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960篇 |
免费 | 879篇 |
国内免费 | 584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88篇 |
综合类 | 517篇 |
化学工业 | 215篇 |
金属工艺 | 16篇 |
机械仪表 | 11篇 |
建筑科学 | 349篇 |
矿业工程 | 349篇 |
能源动力 | 195篇 |
轻工业 | 12篇 |
水利工程 | 1609篇 |
石油天然气 | 5817篇 |
无线电 | 6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40篇 |
冶金工业 | 59篇 |
原子能技术 | 25篇 |
自动化技术 | 1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86篇 |
2022年 | 215篇 |
2021年 | 253篇 |
2020年 | 276篇 |
2019年 | 266篇 |
2018年 | 224篇 |
2017年 | 241篇 |
2016年 | 281篇 |
2015年 | 297篇 |
2014年 | 368篇 |
2013年 | 365篇 |
2012年 | 578篇 |
2011年 | 574篇 |
2010年 | 382篇 |
2009年 | 396篇 |
2008年 | 383篇 |
2007年 | 496篇 |
2006年 | 600篇 |
2005年 | 525篇 |
2004年 | 399篇 |
2003年 | 362篇 |
2002年 | 306篇 |
2001年 | 266篇 |
2000年 | 231篇 |
1999年 | 249篇 |
1998年 | 175篇 |
1997年 | 151篇 |
1996年 | 157篇 |
1995年 | 124篇 |
1994年 | 75篇 |
1993年 | 24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5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42.
43.
利用三维地震、钻井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分析,对泰国呵叻盆地H区块二叠系-三叠系构造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表明,H区块主要经历了印支Ⅰ期强烈拉张裂陷、印支Ⅱ期回返拉张以及喜山期热沉降三个发育期;区块内存在四个明显的不整合面,目的层主要包括三叠系与二叠系、中三叠统与下三叠统不整合。自下而上可划分为石炭系、二叠系以及中下三叠统三个构造层。构造单元分为南部斜坡、北部断裂两个构造带,区内断裂发育,主要为张性断裂,走向主要有北西向、北西西向和北东向三组;构造样式以基底卷入型为主,在剖面上存在"倒梳状"、"Y"字型、反"Y"字型以及"X"型等多种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44.
45.
46.
济阳坳陷作为我国东部渤海湾盆地内重要的富烃坳陷之一,内部具有复杂多样的压力环境。通过对济阳坳陷内各凹陷的实测地层压力统计、泥岩超压测井响应以及超压剖面发育特征的研究,将东营凹陷、车镇凹陷、沾化凹陷和惠民凹陷的超压系统划分为3种:单-强超压系统、复合超压系统与单-弱超压系统。单-强超压系统分布在东营凹陷与车镇凹陷,纵向上发育沙河街组三段-四段一个超压系统,超压幅度大,压力系数可达1.8以上。复合超压系统分布在沾化凹陷,纵向上发育沙一段、沙三段和沙四段3个超压带,且相互独立。单-弱超压系统分布在惠民凹陷,发育沙三段一个超压系统,超压的幅度相对较弱,压力系数不超过1.4。超压结构的差异性与烃源岩发育层系、热演化程度、压力封闭层分布以及断裂活动密切相关。烃源岩分布与演化控制了超压的形成和分布,压力封闭层控制着超压顶底界面,深大断裂控制了超压系统内外横向边界。 相似文献
47.
通过烃源岩地球化学数据分析、测井有机碳计算、生烃潜力法及生排烃史模拟,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段有效烃源岩的分布、生排烃史及排烃强度。长7段有机碳含量大于1.0%的暗色泥岩(含油页岩)厚度主要为20~90 m,平均有机碳含量主要介于2%~9%,其有效烃源岩分布以w(TOC)=1.0%和Ro=0.7%为界限,具有大面积广覆式分布的特征;长7段有效烃源岩在侏罗纪末期开始成熟生烃,主要在早白垩世早期(140~130 Ma,Ro≈0.7%)开始排烃,至早白垩世末期(100 Ma)达到生排烃高峰(Ro≈1.0%),最大产油率接近400 mg/g,排油率达308 mg/g,晚白垩世以来的区域性构造抬升使得生烃停止;长7段有效烃源岩排烃强度主要分布于(10~250)×104 t/km2,具有强排烃特征,以长6—长8段致密油为主的延长组油藏主要分布于排烃强度大于20×104 t/km2的地区,油气具有近源短距离富集的特点。 相似文献
48.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高家河三维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八段为例,阐明了利用地震信息研究沉积体系平面分布特征的方法。研究表明,岩石物性是地震资料进行沉积学解释的基础。基于90°相位地震数据体,利用时频分析技术,分析砂层地震反射频率;结合地震滤波,压制砂层地震干涉作用。地质、测井及地震相结合,对不同主频的地层切片进行沉积学解释,该方法有助于提高预测沉积体系的精度。研究区三角洲前缘亚相是盒八段的主要沉积亚相,其主要沉积微相为具有较大规模的2条分流河道。一条水下分流河道呈南东-北西向,沿S228、S232、S204、S205、Yq2和S216井展布;另一条分流水道近东西向,沿Y218、S222、Y120和S226井分布。这些水下分流水道充填砂体自然伽马曲线呈钟形、齿状钟形或箱形,在地层切片上表现为中、强能量带状反射模式。此外,一较小规模水下分流河道见于研究区西缘S212、Y217、S211、S210、S246及S247井区,在地层切片上表现为中弱能量蠕虫状、小斑块地震反射模式。 相似文献
49.
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X地区山西组致密砂岩储层为例,采用Matlab编程,提出铸体薄片图像面孔率提取的新方法,基于面孔率提出非均质系数U定量表征微观孔隙非均质性,并讨论非均质系数U和储层物性关系及微观孔隙非均质性的储层意义。结果表明,X地区致密砂岩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强烈,微观孔隙分布十分不均匀;非均质系数U与孔隙度和渗透率均为负相关关系,非均质系数U越大,储层非均质性越强,储层物性越差,反之储层物性越好;致密砂岩储层微观非均质性控制着孔隙(储集空间和渗流空间)的微观发育特征,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系数定量评价有利于指导后期开发、开采中优质层位的圈定。 相似文献
50.
盆地模拟是建立在油气地质的物理、化学原理上,用计算机软件来实现时空框架下的盆地结构、沉积充填和油气生排运聚的演化,从而给出油气资源潜力评价。TSM盆地模拟是在"3T-4S-4M"盆地研究工作程式指导下研发的在原型约束下的确定性数值模拟软件系统。系统强调以盆地原型并列与迭加分析为先导,采用确定性的油气响应模拟模块,合理计算埋藏史、热史、生烃史、运聚史等结果,通过结果分析得到合理的油气资源量和分布。通过四川盆地川西坳陷的模拟应用,揭示了晚三叠世以来陆缘拗陷盆地原型到前渊盆地原型的环境变化,以及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烃源岩发育、分布、演化特征和动态生排烃过程。模拟结果表明,侏罗纪拗陷原型沉降演化是导致不同段生排烃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中-晚侏罗世最终定型的结构控制了天然气的运聚,形成了孝泉-丰谷、安县-鸭子河-大邑2个有利的资源聚集区。模拟结果表达了盆地原型迭加的控烃、控藏过程;表明TSM盆地模拟可动态揭示"原型控源、迭加控藏"的油气演化过程,通过与已知的拟合,最终实现预测未知油气的功能,是油气勘探领域重要的技术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