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化学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5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和面是纵弯褶皱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地质现象,中和面上下存在不同的应力特征、裂缝性质和储层物性差异。克拉苏构造带褶皱具有整体结构复杂、单一构造相对简单的特点,所形成的褶皱构造为典型纵弯褶皱,也具有中和面褶皱的相关特征。结合钻井和地震地质分析,总结了克拉苏构造带4种不同构造类型及其地震地质特征。在钻井和地震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通过数据拟合分析,确定了克拉苏S构造带中和面位置,明确了张性带厚度与油气产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22.
克拉苏气田大北试采工程克拉2中央处理厂中的三相分离器分离过程中,发现了罕见的凝析油与乙二醇严重乳化、难于分离的现象,影响了凝析油和乙二醇的回收处理。经过现场调研和实验分析,充分证明这一乳化现象与大北化学剂的加注无关,而是源自大北与克拉井流物的混合。此外,在缓蚀剂与甲醇和乙二醇的配伍性实验中,首次发现了水溶性缓蚀剂与甲醇和乙二醇存在溶剂相平衡的相互作用,国内外的缓蚀剂都普遍存在这一问题,这对今后水溶性缓蚀剂与有机溶剂配伍性评估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3.
克拉苏构造带凝析油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天然气而言,克拉苏构造带凝析油的研究较薄弱。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凝析油组分及其碳同位素分析,详细剖析了克拉苏构造带凝析油的成因、来源及其与天然气的关系。研究表明,克拉苏构造带凝析油与天然气不同源、不同期,凝析油主要为湖相烃源岩成熟演化阶段的产物,而天然气来源于高—过成熟的煤系烃源岩。该构造带东西段凝析油存在明显差异,含量上东少西多,碳同位素值东高西低,东段凝析油三环萜烷为正态分布,含有一定量的伽马蜡烷,来自黄山街组烃源岩;西段凝析油为黄山街组和恰克马克组烃源岩的混合产物,后端元凝析油三环萜烷以C19为主峰递减分布,含有极低的伽马蜡烷和丰富的重排藿烷和重排甾烷。凝析油的成熟度低于天然气的成熟度,且普遍具有气洗分馏特征,表明克拉苏构造带为"早油、晚气"成藏。"早油"可聚集在冲断带完整背斜圈闭和膏盐岩侧向遮挡圈闭中;"晚气"主要在盐下断块或断背斜圈闭中成藏。  相似文献   
24.
基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河与克拉苏河地区白垩系系统的野外观察和沉积地质学的精细描述,在巴西盖组和巴什基奇克组分别识别出陆相冲积体系的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及扇三角洲沉积体系。通过对三角洲主要砂体的实测与写实,特别是基于对复合砂体和单砂体大比例尺(1∶50)的精细研究和系统的实测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区白垩系地层中,三角洲大型复合砂体和单砂体规模大,垂向上,砂体呈现出规律的正粒序渐变与反粒序的旋回叠置;在横向上,砂体均发生侧向减薄或尖灭,反映三角洲环境下河道由西至东的迁移发展及叠加,砂体侧向接触关系分为突变接触和渐变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25.
库车前陆冲断带深层大气区形成条件与地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库车深层构造,开展"宽线+大组合"山地地震采集、高陡构造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深层构造建模等一系列地震勘探技术攻关,初步落实了盐下深层构造,发现并落实了一批大型构造圈闭。研究发现,库车前陆冲断带深层具有形成构造大气区的有利条件:大型叠瓦冲断构造为大油气区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圈闭基础;优越的烃源条件与晚期强充注为大气区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烃源;深层发育大规模有效砂岩储集层,为大气区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巨厚膏盐岩为深层大气区的形成提供了优越的盖层条件。盐下深层构造大气区油气地质特征主要表现为:油气分布受构造圈闭控制,以构造气藏为主;冲断带深层储集层物性总体较差,裂缝对油气富集高产有重要控制作用;油气分布具源-盖共控、叠置连片、整体含气的特点;储量规模较大,单井产能较高。  相似文献   
26.
从构造生长方式、冲断序列、盐聚集以及深浅层构造的叠置关系去探讨克拉苏深部构造的性质与解释模型。地震反射资料表明,克拉苏深部构造南翼生长地层的褶皱枢纽由深至浅向北偏移,这些枢纽连线构成的生长轴面南倾,其北侧地层的厚度明显要比南侧薄,此种生长地层结构与基底卷入式构造和盐构造作用下的生长地层结构完全不同。通过对克拉2构造南北两侧断层运动学分析,认为北侧断层首先向北逆冲形成了克拉2构造,然后被后期更强烈的南侧断层切割,造成克拉2构造愈千米的垂向抬升,由此产生“泵吸”作用使周围塑性岩层向断裂下盘流入和聚集。据此模式建立的克拉苏深部构造解释方案由古近系盐下和侏罗系煤下两套冲断系统组成,其中在盐下构造内部,被切割的克拉2构造的下半部分即是克深北背斜。克深北背斜带和侏罗系煤下冲断构造的发现,不仅拓宽了克拉苏构造带的勘探范围,也显示其尚有巨大的勘探潜力。图8参25  相似文献   
27.
通过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喀桑托开背斜带上3个相邻背斜超压流体排放通道的识别、砂岩溶蚀作用与溶蚀孔隙形成的研究,表明超压体系砂岩溶蚀孔隙的形成与超压流体排放通道密切相关.克拉2构造为断层传播褶皱,相关断层向下沟通侏罗系煤系烃源岩、向上切穿古近系膏泥岩封闭层延伸至地表,使得古近系底-下白垩统超压体系砂岩处于半开放的流体流动环境,既可使下伏烃源岩层系含有机酸的流体注入,又可使溶蚀产物向上排出,由此导致溶蚀孔隙的形成,溶蚀孔隙度平均约4.25%.相比之下,克拉1和克拉3构造为断层转折/滑脱褶皱,相关断层沿膏泥岩层面滑脱,没有切穿膏泥岩封闭层,使得古近系底-下白垩统超压体系砂岩处于相对封闭的流体环境,不利于溶蚀作用的发生与溶蚀孔隙的形成.  相似文献   
28.
克深1号构造依据构造成因划分为盐上、盐下两个构造层,其主体构造部位盐下目的层反射能量弱,反射特征差,资料信噪比低,地震资料偏移成像的难度较大。文章从复杂构造地质模型正演入手,讨论了复杂构造共中心点道集反射波不能同相叠加及建立在零偏移距假设条件下的叠后偏移技术难以获得精确归位的原因,认为这类地区资料的偏移处理应分叠前的部分偏移和叠后的剩余偏移两步进行,这确定了适应这类地区精确成像的叠前叠后混合偏移方法。对叠前叠后混合偏移处理中的速度模型建立、反射波聚焦、反射波归位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认为叠前的部分偏移处理能部分降低了倾角、速度因素在共中心点叠加时带来的影响,得到了目的层更清晰的叠加成像;叠后用剩余速度场对叠前部分偏移的聚焦叠加结果进行叠后剩余偏移处理,较好解决了复杂构造反射波的准确归位。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偏移质量有明显提高,对查清克拉苏构造带目的层的构造形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9.
库车坳陷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北与南天山断裂褶皱带以逆冲断层相接,南为塔北隆起,东起阳霞凹陷,西至乌什凹陷,是一个以中、新生代沉积为主的叠加型前陆盆地。坳陷自北向南划分为“两带一凹”,即克拉苏冲断带、拜城凹陷、秋里塔格冲断带。克拉苏冲断带是南天山南麓第一排冲断构造,该冲断带由北部单斜带、克拉苏构造带两个次级构造单元组成。克拉苏构造带南北向以克拉苏断裂为界可进一步划分为克拉区带和克深区带。  相似文献   
30.
截至2011年1月17日,投产80天的克拉苏大北试采工程日产气量达140×104m3,累计向"西气东输"工程送气达到1.1×108m3,成为保障"西气东输"平稳供气的一支新增"后备军"。克拉苏气田大北试采工程2010年10月29日投产运行,是继克拉2、迪那2等3个储量超千亿立方米之后的又一大主力气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