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2113篇 |
免费 | 5798篇 |
国内免费 | 3394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5698篇 |
技术理论 | 1篇 |
综合类 | 5104篇 |
化学工业 | 17093篇 |
金属工艺 | 8902篇 |
机械仪表 | 2880篇 |
建筑科学 | 2228篇 |
矿业工程 | 2742篇 |
能源动力 | 1302篇 |
轻工业 | 6585篇 |
水利工程 | 1122篇 |
石油天然气 | 9491篇 |
武器工业 | 577篇 |
无线电 | 3796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6872篇 |
冶金工业 | 4495篇 |
原子能技术 | 988篇 |
自动化技术 | 142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1篇 |
2024年 | 1569篇 |
2023年 | 2449篇 |
2022年 | 2781篇 |
2021年 | 3026篇 |
2020年 | 2835篇 |
2019年 | 2188篇 |
2018年 | 1297篇 |
2017年 | 1741篇 |
2016年 | 2111篇 |
2015年 | 2170篇 |
2014年 | 4105篇 |
2013年 | 3195篇 |
2012年 | 3867篇 |
2011年 | 3876篇 |
2010年 | 3404篇 |
2009年 | 3546篇 |
2008年 | 4230篇 |
2007年 | 3559篇 |
2006年 | 3269篇 |
2005年 | 3392篇 |
2004年 | 2898篇 |
2003年 | 2449篇 |
2002年 | 2166篇 |
2001年 | 1949篇 |
2000年 | 1738篇 |
1999年 | 1515篇 |
1998年 | 1370篇 |
1997年 | 1314篇 |
1996年 | 1259篇 |
1995年 | 1223篇 |
1994年 | 1034篇 |
1993年 | 838篇 |
1992年 | 659篇 |
1991年 | 681篇 |
1990年 | 619篇 |
1989年 | 580篇 |
1988年 | 101篇 |
1987年 | 68篇 |
1986年 | 48篇 |
1985年 | 40篇 |
1984年 | 42篇 |
1983年 | 25篇 |
1982年 | 30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2篇 |
1959年 | 6篇 |
1951年 | 12篇 |
194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83.
采用扩散偶的方法,对铁与Fe2O3间的固相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者间的产物层主要在Fe2O3一侧形成,而且与铁在空气中氧化不同,呈现出混合状结构;在铁饱和的条件下,Fe2O3转化的最终产物是FexO(x<1)。 相似文献
84.
85.
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研究了固溶、时效工艺对A357铸造铝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357铸造铝合金的显微组织由α-Al基体、共晶硅及Mg2Si相组成。在540℃×4 h固溶和145℃×4 h时效处理后,共晶硅更加圆整和均匀,共晶硅、Mg2Si相均匀分散在α-Al基体晶界处,拉伸性能大幅度提高,使A357铝合金铸件性能达到预期要求。A357铸造铝合金的最佳热处理工艺为,固溶处理:(540±3)℃×4 h;时效处理:(145±5)℃×4 h。 相似文献
86.
材料的热处理状态对其接头焊接性能及材料使用性能存在较大影响,某电厂二级再热器TP310HCbN材质弯头在运行中背弧侧发生裂纹泄漏,为分析其失效原因,进行了裂纹形貌宏观分析、金相分析和硬度检测,分析结果认为不锈钢管冷弯工艺不当,冷弯完成后未按标准要求进行固溶处理是导致弯头早期开裂失效的主要原因。结合原因分析,对此类弯头的制造、焊接及验收等环节的监督措施给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87.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透射电镜和拉伸实验研究稀土Ce对含Pb杂铜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透射电镜和能谱分析表明,Ce与Pb形成球状CePb3颗粒,粒径约3.6μm,均匀分布在铜基体中。CePb3与铜基体的错配度较低(约4.62%),可以作为有效成核质点,有利于晶粒细化。Pb存在于晶界会恶化铜的力学性能,Cu-0.1Pb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比纯铜降低43.1%和56.7%。Ce加入能净化铜的晶界,形成CePb3第二相颗粒,细化晶粒尺寸,提高铜的力学性能。与Cu-0.1Pb相比,Cu-0.1Pb-0.3Ce的抗拉强度(179MPa)和伸长率(38.5%)分别提高117.6%和151.6%。 相似文献
88.
89.
石墨相氮化碳是一种不含金属的半导体聚合物材料,具有独特的物化性质和电子结构,在多相催化加氢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文章主要介绍了目前常用于制备石墨相氮化碳的主要方法(即硬模板法、软模板法和无模板法)以及通过杂原子掺杂(非金属原子/金属原子)和其他材料复合的修饰改性方法。在此基础上,综述了以石墨相氮化碳为载体所制备的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及其在精细化学品、C1分子、烯烃、炔烃分子催化加氢反应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相关领域的关键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