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47篇 |
免费 | 80篇 |
国内免费 | 127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6篇 |
综合类 | 256篇 |
化学工业 | 648篇 |
金属工艺 | 256篇 |
机械仪表 | 376篇 |
建筑科学 | 37篇 |
矿业工程 | 54篇 |
能源动力 | 37篇 |
轻工业 | 26篇 |
水利工程 | 6篇 |
石油天然气 | 1661篇 |
武器工业 | 6篇 |
无线电 | 85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22篇 |
冶金工业 | 8篇 |
原子能技术 | 16篇 |
自动化技术 | 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59篇 |
2022年 | 69篇 |
2021年 | 108篇 |
2020年 | 80篇 |
2019年 | 78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57篇 |
2016年 | 86篇 |
2015年 | 87篇 |
2014年 | 233篇 |
2013年 | 203篇 |
2012年 | 214篇 |
2011年 | 233篇 |
2010年 | 172篇 |
2009年 | 177篇 |
2008年 | 169篇 |
2007年 | 175篇 |
2006年 | 179篇 |
2005年 | 164篇 |
2004年 | 196篇 |
2003年 | 175篇 |
2002年 | 118篇 |
2001年 | 109篇 |
2000年 | 97篇 |
1999年 | 49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52篇 |
1996年 | 38篇 |
1995年 | 37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31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0篇 |
1987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形成机理和类型,将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归结为4个地质因素(微相类型、所处部位、砂体有效厚度、渗透率)和6个开发因素(注采关系、注水距离、井网密度、累积注水孔隙体积倍数、累积产油孔隙体积倍数、累积注采比)。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7^4-8^1单元为例,在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模拟网格水淹状况和影响因素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统计意义上的单因素不同条件下剩余油存在的概率大小。在此基础上,定量研究各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程度及其规律,为指导特高含水开发期同类油藏寻求和挖潜剩余油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42.
43.
储层及其非均质性是影响原油采收率的关键因素,需要更精细的描述储层及其非均质性。研究夏32块储层流动单元时,在考虑较大尺度上的储层沉积特征的基础上,对流动单元进行级别划分,分为A,B,C共3种类型的流动单元。根据研究成果指导夏32块沙二段剩余油挖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4.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25(3):26-26
RMT测井是利用脉冲中子(碳氧比)资料确定储层的孔隙度、含水饱和度和岩性等。由测井曲线得到矿物元素(碳、氧、硅、钙)的含量,并通过分析元素的百分含量计算剩余油饱和度。该技术不仅能用于计算单井的剩余油饱和度,而且可以估算区块的剩余油饱和度,对于寻找剩余油和发现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5.
随着注聚规模不断扩大及深入,一些区块经历了空白水驱、注聚未见效期、见效期、含水低值期、含水回升期及后续水驱,已完成了聚驱全过程的开采。从已完成注聚区块不同阶段产油量比例中可以看出,聚驱后期含水回升期及后续水驱由于开采时间长,阶段产油量占40%左右,因此聚驱后期的综合调整对整个聚驱开发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6.
电火花微小孔加工是电火花加工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因其加工设备简单、加工精度高且无切削应力等优点,成为众多难切削材料微小孔加工中的最常用加工方法。传统电火花微小孔加工中存在加工碎屑排出困难,间隙短路,频繁抬刀及二次放电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微小孔加工技术理论基础上,系统阐述了电极形状和电极运动方式的改进,以及电火花微小孔加工与其他技术复合的加工方式,包括磁场辅助、超声振动辅助、电解电火花复合微小孔加工,其中与其他技术复合是进一步提升电火花微小孔加工性能的有效方式,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归纳了目前技术改进及复合加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电火花微小孔加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7.
为阐明砂砾岩储层复杂孔隙结构模态对微观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在325块分析样品实验数据基础上,利用针对砂砾岩大颗粒的大铸体薄片分析、核磁共振复杂孔隙结构表征及CT三维立体孔隙空间扫描等技术,研究水驱/聚驱条件下砂砾岩复杂孔隙结构模态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水驱剩余油分布规律比较明显。水驱时含油饱和度在50%~100%所占频率下降快,优先被动用;②聚驱中后期,聚合物堵塞了部分水驱阶段形成的水流优势通道,形成活塞式的驱动导致含油饱和度在37.5%~50.0%被大量动用。聚驱后剩余油以孤立状分布为主,局部存在连片状;③不同孔隙结构模态在水驱/聚驱剩余油中差异较大。单模态、双模态岩心驱油效率较高,其中聚合物提高驱油效率为9.30%~18.38%。单模态岩心水驱油效率较高,而双模态和复模态岩心水驱油效率相当。聚合物提高驱油效率以双模态岩心最高,单模态次之。单模态和双模态岩心注入聚合物后,含水率下降可达20%。 相似文献
48.
49.
50.