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789篇 |
免费 | 1748篇 |
国内免费 | 1396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680篇 |
综合类 | 3223篇 |
化学工业 | 4869篇 |
金属工艺 | 2821篇 |
机械仪表 | 4029篇 |
建筑科学 | 3090篇 |
矿业工程 | 3025篇 |
能源动力 | 1004篇 |
轻工业 | 5280篇 |
水利工程 | 772篇 |
石油天然气 | 4370篇 |
武器工业 | 783篇 |
无线电 | 4036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370篇 |
冶金工业 | 1846篇 |
原子能技术 | 197篇 |
自动化技术 | 75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4篇 |
2023年 | 804篇 |
2022年 | 1117篇 |
2021年 | 1273篇 |
2020年 | 955篇 |
2019年 | 902篇 |
2018年 | 584篇 |
2017年 | 834篇 |
2016年 | 1024篇 |
2015年 | 1298篇 |
2014年 | 3106篇 |
2013年 | 2110篇 |
2012年 | 2852篇 |
2011年 | 3071篇 |
2010年 | 2860篇 |
2009年 | 3081篇 |
2008年 | 4285篇 |
2007年 | 2958篇 |
2006年 | 2588篇 |
2005年 | 2896篇 |
2004年 | 2451篇 |
2003年 | 1813篇 |
2002年 | 1497篇 |
2001年 | 1308篇 |
2000年 | 1032篇 |
1999年 | 812篇 |
1998年 | 748篇 |
1997年 | 667篇 |
1996年 | 669篇 |
1995年 | 588篇 |
1994年 | 538篇 |
1993年 | 422篇 |
1992年 | 366篇 |
1991年 | 335篇 |
1990年 | 335篇 |
1989年 | 285篇 |
1988年 | 58篇 |
1987年 | 46篇 |
1986年 | 27篇 |
1985年 | 34篇 |
1984年 | 20篇 |
1983年 | 24篇 |
1982年 | 17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12篇 |
1965年 | 3篇 |
1959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1年 | 2篇 |
194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993.
为获得双层椭圆形空心药型罩最佳结构参数,在利用AUTODYN软件对不同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的基础上,以炸高为2倍口径,射流头部速度和射流断裂前最大长度为考察指标,对影响射流成型的长短轴比、铝铜铁3种材料的声阻抗和罩间距3种结构参数进行设计。结果表明:在这3个因素中,各因素对射流速度影响由主至次的顺序是罩材料声阻抗、长短轴比、罩间距;对射流长度影响由主至次的顺序是长短轴比、罩间距、罩材料声阻抗。外罩材料为声阻抗值较小的铝、长短轴比为1.8、罩间距为2 mm时,双层椭圆形空心药型罩所形成的射流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994.
为有效解决轨道炮电枢熔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炮口分流降低接触电阻焦耳热功率的电枢熔化抑制方法。分析了电枢熔化形成机理,设计了电阻器、电感器和电容器炮口分流3种降低接触电阻焦耳热方案,仿真计算了3种炮口分流方案接触电阻焦耳热功率和产生量,分析了3种方案对电枢熔化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电阻器和电感器炮口分流方案可使接触电阻焦耳热产生量显著降低,能够抑制电枢熔化,但是需要增加输入电流补偿炮口分流对电枢电磁力的影响;电容器炮口分流效果十分有限,起不到抑制电枢熔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5.
由于吸气式飞行器全程在大气层内飞行,飞行弹道极易受到发动机性能偏差、气动偏差和风干扰等影响,导致爬升段初始条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针对该问题,将轨迹控制回路与速度控制回路作为2个相互独立的回路进行设计,建立了在线轨迹规划与速度规划和导引模型,并以射程最大化为目标,采用拟牛顿法进行多变量寻优,得到需用最优爬升时间和加速时间。最后以典型工况为例进行数学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为研究冲击片集成组件制造方法及其性能,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在爆炸箔基底上沉积制备了聚氯代对二甲苯(PC)飞片层,并且利用光刻方法原位集成了Su8-2150光刻胶加速膛,获得的加速膛厚度大于300μm且壁面垂直度良好。利用光子多普勒速度(PDV)测量技术获得了该冲击片组件电爆炸驱动飞片的加速历程。对比了常规方法制造的冲击片组件(聚酰亚胺飞片)与相同参数集成冲击片组件的飞片加速历程。结果表明,两组加速历程基本一致。聚酰亚胺飞片与PC飞片在前80 ns内分别达到了最大速度的77%与80%,加速膛出口处飞片速度分别为3970 m·s~(-1)和3906 m·s~(-1),两种冲击片组件驱动性能接近,飞片和加速膛的材料的改变对电爆炸驱动飞片过程未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99.
为得到聚能射流侵彻水夹层间隔靶规律,选取50 mm口径聚能装药对水夹层间隔靶(2 mm×4 mm钢靶板+100 mm水夹层)的侵彻过程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结合准定常侵彻理论和数学归纳法建立了射流侵彻水夹层间隔靶理论模型,得到了射流头部速度与侵彻距离之间的关系。为验证理论模型,用脉冲X光和计时仪获得了多个侵彻阶段的射流头部速度。通过模型分析了水夹层间隔靶结构对射流剩余头部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建立的理论模型正确,由其得到的射流穿过水夹层间隔靶后的剩余头部速度理论值与实验值平均误差为4.6%;当靶板厚度小于20 mm,且水夹层间隔小于150 mm时,水夹层间隔靶对射流头部速度的衰减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研究水封爆炸胀接管爆轰结束端开裂现象并探究其界面结合形式,首次使用一种可靠的聚偏氟乙烯(PVDF)压电薄膜传感器对铝-钢同轴管水封爆炸胀接撞击压力进行测试,得到并比较了压力时程曲线。结果表明,沿金属导爆索爆轰波的传递方向,基管与覆管的碰撞压力峰值呈递增趋势,表明引起末端开裂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压力的增加。计算得到撞击压力峰值的平均值为532.9 MPa。根据爆炸复合中撞击速度与撞击压力之间的关系,在已知撞击压力的情况下得到碰撞速度为52.57 m·s~(-1)。经分析可知,界面碰撞产生的温度并不足以使界面发生熔化。界面的金相照片亦显示其结合方式主要为金属间的直接结合,未出现过渡层和熔化现象,表明采用PVDF压电薄膜传感器测量水封爆炸胀接的撞击压力、利用所得数据来推断界面结合形式可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