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8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15篇
化学工业   44篇
金属工艺   4篇
建筑科学   24篇
矿业工程   76篇
能源动力   3篇
轻工业   8篇
水利工程   3篇
石油天然气   72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冶金工业   1篇
原子能技术   6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综合运用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以及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等方法确定了鲁卜哈里盆地古生界油气藏的主要成藏期次。中央凹陷区S2井生排烃史模拟结果表明中心凹陷区志留系源岩在三叠纪和白垩纪进入生排烃高峰。斜坡区A2井生排烃史模拟结果表明斜坡区志留系源岩在早白垩世进入生排烃高峰。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果表明中央凹陷区S2井古生界储层样品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多为两期,个别样品有3期;结合热史分析认为这3期分别对应三叠纪、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斜坡区A2井古生界储层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主要为两期,表明该井区奥陶系储层至少发生过2次重要的油气充注活动。结合热史分析认为这2期分别为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方法测试结果表明中央凹陷区S2井古生界成藏期为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综合分析认为,鲁卜哈里盆地古生界存在3期油气成藏:第一期为三叠纪,第二期为早白垩世,第三期为晚白垩世。其中第一期主要分布于中央坳陷区,第三期主要分布于斜坡区,第二期在中央坳陷区和斜坡区都有分布。  相似文献   
92.
杜佳  闵凡飞  张明旭  彭陈亮  方菲 《煤炭学报》2018,43(9):2625-2632
水合氢离子在黏土矿物颗粒表面的吸附造成界面性质的变化,进而影响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吸附。为揭示水合氢离子在黏土矿物表面的吸附机理,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水合氢离子(H_3O~+)在伊利石(001)面和(010)面上的吸附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吸附在(001)面硅氧环上方的水分子易获得质子,H_3O~+优先吸附于硅氧环空穴上方。(010)面的≡Al—OH易从H_3O~+获得质子,水分子与H_3O~+存在竞争吸附; H_3O~+与(001)面间的静电作用强于(010)面,而氢键作用弱于(010)面,在(010)面的吸附稳定性强于(001)面;水分子的存在削弱H_3O~+与表面的氢键作用,然而对静电作用影响不大。从H_3O~+与伊利石表面微观吸附机理出发,H_3O~+的吸附增加界面水分子的活性,金属阳离子在表面的吸附可能更倾向于与活性水分子先发生配位作用。  相似文献   
93.
为了确定一种仿独山玉样品的真伪,采用薄片鉴定、X射线粉末衍射法和电子探针分析对样品进行了分析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样品由伊利石和少量的绢云母组成,并不含有斜长石、铬云母等组成独山玉的矿物相,是一种独山玉的仿冒品。此外,结合显微鉴定特征和电子探针分析结果,笔者初步推断该样品所呈现的翠绿色为铁元素致色。这种仿冒品在外观上与独山玉很相似,常规宝石学参数也相似,但前者的硬度低于独山玉的。由于硬度检测属于有损检测,因此,建议检测机构在日常检测工作中结合红外光谱仪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94.
95.
含铵伊利石粘土岩夹矸较广泛分布于华北石炭二叠纪聚煤区西部太原组、山西组煤层中,可划分为6种岩石类型.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铵伊利石均为1M多型.铵伊利石多由高岭石、少量由沉积伊利石转化形成,也可见沿节理裂隙呈细脉状产出的自生铵伊利石.NH4+离子主要来源于成煤植物及有机质中蛋白质的降解作用,也可能来源于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水溶液.研究表明,在煤层封闭的粘土岩夹矸中,高岭石、沉积伊利石向铵伊利石转化是成岩转化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96.
为探究页岩中龙马溪组储层孔隙结构及伊利石对甲烷的吸附能力,基于等温吸附实验、压汞、液氮及低温二氧化碳等实验,研究了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及伊利石的分布特征,利用巨正则蒙特卡洛法模拟了不同孔径的伊利石狭缝孔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页岩中孔容与比表面积主要由小于2nm的孔隙提供;伊利石为龙马溪组页岩中黏土矿物主要成分之一,常构成平行或近平行板状孔隙;303.15K(30℃),8MPa条件下,孔径在0.5~0.9nm之间时,甲烷分子受范德华力和静电力的共同作用,甲烷过剩吸附量较大;孔径大于0.9nm之后,随着孔径增大孔壁表面电荷的静电力对甲烷分子作用减小,甲烷吸附主要受范德华力控制,甲烷过剩吸附量表现出先减小后基本保持不变的特征,游离气含量表现出随孔径增大而增加的特征;平均等量吸附热反映出伊利石对甲烷的吸附方式属于物理吸附。吸附过程中,孔径介于0.5~1.2nm之间时,随着孔径增大,平均等量吸附热迅速减小;孔径大于1.2nm时,甲烷分子与伊利石狭缝孔间的吸附强度基本稳定,平均等量吸附热为6.72kJ/mol;孔径介于0.5~0.8nm之间时,甲烷分子单层吸附于伊利石晶间处,甲烷局部密度表现出单峰的特征;孔径介于0.8~1.2nm之间时,吸附方式由单层吸附向双层吸附逐渐转变,局部密度曲线由单峰向双峰变化;孔径大于1.2nm时,可供甲烷分子吸附的自由体积较大,局部密度曲线表现为双峰特征。  相似文献   
97.
中国南方高演化海相层系的古温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四川盆地东北部普光5井等188块钻井样品镜质体反射率(VRo)等多项热演化分析数据,并结合沉积演化史的综合研究,认为:①VRo或固体沥青反射率等效BRo伊利石结晶度等恢复的古地温可以作为良好的古温标,它反映的是该地层在有效受热时间内所经历的最高地层温度,古地温增高,VRo或等效BRo呈指数增加,有效受热时间越长,VRo或等效BRo也相对增大;②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是研究地层所经历古温度和成藏期次最直接的古温标,其最高流体包裹体捕获或均一温度与VRo等恢复的古地温相当,基本上代表了最高古地温,它还是成藏期次和不同时期热史恢复的有效指标;③磷灰石和锆石等(U-Th)/He的封闭温度也可以作为古温标,它与定年相配合可进行成盆和隆升造山的热史恢复;④高演化海相层系可根据VRo或等效BRo、最高包裹体均一温度、伊利石结晶度、磷灰石及锆石等(U-Th)/He封闭温度年龄等技术恢复最大古埋深、古地温及热史研究。  相似文献   
98.
川东地区海相高演化层系的成熟度指标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结合川东地区地质条件和沉积演化史,对普光5井等4口井中-古生界岩心(岩屑)样品的伊利石结晶度及热史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伊利石结晶度是海相高演化层系成熟度的重要指标。在川东地区,中生代陆相地层的伊利石结晶度多大于0.42°(Δ2θ),镜质体或沥青反射率小于3%,地层尚处于晚成岩后期阶段;中、古生代海相地层伊利石结晶度多为0.42~0.25°(Δ2)θ,镜质体或沥青反射率为3%~6.5%,地层处于极低变质阶段。川东北地区伊利石结晶度与晚期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由镜质体反射率推算的古地温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当伊利石结晶度为0.42°(Δ2θ)时,晚期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由镜质体反射率推算的古地温约为180℃,地层已进入有机质过成熟和晚成岩后期阶段。  相似文献   
99.
用伊利石结晶度确定碎屑沉积岩甚低级变质等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介绍伊利石结晶度在确定碎屑沉积岩甚低级变质等级中的应用,其中包括伊利石结晶度测量方法,如何应用伊利石结晶度确定,划分甚低级变质等级带及影响伊利石结晶度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0.
为揭示富有机质页岩水化损伤机理,以长宁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借助于XRD衍射、自吸、浸泡、水化应力、水化应变等一系列物理试验,对其水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富有机质页岩以黏土矿物和石英为主,黏土矿物中伊利石和伊蒙混层为主要成分,无蒙脱石;自吸水过程中会发生水化作用,且黏土矿物含量越高,自吸水量越大,水化反应越易发生;水化作用前期较剧烈,后期逐渐趋于稳定;水化过程中可观察到裂纹的萌生、扩展和汇合现象,进一步演化为宏观贯穿裂纹。黏土矿物中伊利石的线性水化应力稍小于蒙脱石,但水化应变却远小于蒙脱石。不同黏土矿物、混层矿物的水化不均匀导致富有机质页岩发生水化损伤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