凌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实践,从分配范围、分配机制、分配原则、分配模型等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凌河流域特点,借鉴我国流域水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从公平性、效率性、可持续发展、政府宏观调控4个维度,设计了一套水权分配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构建了初始水权分配实践效果的耦合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大凌河流域。结果表明,在政府和大凌河流域水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下,通过加强大凌河流域所在区域的政治民主协商,流域内各区域水权分配结果充分体现了与其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匹配性,且各区域之间的耦合协同发展效度均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984.
遵循独立、科学、系统、层次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在充分分析国内外大量相关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浙江省实际情况,提出了包括防汛防台抗旱管理、水利工程管理、水行政管理、水利工程完好率、人才保障能力、资金保障能力等6项准则层的浙江省水利管理与服务能力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模糊聚类循环迭代法科学确定指标权重,并构建了发展水平综合评估模型。对浙江省2015年的水利管理与服务能力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将结果与2020年的预期值进行对比,查找问题和薄弱环节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85.
以珠江干流为研究区域,选取源头及干流10个水质断面的2008-2015年7项参数监测数据,采用季节性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珠江干流的水质变化趋势,得出珠江干流各测站的pH、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磷(TP)、氟化物(F-)共5项参数趋于改善,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及氨氮(NH3-N)共2项参数浓度基本保持不变;流域水质变化综合指数WQTI表明珠江干流总体水质状况趋向改善;水质呈现上游恶化中下游好转、污染物呈现以省区为单位以省会为中心的西部低东部高的地域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986.
河流水质评价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我国对水环境、水资源保护和供水安全的日益重视,河流水质评价的重要地位也逐渐凸显出来。该文从河流水质评价的研究背景入手,对国内外研究进展、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比较、评价方法的简介和优缺点、权重的选取及分析、指标的权重折减等几方面进行了系统地述评。在此基础上,指出水质评价今后应优化的方向,除了定性定量评价水质之外,在评价方法上,应将各评价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整合,相互借鉴改进,使评价结果更合理;此外,在选择评价方法时,应选择与我国河流以及研究对象相适应的方法,切忌一味学习国外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987.
水工隧洞围岩的应力分布及变形特征对保证其长期稳定性具有关键的作用。该文以中部引黄施工支洞为例进行实态建模,通过利用有限差分程序FLAC3D进行分析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未加强支护前,锁脚锚杆所受的压应力已超过锚杆的抗压强度,拱脚处应力集中现象明显;变形主要集中在拱顶、底板部位;加强支护后,钢拱架变形、钢拱架轴力和锚杆最大拉应力都得到减小。支护效果稳定且能够满足施工及后期运行要求。  相似文献   
988.
刘珊  孙宏亮  孙大鹏  曹雯雯 《应用化工》2007,36(6):567-569,572
采用电化学氧化法处理生活污水,探讨了电解质浓度、电流密度、pH值、反应温度、不同电极等对COD、浊度的影响。实验表明,处理水中COD、浊度的最佳条件是:电解质浓度为45 g/L,pH值为8,电流密度为60 mA/m2,温度为22℃,阳极为RuSn电极,阴极使用不锈钢电极。此时COD去除率达86.22%,浊度去除率达80%,悬浮固体去除率和细菌去除率94%和99%。  相似文献   
989.
基于政府的组织行为、政府的协调行为和政府的监督行为与行洪移民区域后期扶持的具体工作的研究,治淮工程移民安置方案产生31.2亿元的投资。移民区域的大小与安全行洪区范围直接相关,分汊河道行洪的最佳分流比决定了行洪的安全与否。为了探讨复杂并联泄洪河道中不同的闸门控制对泄流的影响,论文结合淮河入江水道归江控制段模型试验,对复杂分汊并联河道的分流比及其流态对河道的稳定等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所采集的水位流量资料进行理论分析,按照不同的闸门开度组合,结合水面流态,系统分析入江水道中下段分汊并联河道在不同的流量下最优闸门开度组合及支汊分流比。单闸控制,主汊河道闸门开度一定时,分流比随着总泄流量增加而减小,两支汊河道分流比基本相同,且随总泄流量增加而增加。双闸控制,主汊河道和支汊河道闸门组合调节时,主汊分流比同单闸控制,支汊分流比变化量来自主汊,不影响其他支汊河道分流比。最优闸门开度为主汊单闸控制2/3开度,最优分流比为76%、12%、12%,在此分流比下行洪,将保持移民后期区域不扩大或缩小。  相似文献   
990.
油松作为一种植根于黄土地区的常见植物,在提高黄土强度方面起重要作用。为了弄清油松根系在黄土地区的固土效应,本文采用离散单元法(Distinct Element Method)模拟根系拉拔试验,分析了法向压力、根系埋深、含水率对根-黄土界面摩擦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拉拔试验中,根-黄土界面峰值强度、残余强度随着法向力的增大而增大;峰值强度、残余强度随着根系埋深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含水率的降低,根-黄土界面峰值强度、残余强度呈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